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伊最近推栏目真的是层出不穷啊,希望大家不要嫌弃我......言归正传,这是《分子》,时区的留学生人物栏目。虽说是人物栏目,但不代表非得是Somebody(大人物)才能参与的游戏,因为呀,佐伊相信每个人都是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一些值得欢呼的小骄傲,正是你们这些小分子的存在,才有了我们每个人念念不忘的留学生涯。
你遇见过的人,就像喝过的酒
多亏在英国留学这个大“利好”,我才有机会在二十几岁的年纪遇见不少按照原先的人生轨迹难以相遇的人。
在与英国遥想望之的摩洛哥,有一种被称作摩洛哥威士忌的薄荷茶:Moroccan Whiskey——用沸水把茶叶表面的苦味及杂尘洗去,再放入大把的新鲜薄荷叶,最后铺上大量白糖,加热上几分钟后饮用。
摩洛哥有句谚语:“爱情如蜜一样甜,生活如薄荷一样涩,死亡如荒漠一样无情。”
一杯茶尚且能窥探得深刻宏大的人生,何况你我这行走于世间的生动之物。
留学在外,遇到的人种和个性就像进了植物园,那些曾经在书本和图册上见过的,就在身边,你能与之对话,相交。你向他们诉说,也聆听他们的故事。不管这故事精彩或平淡,你们彼此获取了做梦的好素材。
失眠夜晚,我会给自己加戏:如果我是A,今天的我是否能顺利申请到圣马丁的服装设计专业?如果我是B,我能不能应付得了名校光环背后繁重的学业么?如果我是C,能处理好和女朋友远隔重洋的爱恋吗?如果我是D,在国外受到不公待遇时,会怎么处理?
我经常把人想象成酒,英国人离不开啤酒,他们的疯狂需要一口接一口的泡沫来填充和激发。我在英国碰到的各类人也像酒一样,有些是啤酒,外表通透,喝多了才会癫狂;有些是红酒,第一次见面就带着复杂的香气,有丹宁,有果香,有花香,还有橡木桶的陈旧味,深交下去,发现口感也很复杂,他们往往给你惊喜,让你沉醉;还有些是烈酒,第一口就足够猛烈,呛得你再不想相见……
如蜜一样的朋友,才能填补留学他乡的寂寞
我的留学生涯中遇到更多的还是学生,他们年轻,阅历不够丰富,勤勤恳恳地在人生这本大书中寻求许多事情的答案,百寻不得之际就希望能得到“过来人”的点拨。
那总有死也想不明白的时候啊,Mandy就是万千普通留学生中的一员,她很普通,但又颇具代表性。她是我开学后认识的第一个人。在开学典礼上,我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由于不少读了语言班的学生早就相识,入场时已三五成群了。Mandy走进来的时候我正一个人发着呆,她指着旁边的座位问道:这儿有人吗?我可以坐下吗?
我们很快熟络起来并成为好友。她很普通,中等水平的长相,鲜有出格的装扮,成绩中上,因为性格拘谨,不太清楚应该以什么姿态和男生交往,常常塞了满肚子的疑惑在脸上挤出两道皱眉。说她普通没有贬低的意思,也不是赞扬,谁也不能证明锋芒毕露或内敛低沉哪个必定更好。
我们有一节选修课需要进行人物采访,Mandy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我便把在摩洛哥认识的生活经历丰富的老爷子介绍给她。她很认真对待,因为怕家里网络不稳定,专程搭地铁到我住的地方和老爷子视频。采访结束,她唏嘘不已,回家认认真真写了篇采访稿,仔细推敲用什么单词显得更地道。
这就是Mandy的做事方式,尽管没有要争一等学位的打算,但对待每一份作业或者论文,她都很认真,等到出成绩的时候,即使老师给的分数不高,也没想要据理力争。她总是坐在角落皱着眉,沉思良久,然后放弃般地探口气:唉,我其实也理解为什么他/她给我这个分数。
她是个耿直的老好人,用善意去解释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每遇到一个人都想尽可能地和对方成为朋友,即便成为那个衬托红花的绿叶。她像个会出现在日剧里的角色,一个“谨慎过好这一生”的人。
但她也会有突然给我发个语音,说“我们去喝酒吧!”的时候,对待酒精,她像对待论文一样求真琢磨,在网上看到推荐,会说我们去试一下,这个酒,该是什么喝法?加冰块?放置多久开始喝?
