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发现最真实的澳大利亚
▼▼▼
昨天,英国留学生伦敦国王学院在读女博士闫某失踪的消息牵动人心。
令人悲痛的是,接到中国留学生失踪报案后,警方当天凌晨3时左右进入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一间住所,在里面发现一具女性尸体。警方确定死者为闫某,目前暂时认为其死亡原因没有可疑之处。已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尸检。
近年来,中国留学生人数屡创新高。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54.45万,相比2007年的14.4万,增长约74.3%。不过与此同时,各类层出不穷的海外留学安全事件也频频进入我们的视线。
从备受人关注、被绑架失踪的中国女留学生章莹颖案再到各种他杀以及意外案件,无一不让国人胆寒。
2016年8月,在英国威尔斯的卡地夫都会大学攻读国际观光管理科系硕士学位的女孩毕曦希,遭到自己的英国男友暴力殴打致死。
2016年10月20日,日本TBS电视台报道,日本兵库县伊丹市的碎尸遗弃案件被怀疑与一名20岁左右的中国留学生有关。涉嫌杀害碎尸同胞的留学生在事发后已经回中国自首,据报已被中国公安控制。
2016年9月22日美国当地时间下午5时,美国西北大学18岁中国女孩邱楚圆因车祸死亡。据悉,当时邱楚圆于西北广场骑自行车西行撞上了在谢尔登路上向北行驶的卡车的最后一个车轮,被卷入车底造成严重伤害。
留学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件非常风光的事,背负着父母的希望,远渡重洋镀金,只待有朝一日学业有成光耀门楣。近年来,随着经济能力的上升,绝大多数父母也希望子女喝点洋墨水能从此改变人生,不惜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也要把子女送出国门。
据金吉列留学发布的《2016-2017年度留学白皮书》调查统计,家长最为担心的是子女的安全问题,占比高达38.62%,是否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和是否跟得上学业,占比分别 19.85%和 16.29%。家长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强弱关心较少,占比最低,仅为7.81%。
安全问题当然非常值得引起重视,但这事实上这是一个概率事件。相比那些耸人听闻的他杀绑架等刑事案件,其实对留学生而言,更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却被绝大多数国内家长忽视。
按 TIME ZONE 2016 年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安全报告》中数据统计,留学生在外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中,心理问题的比例是最高的。
图片来源:公众号Time Zone
事实上,因各种心理问题引起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早已经不是偶发的新闻。
在耶鲁大学在关于抑郁症的调查中,中国留学生的明确表示抑郁症倾向已经高达45%。而美国学生仅有13%。
2017年12月,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田妙秀(音译),在期末考试期间被发现于自己所住公寓中自杀身亡,自杀原因疑为抑郁症。
2017年10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选择在金门大桥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17年2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就读的20岁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被发现死在宿舍内,曾就读中国广东佛山第一高中;
2016年12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来自中国天津、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
2016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音译)跳冰湖自杀;
2015年1月27日,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
我们发现,这其中不乏都是相当优秀的高材生,他们的成绩和背景都让普通学生难以望其项背。但为什么他们就自寻短见,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呢?
留学生出国后,在陌生的国度、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人生地不熟,很多因素都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加上中国人大多数人天性不善于沟通表达,不习惯求助他人、看心理医生,这就导致出了问题他们也只能默默忍受,最后憋出内伤,只能选择走向极端。
学业压力、社交障碍、经济压力、缺乏自理能力或许都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el97PqHmPx_aNPlQq1ZiVQZQ9P9KNnhBqtudu-80T1D987_9JWKUEQ-RSFfhq4M9Pwgu_YoHazsNiiO8p3biKacf6o-ZcL4j-0RhO5i97JKnShs3NI-6lxfCHzx11exZg/awb.jpg)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TyKwKRE_HqConDihPTWHcAIEGC7gzBoPDLBsvWoVXCtt-yZLGSJeXvwM5s1r3FhGplgQ1o91JwQqp5YDbIDkSe9DMm3czUTLX-QjgWC-Iuh5rCwqZnK0jWcWJ_J5nrdeQ/awb.jpg)
对于习惯了中国教育模式的学生来说,平时晃晃悠悠,考前临门一脚是绝大多数人的学习状态。可是初到异乡要马上适应国外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必然存在巨大的不适应。
一位在美就读经济学博士的学生这样描述了他的学习处境:
来美国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三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周五到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三天,生活应该很惬意。
可是一旦了解了上面所说美国大学教学制度后,就会发现每周都要写作业。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可你为了作业,要把所有书都看了,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三四十页书,这三四十页的书是大书,比国内16开纸还大,英文小字密密麻麻,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五六个小时。而每周,我要读三本这样的书,然后做三门作业!
