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后一次说王一博和央视网的事情,不是我怂了,是觉得都说到这份上了,如果部分粉丝还要跟我说这是不公平、这是针对、我是收了钱、央视网是假央视网...那我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
你们要实在不爽,骂我行,别骂我家人了,这行吧?
至于我为什么还要再说这事,因为前两天写的时候评论里有理智粉在跟我聊,我觉得理智粉没错,所以我觉得可以多说几句,大家聊清楚了,这事就这么翻篇。
我至今依旧能看见有人在相关事件的评论区里问:路演的时候回答不上来问题是什么严重的错误吗?什么时候不会巧言令色也是一种错误了?不会说冠冕堂皇的话怎么了?
问这个问题的你们,没明白大家为什么嘲讽他是绝望的文盲,也没看明白央视网那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以及为什么他是那个杀鸡儆猴里面的“鸡”。
上学的时候都做过阅读理解吧?阅读理解这道题当初看来确实挺费,我上学那会就想过,为什么我非要理解一个古人的想法?古人这篇文章是什么寓意,对我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帮助?
但除了一些苦涩难懂的文言文以外,我还是能做好挺多“阅读理解”的。
而阅读理解也并不是完全没用的,我很喜欢历史,不仅仅是因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在听故事,更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自然而然的代入和理解一些东西。
某种意义上来讲和咱们看电视是一样的,我用三部电视来举例子,希望你们能好理解好懂一点。
《知否》里老太太被康王氏下毒那段,明兰豁出命去也要替老太太讨一个公道。
老太太告诉她,当初项羽被围剿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赶尽杀绝?明兰答,怕将士觉得横竖都是死,不如以命相搏。
和老太太聊完后,明兰放弃了“打狗入穷巷”。
《甄嬛传》里,皇上明知道很多人命都是皇后害的,为什么不杀皇后?
剧里没表,只说是看在纯元皇后的面子上,但其实皇上也好,甄嬛也好,太后也好,皇后也好,人人都知道不是不想杀,而是不好杀。
皇后是国母,身后有一个大家族,牵一发而动全身,饶是万人之上的皇上,也要掂量掂量在损害一个大家族的核心利益后会引发多少麻烦,既然有人背锅(比如瓜尔佳氏),自己手上又没有直接证据,自然只能放她一条生路。
于是,在拔除了皇后的所有左膀右臂后,甄嬛成功用胧月的谎言扳倒了皇后,因为人赃并获,因为没有替罪羊了。
《狂飙》里的高启强,作恶多端,杀人无数,为什么观众对他恨不起来?
因为剧从一开始,就是站在高启强的视角讲述的,我们亲眼看着还是鱼贩的高启强,是怎么忍着鱼腥味给弟弟妹妹赚钱十年如一日的,也亲眼见证了这样一个老实人是怎么被唐家兄弟欺负的。
我们全都看在眼里,甚至十分理解他一个小鱼贩被架在那个位置以后,为了自保不得不去做的一些事,所以我们对他恨不起来,甚至有些怜爱。
这三部剧受众足够广,我想每个人在看完后对剧情和细节又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人可怜安陵容,有人心疼华妃,有人喜欢小公爷,有人讨厌小公爷,有人可怜朱曼娘。
这就是“阅读理解”的魅力呀!我们能共情角色,能代入剧情,这是何等舒坦的享受!
而演员们在看过剧本后,能最大程度的理解剧情、吃透人物,这也是“阅读理解”的力量,因为他们阅读理解了,所以才能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绝伦的表演!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阅读理解”不重要吗?想来应该不会了吧。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官媒批评的点,仅仅只是因为王一博不会巧言令色吗?并不是。
那天的评论里有人问过我,xx写了很多错别字,为什么他没有被抓典型?xxx读音都能读错,为什么不挨骂?
你们还是没有捕捉到重点。
写错或读错字,根本不是大家嘲讽和官媒批评的重点,官媒批评的文章里,也没有一句话是提到了某人写错或读错字的。
他们甚至还夸了王宝强,因为他当初大字不识几个,但为了拍好戏随身携带字典。
由此可见,不认识字压根不是错,错的是明明有很多不足、偏偏就是静不下心来学习。
官媒想表达的根本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在拍完一部戏以后,连基本的“阅读理解”都做不到的话,这样的演员何谈演技?这样的作品又如何成为佳作?我们对演员的标准,不应该只是能背台词、能做表情、能走路这么低。
拿文章中提到的赵露思举例子,官媒批评她的重点是,花几个月的时间拍完了一部年代大戏,居然连故事发生的背景都不知道。
别说这是历史、演员不懂很正常。
这一点也不正常。
就像《满江红》最早的宣传字体是瘦金体然后被嘲讽文盲一样,你讲的是岳飞的故事,你就要知道害死岳飞的那些人都有谁,你就应该做到避免使用瘦金体这种东西。
不为什么,因为你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你都搞不清人物关系、故事背景,如何做到讲好这个故事?
