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远大精英咨询"↑免费订阅本刊
上周暂时夺去股市风头的人民币汇率突然跳贬事件还有后续,这次贬值可能是『诈贬』。
那么突然的跳贬,意欲为何呢? 有网友认为:『与大多数人看法不同,我认为人民币内在升值压力是高于贬值压力的』:
从长远看,『真蓝筹』,或许从此酝酿。
与大多数人看法不同,我认为人民币内在升值压力是高于贬值压力的。这是由历史渊源、现行经济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三方面决定的。
历史渊源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政府一次性将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并轨,定下和美元8.7的汇比,历史上人民币与美元汇比 2、3、4、5都有过,一次性拉到接近9是突兀的。
此举一直被美国认为是大为低估,中国也因此获得高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外贸和中国制造大为受益,是朱镕基主政中国经济打的最好的一张牌,虽然有点不讲道理,但因为当时整体经济规模还弱小,又是计划经济体制,美国也就接受了。
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状态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美国都大叫低估,那么后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上台阶,人民币低估成为常态,成为美国年年讲,月月念的经,到底是不是低估,我想每年的贸易顺差是可以做一个注解的。
汇率主要反映的是一个贸易平衡的问题,持续顺差就是不平衡。我们国内一直有美国人占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便宜的说法,这是不公平的,美国要是不致力于开拓新经济,做最难的排头兵,也把精力放在传统制造业上,不大力向服务业,高科技和内需消费上发展,哪里有可能给你那么多订单,使得中国靠外贸强劲拉动经济二十多年,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奠定了制造业基础。
国际贸易是一个公平与互惠的商业行为,汇率的合理是保障,长期的不平衡是不可维系的,如果美国人喊错了,那也就没有过去十年人民币一路升值的事情了。
在今天两国货币购买力差距越来越小,可购买商品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趋近,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低估仍然是现实,这里人们常常把购买力能力(即PPP)与汇率概念混淆,按购买力能力看,中美差距是3.4倍。
要按这个数据来测算,中国的GDP总量实际上已经超过美国了,显然中国不能承认,毕竟发展中国家的站位是很取巧的,所以汇率的低调,为中国赢得不少空间,反过来也加强了人民币的硬通能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经济结构上,外贸和投资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拉动力,一次性低估的人民币地位,增强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让中国制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持续了近二十多年。
走到今天已经达到了一种均衡状态,增量空间微乎其微,劳动力价格不可能再次为了多拿几个增速不明显的订单而屈就,也没有意义,那是开倒车,就算主政者想这么干,实际操作起来的用工荒也完全可能再次出现,汇率走贬,拿到订单是可能的,但没人来给你干活也一定是会出现的。
因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农民工已经成为准城市居民,靠切掉多少个手指头来创汇和推进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货币贬值,必然带来劳动力价格贬值,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劳动力价格上台阶的时段了,为了一点意义不大的外贸增量,去重复过去经济规模很弱小时做的事情,有点太对不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了。
第三点就是从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上来解读,转型的大目标,就是经济发展要加强自主性,好榜样就是美国,具体地说,就是内需增长要成为主。
投资是有限的,地球不能过度开发,无限劳动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要出大的生态危机!外贸是被动的,摩擦,叫板,协商,谈判,即耗时又费精力,手里还拿不了几张牌,只有内需是无限的,自己老百姓消费能力强,最最牛叉,出去谈判气场也强,抛订单的肯定比要订单的主动性大多了。
而内需强劲,汇率坚挺和稳定是必须的,长期升值预期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的内涵是贬值促发展不可比拟的,日本的地域,人口总量决定了它不得不走贬值促发展的路,这是无奈的选择,中国也要以此为榜样的话,那失败是必然的了。
以上三点,可以解释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基础、必要性和使命,走到今天,人民币正在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要做未来有能力挑战美元的国际硬通货,这是目前人民币波动方向选择的第一出发点。
本周的突然跳贬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增大波动区间,二是向世界秀肌肉,我这样,你们那样的效果,做一次能量测试。
9月习出访美国,增加些谈话的砝码,另外也请IMF和各投票方对中国加入一篮子特别提款权增加点认识和紧迫性吧;至于防止热钱出逃的猜测,我觉得不靠谱,因为,如果你高估,你有中长期贬值预期,你经济发展走向疲弱,钱是留不住的,一次性跳贬也一样留不住。
相比之下,亚投行,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等更为大战略的目标,都需要一个稳定强势的人民币汇率,为了留住几个热钱,或者为了增加几个出口单子,而不顾这些大战略需要的人民币汇率表现,完全是主次颠倒,放弃主要矛盾的做法,我想周四的央行吹风会上,易纲先生表述的应该是最准确的。
股市在本周人民币波动的背景下暂时被夺去部分关注度,但市场被管理层部分去势和证金公司托市之后,向下空间被封,向上暂时还找不着北,所以震荡盘局的意味很浓,自打中国建立资本市场以来,政府第一次用真金白银为市场背书,这不是因为上市公司出现了所谓的价值,而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来说,股市的特殊作用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保股市活力,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价值,停掉IPO做得,央妈无限度提供流动性说得,证金公司做弃儿梅雁的亲爸爸使得,而上市公司集中出利好,高管要增持不许卖股票等等都已经是小菜了,简单的说,中国救市,不是救流动性,是在救牛市,大家越早看清楚这一点,越早行动,获利越大,安全性越高,周末证金公司的不会退出的表态,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定心丸,在我看来说不说都无所谓,因为,你想退,你退得出吗?