粗略地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
国外高校通常要求极强的自学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对于来自中国的学霸来说,从小就处于金字塔顶尖,到了强手如林的国外,每天一睁开眼就面临着洋人学生的竞争,逐渐失落感占据上风,代替了之前的优越感。
不赢过别人就去死?
90年代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
当“聪明”的孩子再不能比过别人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会立刻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身的原因。
此外,很多学霸从小埋头苦读,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非常薄弱。在外就学,无法处理好导师关系,无疑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
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
曾经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件就是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获得太空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竟开枪射杀了三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同胞林华。这段往事还被改编成了电影《暗物质》。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el97PqHmPx_aNPlQq1ZiVQZQ9P9KNnhBqtudu-80T1D987_9JWKUEQ-RSFfhq4M9Pwgu_YoHazsNiiO8p3biKacf6o-ZcL4j-0RhO5i97JKnShs3NI-6lxfCHzx11exZg/awb.jpg)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TyKwKRE_HqConDihPTWHcAIEGC7gzBoPDLBsvWoVXCtt-yZLGSJeXvwM5s1r3FhGplgQ1o91JwQqp5YDbIDkSe9DMm3czUTLX-QjgWC-Iuh5rCwqZnK0jWcWJ_J5nrdeQ/awb.jpg)
留学生们到了外国,每天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即使他们学习优秀,也不能避免。而这种孤独如果无不及时排解,随时可能会爆发。
从金吉列留学发布的《2016-2017年度留学白皮书》的这张图中,我们看到社交障碍成了留学生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语言、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各种障碍导致留学生们在群体中产生疏离感,想融入洋人的社交圈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以往便会逐渐导致心理问题。
十几年以前,一个华裔留学生向焕云在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后,在课堂上他枪杀了两名同学,并打伤了导师和另外的几名同学,枪杀开始的时候,他在嘴里喊着“你们永远也不理解我!”向焕云这个名字在今天的澳州圈子里还是让人谈其色变。
向焕云专业成绩优秀,进入大学的他已经36岁了,同班的同学却都是二十几岁,年龄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和同学们没有共同语言,再加上蹩脚的口语,他和同学们沟通困难,继而更加逃避发言,逃避上课,独自一人在校园里徘徊。
前一段时间引起网友广泛讨论的那位拉黑父母6年,12年春节不回家的留学生,虽然说之前在国内他和父母的关系已经出了严重问题。但当他来到美国读书后,异乡生活的孤独,情感无法排遣的无奈,那些从不曾梳理顺畅的家庭关系经过长年发酵后,他的抑郁症终于爆发。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el97PqHmPx_aNPlQq1ZiVQZQ9P9KNnhBqtudu-80T1D987_9JWKUEQ-RSFfhq4M9Pwgu_YoHazsNiiO8p3biKacf6o-ZcL4j-0RhO5i97JKnShs3NI-6lxfCHzx11exZg/awb.jpg)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TyKwKRE_HqConDihPTWHcAIEGC7gzBoPDLBsvWoVXCtt-yZLGSJeXvwM5s1r3FhGplgQ1o91JwQqp5YDbIDkSe9DMm3czUTLX-QjgWC-Iuh5rCwqZnK0jWcWJ_J5nrdeQ/awb.jpg)
在中国,我们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说:“只要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你操心!”
