栏主虫虫是听着这首歌写出这篇文章的,希望各位看官先点开下面的音乐,再阅读哦。
“一部音乐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听者的经验:在一百种可能的诠释之中,我们为自己挑了一个特定的故事,在脑海演绎。我为自己的创作做减法,最核心之意是为听的人提供开放的想象空间。”
德裔英国作曲家Max Richter一向致力前卫试验音乐,将电子音效与环境声音结合再融入古典音乐进行创作,不同类型的音乐在作品里交汇互通。
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将吟白与随机的田野录音、混沌梦幻的电音声响加在充满灵性与迷离的管风琴声上,精心布局,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诗意与张力。
《 Memoryhouse》
后来的作品里,邀请过女演员 Tilda Swinton 吟诵卡夫卡与米沃什的作品,邀请音乐人Robert Wyatt 吟诵村上春树作品,背景时而有打字机声,音乐在文字与音符、古典与前卫、穿透力与沉静气质中起伏绵延。
6月初在悉尼歌剧院,Richter举办了一个以“睡眠”为主题的演奏会,整场演出长达8小时,从晚上11:30p.m.开到第二天清晨7:30,现场设好床位,160名观众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这个“睡眠”主题的首场演出在德国柏林,Richter当时为自己挖了个坑——275页钢琴演奏曲目都由他完成,连吃饭喝水和上个厕所都难抽空。
所以后面的演出他决定拉其他演奏家入坑——悉尼这场有钢琴、弦乐、人声部分,音乐几乎全是安静和长音符,对于弦乐器演奏家来说,非常难以表演,这场观众的“美梦”简直是他们的“噩梦”!
柏林首演,观众睡在床上的场景
如果你把“睡眠”专辑的曲目当成一剂安眠药,估计 Richter 会略不爽。把音效室当实验室的他每次出品都惊艳乐评界,“睡眠”主题其实是他的最新实验,他在尝试创作“在梦里也能听到”的音乐。
为了这次实验,他特意找美国神经学家 David Eagleman 合作,一起研究人脑在睡眠期间如何感知外界环境,例如声音和时间。
他们两个发现,人在睡梦中,是可以感知到音调、频率和节奏的。 Richter说,我的音乐囊括了大量重复和低频的声乐,有助于激发高质量的睡眠。
传统音乐教育出来的脑洞大王
另一件让我震撼的事,是活跃乐坛脑洞大开的 Max Richter,从小接受很正规的古典音乐教育,直到大学在位于爱丁堡的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仍然接受扎实的学院训练。听流行音乐、电子乐、摇滚乐、实验音乐则是他个人爱好。
所谓作曲基础训练,学生和教授之间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交响乐队里头哪件乐器能达到钢琴最低的一个音?”
“大号。”
“不对,我再给你两次机会。”
“贝司。”
“还是不对。”
几天后,学生致电老师,“老师我查出来了,是低音大管”。
学创作即学习对素材进行整合、组装、创造性地使用。
欧洲音乐学院的作曲系,通常前几年是不上“作曲课”的,必须先练好耳朵和乐感,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元素以及音乐构成方法,再开始像中医配药那样学习搭配各种乐器,有了这些基础才可以开始谈作曲。
颇有我们练习楷体毛笔书法,传统上主张“先颜后柳,赵体自己有”的意味。
而在 Max Richther 成长的英国,与音乐相关的专业学历设置,本科只有两类学位:BA (Bachelor of Arts):以理论为主的学士,和 BMus (Bachelor of Music):以表演课程为主的学士。
到硕士学位才出现”作曲“方向:
MA (Master of Arts):以理论为主的硕士;
MMus (Master of Music):以表演课程为主的硕士;
MPerf/MComp (Master of Performance / Composition):以音乐表演或作曲为主的硕士学位;
MSc (Master of Science):结合音乐或声学与录音技术、数字技术等课程的硕士学位;
MLitt (Master of Literature):结合音乐与人文、政治、语言等课程的硕士学位;
DMus (Doctor of Music):结合音乐表演与学术研究的博士学位。
跨界这股世界潮流
与上面英国音乐类专业学历设置惊人巧合的是英国音乐家在做的事情。
音乐与学术相结合是一道潮流,有些乐队试图展现,音乐不仅仅是手机上可以试听的一串数据,重要的是,在新歌新专辑中蕴藏创作故事,越离奇越好。
摇滚音乐家Kev Bales和物理学家、数学家还有4万只蜜蜂共同创造了 BE 乐队的第一张专辑。
他们研究蜜蜂公民内部的沟通模式,发现蜜蜂们都是用C调在嗡嗡嗡的,强度也会随着时间变化: 早上开始忙碌地嗡嗡,下午渐入佳境匆忙程度加剧,晚上渐归平静。
他们根据变化的规律设计了一台音效合成器,这台机器不用按键,而是用蜜蜂的嗡嗡声来控制开关。所以一只只蜜蜂本身就是乐器。最终效果如同电子合成乐:唯美、镇静之中略带荒诞。
另一个名字正儿八经叫“公共服务广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的乐队则从英国电影学院的旧档案里找到灵感。
通过流行乐,将六七十年代英国电视上政策宣传片中的历史用这个时代的方式重现,比如要如何阻止原子弹投掷,或“阿波罗”空间探索计划是怎样的。
在过去15 年里,不少音乐人开始尝试让电子音乐、舞曲、摇滚乐跟古典音乐接轨,Max Richter只是其中之一。
一般来说改编名家巨作都是作大死,但是 Max Richter 改编维瓦尔第(勇气可嘉)《四季》的专辑许多听众称”很抓心“。
他理解的音乐创作不是一种博物馆文化,天天研究怎么去保存传统;而应像当代艺术馆,同时展示新旧艺术,让现代与传统的作品互做比较与对照。
潮流是短暂的,趋势才是长久的;一个严密、完美的创造思维过程,一定是人脑左右两个半球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扎实的基本功、开放的心态、与世间一切沟通的壮志。万物于你心,你属于万物,这就是脑洞的源泉。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但愿我们不曾忘记,学习是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知道更多“专业”在做什么事,后台输入关键词阅读:
时尚买手 | 时尚买手专业:不仅教你穿衣有范儿
美国新闻 | 在美国学新闻不得不说的故事
航天 | 放牧星星的专业,理工男的浪漫
时区作者 | 鬲虫 Helen
爱折腾爱作 对世界着了魔
这是时区干货子栏目-就是专业
欢迎各种描述专业特色的稿子吹过来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