有一次,她因为“从来没试过喝醉的感觉”,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喝酒。那是绿色瓶子35度的“野格”,冷静的外表和口感过后,一股狂野热情会从胃部窜出,虽是德国酒,但盛行于美国酒吧。结果就是她喝吐了,呕吐物留在衣服上,她睡了一大觉,宿醉的第二天头痛欲裂,难受至极,把剩下的小半瓶酒直接塞给了我。
2014年万圣节,她嚷嚷着要去泡吧,说从没去过什么主题派对,离开英国前怎么也要去好好体验一把,我没有太大感觉,和两个朋友去伦敦动物园和小朋友抢地盘收集小动物印章去了。她呢,和两个室友去了pub。
Mandy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中没有大高潮的女生,和她在一起,鲜有午夜的哭泣,心血来潮的刺激,怒火攻心的愤懑,浪漫醉人的情史。但她是我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篇章,不是每个人都幸运到能够全世界环游,也不是人人都甘愿从书中寻找黄金屋,我们身边更多的不过是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组合成我的每一日,没有激烈的态度也是人生,她的惆怅和欢愉那么静悄悄,她略微踟蹰地让我分享了一个又一个小心思。和她交往的过程中,我像是在吃一碗加了蜂蜜的白凉粉。没有甜点的腻,但并不寡淡,总不是人人都爱白糖嘛,偶尔来点蜂蜜,健康又美味。
人是讲故事的动物
留学这几年,我碰到过一些经历多多的人,他们的每句话都自带典故,还有些人聪慧过人,和这种人聊天往往受益匪浅,但更多的还是Mandy,“Mandy们”的故事踏实安稳。
人人都是讲故事的动物,人的生命被故事笼罩。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听到的八卦、新闻联播、还有沉睡时做过的一个又一个梦、甚至寂寂无聊时的白日梦幻想——这些故事正在造就人类,造就你。再平凡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即使冷漠如霜也是种情绪,总有背后的原因,这原因,便是故事。
任何人的一生都可以著书立说,几年前发现一本书——《寻访行家》,那是本讲述德国各行业人士生活的集合。我看得津津有味,原来德国的妓女生活状况是这样的,做标本的师傅看起来好像也不那么残忍嘛,下水道疏通工的工作真的好辛苦,以后还是好好扔垃圾好了……还有段时间,沉迷于法医鉴证实录,才知道原来牙齿是最易泄漏一个人秘密的,牙医这个职业瞬间显得高大上起来。
我是个文科生,高中开始就想跟理科恩断义绝,虽说自己是理科弱鸡,但不妨碍我对理科生的无限幻想,那些牛逼哄哄的理科生究竟过着与我不同的怎样的世界?那些理科生是不是也对文科生的世界有过好奇。啊,不,应该说,大家都会对其他人的世界充满幻想和猜测吧,当初选择人生道路之际,忍痛斩断了与其他道路的可能性,但不代表这一生就该低头耕作般地埋头在自己的道路上狂奔。
你得知道,其他的道路,其实也很精彩。
人物故事,由你来定义
这是时区的《分子》——留学生人物栏目
这是一个说出自己故事的栏目,请各大神小神学霸学渣男神女神大魔小怪速速看过来:
作为一个“分子”,你不是非得成为大牛。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留学生生涯中,有过哪些值得分享的事件或想法,尤其是能够凸显你某个特性的?
你可以,自荐
还可以,推荐别人
关于你或Ta的故事,请发邮件告诉我们
✎ 分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别害羞, 你一定有自己的特性。就算一下想不到,佐伊也能帮你激发出特性来
身在国内的盆友们,我们还可以以一杯咖啡为约进行聊骚哦。你若愿意,就给时区公众号后台发送指令:
“ 约 咖 啡 ”
佐伊会尽可能早回复你哟
(本文配图均源自网络)
时区作者 | 佐伊邱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TIMEZONE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违法、恶意使用TIMEZONE内容者,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想看佐伊除了感情外的其他生活历程?
回复关键字,告诉你一个不悲伤的佐伊
伦敦租房 | 当你还在嫌伦敦租房贵的时候,他们早就白“蹲”出了一套
gap year | 拆穿Gap Year的谎言:究竟是得到还是失去?
神经病 | 欢迎来到这座叫英国的神经病院
英国留学 | 去英国留学带这些,你四不四Sha | 干了这货
留学声3 | 从英国回国后,我感觉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度
橱窗 | 人靠衣装,店靠橱窗
有 故 事 的 留 学 生 都 在 这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