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被毁容,惨不忍睹,澳洲这些地方今天起正式对Ta们宣战……

2018年04月04日 发现澳大利亚


带你发现最真实的澳大利亚

▼▼▼


印尼的巴厘岛,曾是印尼17000多个岛屿中最耀眼的一个岛,被评为“世界上最佳的岛屿”之一,“亚洲最佳海岛”、“亚洲最佳旅游目的地”、“最受亚洲旅行者欢迎之地”、“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这样的荣誉称号也是数不胜数。


反正一提到度假、蜜月、浪漫之旅,巴厘岛肯定是大家前三考虑的地点之一。



早几年前,巴厘岛的天还是蓝的,水也是澄澈见底的。



放眼望去,周围的风景能瞬间治愈心情。



潜水也是毫无压力的,海底的风景也真是精彩,看不到半点垃圾,全是海洋生物。



就连很多明星都愿意在这里举行婚礼。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随着景点知名度的增加,游客也是翻倍而来,这样的“塑料巴厘岛”,你还有兴趣来吗?



为了寻找海底的鱼群,经常要潜在垃圾里,有时候还要扒开垃圾前行。



潜到水里,哪些是垃圾,哪些是鱼,傻傻分不清楚。



以上被垃圾包围的画面都来自于巴厘岛附近的 Manta Point ,大量游客们曾为“魔鬼鱼”慕名而来的海底,现在也是被各种垃圾、塑料制品破坏的不堪一击。



人类潜水时候会下意识避开这些垃圾,但海洋动物们,却很难避开,毕竟这是它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一不小心就会吃掉垃圾。



诺大的海底,越来越多的垃圾,别说是人,任何生物看到了,都会绝望。



这是有多大的“物品消耗量”,才能把海底搞成这幅模样。



而这些塑料制品的表面,大部分标注的是印尼语,说明这些垃圾大多来自印尼本土。当然也会有其他地区的垃圾,随着洋流漂流到此。



海底垃圾遍布,海滩上更是。印尼的很多海滩也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人工很难一下子处理。



可就算海面上的垃圾可以捡起来处理,那么海里的呢?游客们可以自己消费开心完拍拍屁股走人,但那些素未谋面的海洋生物,它们凭什么要为他人乱扔的垃圾受罪买单?



在全球大环境下,不光是巴厘岛,凡是热门的景点似乎都有这样的一个规律:景点越火 or 活动越大,人越多,垃圾也就越多。就连墨尔本也经历过这样的惨状...



去年圣诞节,墨尔本的St Kilda海边,大家狂欢过后留下了一堆塑料袋、空瓶子...根本让人无法想象这是昔日那个繁华又文艺的海边。



海里也都是瓶瓶罐罐和一些难降解的垃圾、塑料袋...



去年墨尔本赛马节,狂欢过后又留下了一堆塑料袋、空瓶子...场面也是惨不忍睹。



绿油油的操场基本上都被白色垃圾覆盖,有了“白斑的草地”,真的看起来很恐怖。



对于这些垃圾的处理,如果要挖坑填埋的塑料垃圾,在土壤下降解至少需要470年,平时我们喝饮料用的一根小小的吸管,也要花好几百年才能降解。



陆地垃圾越来越多,根本无法完成大规模处理和降解。当陆地不能够承担这个重量的时候,人类就将目光瞄准了海洋。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倾倒入海洋,中国的倾倒量大约占1/3。



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到2025年,海洋里每一条海鱼(按一条1千克来计算),就有330克塑料萦绕在它生活的海域。而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这些海鱼自身的重量。



塑料污染海洋的后果,让人心惊


除了鲸鱼这种体型大,靠吃浮游生物为生,一不小心就吞一堆塑料袋的生物,其他海洋生物也深受困扰,比如好奇心很重的海豚,和眼神不好、爱吃水母的海龟,等等等等。



塑料吸管是由石油副产品制成,是当今污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十大头号杀手之一。早前一只在哥斯达黎加海域发现的海龟,就被塑料吸管堵住了鼻孔而无法呼吸。



研究人员每拔一次,海龟都拼命挣扎。终于在经过整整八分钟的拉扯之后,一个长达10-12厘米的吸管从海龟的鼻孔里拔了出来



去年2月初,在挪威西部海岸,人们发现了一条巨大的鲸鱼,搁浅在海岸的沙滩上 。当地科学家赶到现场时,这头痛苦的鲸鱼已经无法挽救,只能将其安乐死。然而在对鲸鱼进行解剖,以探究搁浅的原因之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下面的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请做好心理准备。


这条鲸鱼的胃里没有丝毫食物,但却被30个塑料袋所塞满,其中最长的塑料袋,长度甚至达到了2米半


更可怕的是,各种塑料垃圾,在日晒雨淋之后,会最终分解成塑料微粒。塑料微粒被鱼类吃掉,人类去吃鱼,最终一部分塑料微粒就留在了人类的体内。



比利时与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青口(又称贻贝),平均一份约20只,便含有约90颗塑料微粒。(如果你在吃贻贝,你也是在吃塑料。)



人类制造的海洋垃圾带,吞噬了无数生命


你随手丢弃,随意多使用的一个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都有可能戕害一个与你无关的生命。而你或许永远都不知道它在哪里,又会忍受怎样的痛苦……