但是还有很多人在抠字眼,把每一个字都派生出不少别的意思,心态上还是忧心忡忡,我想这部分人的想法也很普遍,侧面反映了当前管理层的公信力已经很低,别说4500点,看到4000点就腿打颤了,所以再次进入到盘局磨蹭的可能性也有。
不过好在尽管散户在中国股市上占据主流,但却不占主导,方向是散户控制不来的,产业资本和机构在吃透了管理层心思以后,自会表现,散户的宿命就是跟风,而且一定是慢半拍的。
周末在4000点攻而未果的情况下,出了证金公司今后几年不会退出的消息,后来看各方解读还在抠字眼,受让部分股份的汇金公司又补充一个说明,也是长期持股决心书,目的就是要给市场吃定心丸,对中国股市来说,上层意愿还是最重要的参数。
两周前我曾写过股灾可能促使中国实行QE,从央行表示无限提供流动性和证金公司的实际操作看,这个QE其实已经做起来了,国家下海大买股票,人民币加大波动性,外汇占款下降等等之后,补充市场流动性成为必然,接下来的降准降息可期,股市在下杀空间被封之后,想不作为都难。
问题在要作为的话,做什么?证金入股概念,炒高了好让证金公司出货吗?
梅雁这种弃儿被暂时收容一次就成香饽饽了?炒国企重组吗?现在不是南北车合并那时候了,暂时入市资金量不会一下子放很大,国企改革遍地开花,而且都是大家伙,可能资金兼顾不过来。
更重要的是,国企改革如果都是原国企央企系统内玩过家家,你合并我,我合并你,和气生财,而不是引入鲶鱼,打乱利益平衡,在股权结构上迈出大的步子,那最终资本是不会感兴趣的,1+1<2,只有减肥的意义,不能提升效率,不能打破垄断,不能向真正的市场化迈进,就是白折腾,这些真要是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那送上我以前写过的一文题目,国企改革,你爱改不改!
挠痒痒式的改革意义不大,新产业、新经济和充分市场化的企业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强烈的冲击波,管理者不要和实际脱离太远,像这两天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媒体反应还和十多年前一样,就是和实际严重脱节的表现,今日通讯如此发达,掩耳盗铃之事却仍然屡见不鲜。
同样,在参与了充分市场化竞争的公司面前,在特权和行业保护会越来越少的大趋势面前,央企和国企还维持过去那些低效率的做法就是等待消亡。
所以国企改革,不管是神船,神运,神煤,在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简单的加减法都是应付差事,不认真对待的话,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资本市场是很聪明,如果都是简单的业内加减法,国企改革恐怕不能长期的激活资本市场。
那么最终谁来领导股市向上走?绕来绕去,最后一定还是创新和转型来担此重任,因为它具有无限的延展性,更重要的,它具备业绩增长的真正实力,尽管市场会阶段性高估,但是增速能跟得上也是事实,所以蛰伏之后,它们仍将是牛市主角,这是其本质所决定的。
也许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周末证监会的沟通会上表达了监管层要促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消息,从审核,财税和简政放权多方面积极落实,这会激活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外延性发展的重要属性,中小创业板股票或可因此增强活力。
实际上,这个正是我眼中的中国真正的改革与发展路径,那就是:先通过资本市场培植市场化原则下生存与发展的企业,通过充分竞争,做大做强,再回过来,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造就真正的蓝筹企业,等到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集群能力的时候,再次以重组和改革的名义全面进入传统国企央企,实现真正的提升和改造,整个进程,需要十年,也是长期牛市的最根本基础。
更多工作信息请关注:远大精英咨询
公众微信平台: dncconsulting
你成功路上的基石!
金融投行+职场会计 你想要的职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