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
一个曾被许多媒体评价为当世最聪明的人
UNSW的米那卡·格罗斯教授
在对其进行测试后发现
他的IQ高达230
远超爱因斯坦、牛顿、霍金
但对于陶哲轩自己和他的家庭
在这些成就中
“聪明”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因素
陶哲轩的父母陶象国与梁蕙兰
属于接受良好教育的中产
他们是香港大学的同学
一个是儿科医生
另一个则是教师
上世纪70年代,他们移民澳大利亚
并在澳洲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儿子陶哲轩
在年幼的陶哲轩过早地显露自己
出众的天赋后
陶氏夫妇也曾想过将3岁的儿子送进小学
从而一步步培养一个众人仰望的“神童”
但没过多久他们便改变了想法
因为他们发现
年幼的儿子并不能很好地
适应小学的教学与社交环境
在学校总是哭闹
而且仅仅对数字表现得格外敏感的陶哲轩
其他科目其实难以完全跟上
于是,“不急不慌,
放慢儿子的成长脚步”
代替了原先的“神童”
成为了陶氏夫妇培养儿子的新目标
在这样开明、自由、
宽松的氛围下成长的陶哲轩
却做出了惊人的成就
并在年仅14岁时进入福林德斯大学
2年读完学士
1年读完硕士
随后赴美读博
陶哲轩的导师、沃尔夫奖获得者
埃利亚斯·施泰因教授称
陶哲轩是非常少有的
能够同时擅长奥数与科研的人
教授将之评价为
“一个百年不遇的奇才”
然而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陶哲轩却发现
在这里,高智商已经不足以
帮他解决他需要面对的难题
他甚至一度消沉耽于游戏
还差点挂掉了决定他
是否可以继续读博的候选人考试
幸而不久后他便回归正轨
2000年初,陶哲轩与
现在剑桥大学任教的本·格林教授
用质数级数解决了一个
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
一些质数数列间等差,
如3、7、11之间,均差4
而数列中下一个数15则不是质数
他们证明了即使在无穷大的质数数列中
也能找到这样的等差数列段
这个成果在数学界引发了轰动
而陶哲轩却将奖金捐给了
培养新一代青年人才的基金会
给出的理由仅有一条——
“花不完”
而在学校里
正如《纽约时报》记者
在撰写陶哲轩故事的时候所说的那样——
陶哲轩最令人羡慕之处
不在于惊人的天赋和出色的成就
,而在于坐拥这些天才和成就的同时
也能成长为一个享有健康生活的
快乐的“普通人”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
有着超过200的IQ
你会为自己或为TA做出怎样的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