国内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其余的活动在师长们眼里是不需要的。到了国外,中国留学生不得不在面临来自交际、学业、生活成本、饮食习惯及交通等诸多层面的问题。
中国的留学生“陪读”现象严重,一人留学,家长不放心还要跟着伺候。而对于那些独自居住的留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卫生习惯不好,很多房东都不愿意将居室出租给中国留学生。
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掌控,令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自主性,更不用说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不会生活,使得留学在外的日子更苦闷。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el97PqHmPx_aNPlQq1ZiVQZQ9P9KNnhBqtudu-80T1D987_9JWKUEQ-RSFfhq4M9Pwgu_YoHazsNiiO8p3biKacf6o-ZcL4j-0RhO5i97JKnShs3NI-6lxfCHzx11exZg/awb.jpg)
![](https://i.aoweibang.com/img/gPlFsC1KwQPfPc-3PqX6SWg89bU3XHIppoJf3vri6AzPm3KO51vOn-pH_CJPvd2ftuUiLjSQL72tjYLRJkMIBTyKwKRE_HqConDihPTWHcAIEGC7gzBoPDLBsvWoVXCtt-yZLGSJeXvwM5s1r3FhGplgQ1o91JwQqp5YDbIDkSe9DMm3czUTLX-QjgWC-Iuh5rCwqZnK0jWcWJ_J5nrdeQ/awb.jpg)
留学生费用不菲,留学生们通常除了要承担实际的学费生活费压力外,往往还背负着无形的心理压力。
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来自工薪阶层的孩子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或者卖掉房子才送出国的。很多学生出身贫寒,靠奖学金可以应付生活的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背负着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曾经芝加哥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达了一种留学生的普遍焦虑:她的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大笔学费,而这种焦虑甚至远超出高考的焦虑。
图片来源:公众号Time Zone
从这份TIME ZONE发布的2016年《中国留学生安全报告》中数据统计中我们看到:
如长时间感到精神压力大、出现绝望、麻木、记忆力下降等状况,你可能已陷入心理危机或有抑郁症。应对心理危机方面,有近20%的受访对象选择“默默承受”,约9%的受访对象表示,遇到心理危机,想求助相关机构,但目前不知道有哪些。
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发现自己有心理危机后选择默默承受,或者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耶鲁大学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
中国人习惯有事自己消化,打落牙齿往心里咽,能想到找心理医生的少之又少。很多人是不知道渠道,但更多人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更有旁观者把这些常年积聚的情绪归结为心理素质、受挫能力太差。这样就导致了留学生即使向自己的朋友倾吐自己的心事,由于倾听者的负面反馈也会让他们陷入新一轮的消极和无法排解的状态。
/// 划重点:有事还是求助专业心理工作者
关于抑郁症,这些年媒体宣传得已经不少,但很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其实你或许已经是其中之一了。
心理问题的产生是长时间、多种方面积聚而成的,同时还会反应在生理方面。
/// 有下列症状,请及时就医
如果生理感觉上有严重嗜睡、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退化、感知钝化、特别容易疲惫。
心理上经常产生严重自我否定,过于敏感、过度自责、既期待亲密关系、伤春悲秋,会陷在一些宏大虚无的命题中出不来、会把不相关的负面的情绪和信息联系在一起,从而否定自己和生活甚至生命、甚至有自杀倾向。
/// 我们应该怎么做
身为留学生或者准留学生,我们应该:
1. 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适应当地文化;
2. 注意饮食和作息习惯;
3. 尽量规律生活;
4. 常运动,运动可以提高你的心情;
5. 把自己的房间装饰的舒适和温馨,提高自己的归属感;
6. 尽量参与当地的日常活动,虽然放低文化可能比较不适应;
7. 培养多元文化身份,了解不同的做事方式;
8. 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让自己能够尽快融入课堂,减少一些挫败感。
/// 如果你在澳洲遇到以上情况
如果你是身在澳洲的留学生
请拨打lifeline热线电话 13 11 14
如果你实在想不开有自杀倾向,
请拨打1300 659 467找专业咨询师聊聊
离家万里,留学不易
多多关爱身边的留学生吧
-End-
推荐文章(点击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