拒绝塑料,全球参与


新西兰


从2009年4月以来,新西兰的大型生活超市The Warehouse的塑料袋使用率已经下降了67%,因为从那时起每个塑料袋都要额外征收10c的费用。



New World 超市减少塑料袋使用,鼓励人们使用布袋购物。


新西兰不仅在减少使用率方面做出了努力,在塑料袋的回收方面,也在全国开展“软塑料回收”的项目。


因为这些被回收利用的软塑料可以有很多的用处,比如下图中公园椅子、隔离桩、人行道的扶手等等都是用回收软塑料打造的。



英国


英国女王直接公然对“塑料”宣战。别的地方她不管,但是在她皇室的地盘,要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据说女王她老人家禁塑意愿相当强烈!根据白金汉宫的说法,今后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等英国王室房产内的会议室和咖啡厅,将用玻璃瓶取代塑料瓶无法生物降解的食物包装袋和塑料吸管也都将禁用。


不仅如此,王室房产里的员工食堂也将禁用塑料,改用瓷盘、玻璃杯和可回收纸杯,就连外带食品也必须使用可降解包装,就连搬运的物品,打包材料也必须是重复使用才行。


女王都发话了,谁还敢不从呢...



另外,2007年5月1日,莫德伯里镇议会决定该镇43个商店都将停止向顾客提供塑料袋,率先在欧洲城市中全面禁用塑料袋,改为向顾客出售环保袋。莫德伯里的经验很快在全国传开,很多城镇纷纷仿效此法,发起“无塑料袋”行动,禁用塑料袋的城镇迅速扩大到近80个。11月13日,伦敦33个市镇议会投票,一致同意立法禁止当地商家免费发放塑料袋。 2014年初,欧盟委员会通过指导性法律,要求欧盟成员国在2008年至2015年间,将本国包装垃圾再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其中塑料包装材料的再利用率要提高到22.5%,以进一步减少“白色污染”。



美国


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塑料袋消费国之一。2007年3月27日,旧金山市议会以10票赞成、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法案,要求大型超市等零售场所禁用塑料袋,旧金山自此成为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该市这一环保新举措也得到其他美国城市甚至州的效仿,不少地方议会都在酝酿相关立法。2008年1月10日,纽约市议会通过法案,要求各大商场和连锁店回收和循环利用向购物者提供的塑料袋。



爱尔兰


爱尔兰将“限塑”的重心极大地放在了公民意识的培养上持续在学校、社区开展教育活动,分发环保宣传手册等。对于“保护环境,禁止塑料”这件事,每个人都有着极强的意识。现在,塑料袋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不接受、不欢迎的氛围,没有塑料袋,生活依然美好。

 


澳洲


数据统计,每个澳洲人每年平均制造700千克垃圾,这个数字位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澳洲人每天使用的塑料袋数量也是超过1000万个。澳洲政府和各大超市一直在提倡“禁塑令”,如今也正在逐渐扩张执行。



从本周三开始,维州Wyndham Vale、Taylors Lakes和Toorak的3家Woolworths超市将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袋,Woolworths 将先在这3家门店率先实施“禁塑令”。




这是Woolworths全面“禁塑令”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将逐渐拓展到其他地方的门店。在今年7月1日之前,所有的Woolworths、Big W、Metro和BWS都将彻底淘汰一次性塑料袋!



去年7月,Woolworths和Coles相继宣布,从今年年中开始,全面淘汰一次性塑料袋。去年10月,维州政府也正式宣布,在全州范围内全面禁止一次性轻质塑料袋的使用(禁令的具体生效时间还有待确定)。而在此之前,南澳、塔州、北领地和ACT地区都已经实施了禁塑令。



每年吸引500万顾客光顾的South Melbourne Market也将从今年4月11日开始,淘汰一次性轻质塑料袋。



被禁的不只是塑料袋,还包括气球。


今年2月,墨尔本的City of Darebin通过投票决定:以后,在council举行的所有活动上,以及在归council管辖的区域内,禁止商户和居民购买、出售及使用气球和其他塑料制品,比如一次性餐盒和纸杯等。



City of Darebin下辖3个郊区:Preston、Northcote和Thornbury。也就是说,这几个郊区的居民以后在当地council的活动上,都不会再看到气球的影子了。


来源:@发现新西兰、@墨尔本微生活、@文明旅游伴我行


中国


为保护环境,减少滥用塑料袋产生的污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但多年之后,有人说中国塑料袋使用情况并未改善,大家依旧我行我素。包括《人民法院报》曾有消息称,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于便携的需求,塑料袋人民币几毛钱的成本微不足道。在中国一些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几乎沦为“卖塑令”,因为很多人不在意多花上一两毛钱去买塑料袋。



据央视新闻的报道,有超市就靠着2毛钱一个多小塑料袋,一年的纯收入就有15万多元。”限塑令”并本意是提高人们意识去保护环境,没想到却变成了某些人“发家致富”的另一渠道。“因为塑料袋太便宜了,大家都不在乎”成了多数人仍在使用塑料袋的理由。


甚至有些店家也表示:“大家都送塑料袋,我不送,谁还买我的东西呢?”



关于“限塑令”对中国起到的最终效果,大家也不能以一概全。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表示,“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7年来成效明显,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

 

“禁塑令”和“限塑令”都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的政策,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塑料问题,只是表面功夫的限塑,倒来倒去,地球,总有被倒满的时候。


       

“宇宙中星球很多,但是地球只有一个。”


-End-


推荐文章(点击可阅读)

有一种恐怖,叫澳大利亚的蜘蛛

澳洲最全攻略都在这儿了|整理帖

比死更可怕的,是从未精彩地活!

BBC跟拍14个孩子,原来人生是被这样改变

澳洲大妈把五只鳄鱼当宠物

第一次见面就结婚,澳洲奇葩节目看醉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