所以赵露思和《满江红》一点都不冤,拍了半天的戏,连故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都不知道,只知道机械的背台词,只知道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分不清情况就皱眉,这样的作品何谈生动演技?AI生成不就完了吗?
所以官媒很不高兴,你们拿了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赚不到的钱,却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问你们演员是什么,你说演员就是你。
毫无理解的演员,如何能演得好戏?
文章末尾,央视举了几个正面例子。
人艺的演员龚丽君在谈到一场戏时说过,有一场戏,如果演员自己不动感情的话,是没有办法打动观众的。
你机械的哭,在观众看来是虚伪的,而要不想虚伪,你就要代入角色,从根本吃透、理解角色和故事。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位叫做陈晓旭的演员,她就是87版《红楼梦》的扮演者。
当初为了争取这个角色时,陈晓旭足足写了好几页纸,上面全是自己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的理解。
直到很多年后,她再被问及林黛玉相关问题时,依旧能够娓娓道来林黛玉当时的所思所想。
她对角色是完完全全的吃透了,所以这么多年后,她依旧能理解林黛玉的所有感受,就像她经历过一样;
所以这么多年前,87版《红楼梦》会如此的深入人心,就像她经历过一样。
央视的文章里还提过好几个人,我最喜欢陈建斌说李白的这一段。
你看,虽然现在还没有人请陈建斌去演李白,但就是凭借着李白的诗句,陈建斌心里已经对李白这个人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他的那句“李白他想不想家啊”,多么惆怅,多么悲伤。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能让陈建斌演李白,我想他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以前的演员演戏,是把角色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理解,有的为了体验角色真的去工厂打工,有的为了演出病入膏肓,一宿一宿不睡觉。
现在的演员演戏,高兴就笑,难过就哭,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就皱眉。
更有甚者,助理在旁边举着台词提示,导演让他们动就动、不动就不动,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在执行主人的命令一样。
你们与其夸他们演技好,不如夸是主人线拉的好。
说了这么多,中心思想无非就是,你得先理解了角色、才能去谈演戏。
说回王一博身上,粉丝说,王一博只是不会说冠冕堂皇的话,这不是错。
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学校安排你去敬老院当一天的志愿者,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老师问你有什么感受。
如果你这一天好好干了,我想你的回答会有累、辛苦,再深一点,会有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不吃这样的苦,再深一点,会有诸如老人们很可怜,一定要孝顺父母的感受。
但绝对不会是在干了一天的活以后,回答一句“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明明有千百种回答,他只能回答出一句“不知道”,给人的感受就是要么,他根本不理解这个角色,只是机械的演完了一出戏,所以不会有任何感受,要么,他词穷,想不出东西来形容。
再换一个问题,你老板安排你去外地出差,回来后问你出差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学到什么。
你依旧可以有千百个回答,但你一定不会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这话一出来就意味着,你什么都没有学到。
而什么都没有学到也意味着,你出差就是在摸鱼。
否则,你好歹也花了24小时出门在外,怎么会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学到呢?
我不觉得对于一个角色有自己的理解叫巧言令色,或者我换一个说法:
张曼玉巧言令色,所以她演活了《甜蜜蜜》;张国荣巧言令色,所以《阿飞正传》封了神。
前辈的成就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你们觉得的“巧言令色”成就了一个个经典角色和影帝影后。
如果你们觉得对于一个角色的理解就叫做巧言令色的话,那只能说,可能,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真的有偏差吧。
说完这个,最后提一下你们说的易烊千玺。
是,特权咖,考上了国话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这是一个很让人生气的事情,我也曾经花过大篇幅痛斥这种行为。
但这和王一博的事情是两回事,我不明白,讨论“文盲”的时候把一件不相干的事情拎出来说有什么意义,能让王一博不变“文盲”?
我和你们一样痛恨特权,但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事情,共沉沦不会减少伤亡,只会挑起更大的矛盾。
特权的事情该查,我想上面也有人会注意到。
但就像皇上杀不了皇后一样,时候没到,怎么下手?
别的不多说啦,时间来不及了,希望王一博的事情能就此打住,希望部分粉丝不要再追着我骂了,骂我,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