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北京杀医事件刷屏,医患矛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原创 2019年12月30日 新阿德莱德





每一位医生的心中都藏着天使的羽翼。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能明白他们正在用这双爱的羽翼,坚强的托起着每一位病人。

——致天堂里的杨文医生




这两天,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孙文斌砍倒在血泊中」事件轰动全国,成为了一起既骇人听闻又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


事情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民意群情激愤,恨不得立刻要将穷凶恶极的孙文斌拉出去枪毙一百回。


凶手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此事一出,全国的从医人员都感受到了毛骨悚然的恐怖、无比的心寒和极大的悲愤。



不少公众号的写作角度是在分析凶手为何如此残忍,他的生活经历是什么,以此来扯出人性之恶的阴暗面。


但我认为,这么极端的变态杀医案件属于一次「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即便弄清楚了凶手内心的丑恶,也只能就事论事,解决这个案件的表面问题。


真正隐藏在这起杀医个例背后的本质,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医患冲突」



  1、矛盾的积累

               

虽然国家卫健委一再表示,这次事件已经「不是一起简单的医患冲突,而是赤裸裸的刑事犯罪」



但在此事件最终演化为刑事犯罪之前,这明显存在了「医患冲突」的基础,或者说存在着「患者对医生巨大的信任危机」。


虽然杨文医生的同事已经表示,杨文医生是一位耐心和善的好医生,并非是冷漠和爱搭不理的人。


但是,孙文斌在杀人之前屡次和医生们发生冲突,这也说明了这个偏执狂对整个医疗团队都存在着不信任感,而并非只是针对杨文医生本人。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孙文斌的母亲在来到北京民航总医院的时候,并没有入住到肿瘤科病房,原因是「床位已满」;而是被安排到了急诊那里。


后来家属只让老人输液,而拒绝其他方法治疗,这就说明家属对「被安排在急诊部」不甚满意,觉得医院怠慢了他们。加上母亲的身体没有恢复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就更加剧了这一家人对医院的怨恨程度。


经过这起大案,我们开始反思,并用同理心理解着所有的医生,甚至包括一部分态度冷漠的医生。


也许冷漠的背后,主因是「过度疲劳,累到不想说话」。




根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63.3小时,每天工作13个小时,每月值7个夜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33.5%。


而这背后折射出的实质正是中国「医疗资源的严重紧张」。



2、无奈的医疗运作方式

                   

有一个案例也许能从侧面反映出这种紧张状况:


瑞金医院从2016年7月4日到10日,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3692人,这意味着每个诊室平均每天要接诊131人,而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


那么,医生能平均分配给每位患者多少时间?


答案是5分钟不到。


这就充分说明了医疗资源的极度稀缺,而医疗资源稀缺就会导致医生和病人的情绪冲突。


对病人而言,十万火急的来到医院,结果5分钟不到就被打发走了,甚至有时还会遭遇医生的冷言冷语。


对医生而言,人都是有忍耐力极限的,如果接诊人数过多,就会导致身心俱疲,最终造成失去耐心。



这时,就容易导致矛盾的爆发。


那么,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即降低医生每天的接诊数量,让医生给每一位患者多一点的时间去诊断,去救治?


这样,医生的态度是否会好很多?


答案是肯定的,澳大利亚就是这样做的。


澳洲医生的耐心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医生。


可是,澳洲医院却存在着另一大弊病,就是每个病人要「等待看病的时间非常漫长」。



当医疗资源不足的时候,澳洲并没有让医生每天超负荷接诊病人,而是让病人排队。


虽然这样医生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一位病人进行耐心地诊断和治疗,但代价是病人的等待时间极长,等见到了医生,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


当然,这是针对免费的公立医疗资源而言的。富人如果等不急,可以去私立医院享受到更快的服务,但其代价是价格极其昂贵,所以不买私人保险的人,肯定会望而却步。


而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采用澳洲这种模式,普通人看病要排队等待的时间可想而知。


中国的现行医疗模式,无疑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所以,医生超负荷劳动,和病人嫌医生态度差的矛盾就这样一直共存下去,无法解决。


那么,为什么不多培养一些医生呢?



3、古代人

为什么愿意做医生?


我认为,这既和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有关,又和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有关。


在中国古代,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仅次于做官,因此宋朝名臣范仲淹曾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言。


范仲淹认为,如果不能做一个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好宰相,那么就应该去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宰相和医生都含有拯救天下苍生的寓意,所以有志之人都以此为抱负。那么做了医生,不仅自己光荣,而且他人也会敬佩。


古代做医生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怀,而儒家道德在中国古代是全民认可的价值标准。


另外,古人特别以「杏林」一词,来歌颂医者的医德。


汉末的名医董奉,在庐山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而是以患者种一棵杏树作为医筹。几年以后,庐山种满了杏树,董奉又把这些果子变卖后换成粮食,去赈济灾民。


正是董奉有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怀,使他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从此之后,人们便用「杏林春暖」去赞颂像董奉这样高尚的医生们。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价值标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生虽仍受人尊敬,但社会地位已经远远没有古代那么突出。



4、现代医生的困境


还有让当代人都不愿意去成为医生的理由,是「社会节奏太快」,而培养出一个医生却太慢,而且太难。


医学的本科一般是五年制,前几年基本都是打基础,之后又要不断地实习,一般人慢慢从业八九年之后才算步入医师的水平。


而其他有些专业,大学毕业之后马上就进入公司拿工资了,在浮躁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取最大的回报。



而医生这个行业显然不符合这种「标准」。


中国现在每年培养着60万的医学生,但最终成为医生的不到六分之一,即只有10万人,这个比例实在让人惊叹。


另外,一般来说,很多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从事相同的行业。但是医生这个行业却例外,有45%医生居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医。于是,这个行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因此,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希望大家去珍惜每一位医生吧,特别是像杨文这样的好医生。


也许我们应该把医生的定义也改一改,不要一看到他们就和救死扶伤或妙手回春联系起来,而是应该更理性更实际一些,把他们对患者的付出叫做: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家脑子里认为「什么都懂」的医生,真正变成一个朴素和接地气的人。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



相信在医生朴素的心里,始终坚守着「悬壶济世」的信条。他们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积累经验,也期待着自己能成为百姓信赖的好医生。


而我们之所以能为之感动,也正是这种最质朴的同理心,让我们通过此事件,认清了医者的不易。


就算杨文医生再也无法感受到明天太阳的温暖,但她让我们懂得,对医生这个行业,我们不仅应心存敬畏,更应怀感恩之情。



杨医生安息吧!


愿泪水不再模糊你的双眼,愿你一抬头永远遇到温暖的笑脸......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阿德莱德生活

咖啡馆 | 下午茶 | 餐馆 |

古董店 | 电费猫腻 | 钓螃蟹

美食 | 甜甜圈 | 日料 | 海鲜市场 

越餐 | Costco 零食 | 钓鱼限定 | 汉堡 1

户外运动 | 摘水果果园 | Sunday Market |

交规罚款 | 报税 | 养老金 | 安全 APP | 汉堡 2

澳洲奶粉 | 幼儿保健品 | 餐馆 2017 | 温泉


南澳大利亚旅行

周边旅行 | 免费租车 | 澳宝镇 | 自驾游

龙虾镇 | 蓝花楹 | 全国旅行 | 最美厕所 | 沙滩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