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2018年各省GDP数据已经出完,广东以9.73万亿蝉联冠军,江苏以9.25万亿位居榜眼。透过这两项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增长极的瞩目成就。
让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组数据。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90.03万亿元,增长了243倍,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提高到15.9%,年均GDP增幅9.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这样的数据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它说明那句“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豪言绝非虚妄。但是,GDP数据是对过往历史的抽象概括,如果深入地分析,仔细地思考,我们会发现,在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省域经济的沧海桑田。
1
苍茫大地,谁的沉浮?
从2018年的GDP数据看,山东和浙江分别位列第三名和第四名,但GDP总量已经与广东、江苏拉开了距离。排名最末的几个省份,像宁夏、青海、西藏这些,GDP总量都不足万亿,与榜首的广东、江苏有天壤之别。
增速上看,西藏、贵州、江西等18个省份GDP增速超过6.6%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西藏因为基数较小,2018年以10%的成绩在增速排行榜上拿了个冠军,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两位数增速的省份。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天津增速只有3.6%,在增速排行榜上拿了个倒数第一。
从上述数据我们看到,当下中国经济的重心是珠三角和长三角,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远超其他省份。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经济增速较快,但西北地区经济水平全国垫底。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经济状况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像天津这种京津冀地区的核心直辖市,其经济状况也不过如此。
晚清民国时期,天津曾一度是中国的经济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一点不逊于上海,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里,其背景城市就是天津。
(注:黑龙江的GDP数据还未出炉,按2018年GDP预计同比增速5%估算)
下图是1976年-2018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GDP排名的相对位置变化图。
由图中可见:
(1)广东的排名一直在上升。1978年广东GDP全国第五而已,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不断攀升,终于登上了第一位置。之后,广东连续30年蝉联GDP冠军。1978年,广东省的GDP只有185.85亿元,而2018年广东省的GDP达到9.73万亿,年复合增速达到17%,这样的成绩堪称全球翘楚。
(2)江苏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基本保持了全国前三的好成绩,进入新时代之后,江苏也从未跌出过前三。
(3)山东在改革开放前期势头迅猛,一度冲上了冠军宝座,但随即被广东取而代之。之后,山东与江苏在榜眼位置上反复纠缠多年,但大多数时候居于下风。近年来江苏稳居第二,而山东几乎没有继续挑战的机会了。
(4)浙江的冲劲很足。1978年浙江排名第14,但在1993年之后的27年中,它稳稳地盘踞在第4名的位置,无人可以撼动。不仅如此,浙江还不断地对第3名的位置发起进攻,让山东如坐针毡。
(5)像浙江这样大逆袭的还有福建。1978年福建排名第25,几乎倒数,但之后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已经排名第10。
从以上五点现象,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些东西,比如:
(1)经济底子很重要。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广东、江苏、山东在全国的排名都不差,改革开放之后,它们能够位列三甲,并不算侥幸。
(2)改革开放对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刺激最大,浙江、福建的逆袭就是明证。而与广东、江苏、山东不同的是,浙江、福建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实没有得到能与三甲相匹敌的政策支持,两地也没有大量的央企国企拉动。事实上,浙江、福建一直以民营经济的强劲闻名中国,而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有不少央企国企项目作为政府的主推项目存在着,三地民营经济的崛起是市场无形之手后续调节的结果。
有逆袭上位的,就有排名下滑的,这些排名下滑的省份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也很多。
(1)排名下滑最厉害的是上海。1978年上海排名第1位,2018年则下滑到第11位。
(2)东北三省集体大滑坡。四十年前,辽宁排名全国第2位,黑龙江排名第6位,吉林排名第16位;四十年后的今天,排名滑到了14、23、24位。
中国自清末已降,上海这座城市的GDP排名大趋势一定是飞速上升的。到了民国时代,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没有之一。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依然是国际大都市,但到了今天,我们只能说,上海依然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排名下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资源投入几乎都是集中在几个特殊的地方而已,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已经遍地开花,作为曾经的中国GDP一哥城市,它的排名下滑从另一个侧面正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
另外,客观来说,上海虽然一直是直辖市,但其土地面积、人口规模,还不能与广东、江苏、山东这些省相比。如果论及其他经济指标,上海依然是中国的膏腴之地。
最让人唏嘘的是东北三省。
东北的原因网上分析已经有很多了,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并无意开地图炮。
2
广东VS江苏,双星闪耀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和江苏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两颗闪耀的星星。
“粤苏争霸”主要来源于2008年。那一年广东领先江苏0.58万亿,其后7年间差距逐渐缩小,2015年只有0.26万亿。当时看上去江苏反超广东指日可待,然而2016年是一个重要节点,从这一年开始,粤苏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改革开放启动后,广东和江苏都相对来说远离政治中心,都占据沿海临江的地利优势,水运发达,民间活力也很足。
广东自从1989年登上GDP产量冠军宝座后,连续30年位居经济总量首位,至今经济一哥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在20世纪90时代,山东和江苏为了争取经济二哥的位置,展开了激烈的互逐。到了2009年,江苏站稳了全国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从此甩开了山东,且和山东的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抛开总量看区域发展的话,江苏比广东要相对平衡一些。
广东省有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它们的GDP都已经突破两万亿规模,一个市顶内地一个省的GDP总量并非玩笑。广深两市GDP占了广东省GDP的49%。
江苏虽然有苏南苏北的经济差异问题,但省内的城市经济之间相对平衡。排名第一的苏州虽未跻身一线城市,但也实现了1.86万亿的经济总量。即使省内排名最后的宿迁、淮安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GDP总量也都超过了2500亿元。
反观广东,尽管手握广州、深圳双张王牌加佛山、东莞、惠州、中山四个二,但粤西、粤北、粤东地区都有不少城市GDP水平较低。比如揭阳、清远等城市GDP总量低于2500亿元,汕尾、云浮的GDP甚至低于1000亿元。
广东的富,富在珠三角经济圈,出了这个圈子,广东其他地区的经济很一般,甚至还有不少贫困区域。
广东的区域经济情况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它有很富裕的城市,不逊于发达国家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它也有很贫困的区域,在那些地方,人们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仿佛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2018年对中国而言是标志性的一年,这不单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更因为这一年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8年,中国经济转型已成共识,大环境如此,排头兵更是如此。
新世纪以来,广东率先实行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势头虽然在2011年前后有所疲软,但经济转型的成效很快就显现出来,之后很快再次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而江苏虽然目前还处在经济转型阶段,但苏北模式已经初见成效,苏南经济的结构转型也取得了很大成果。
近两年来,广东的发展势头明显更好,短时间内江苏要超越广东不太现实。未来江苏能否超越广东,主要还是看它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抓住下一次发展的大风口,实现经济的腾飞。而广东能否保住“经济霸主”之位,则要看广东能否继续保持珠三角的持续发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兼顾粤西、粤东、粤北的布局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距离。
3
停滞的山东
从2009年起,山东就彻底输掉了老二的位置。尽管老三的位置看起来也不差,但无可否认的是,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2014年,山东与广东的经济总量比是1:1.14,到了2018年,这个数据变成了的1:1.27;与江苏的经济总量比则从2014年的1:1.09扩大到2018年的1:1.21。
而另一方面,山东与排名第4的浙江经济总量比已经由2014年的1:0.68缩小到2018年的1:0.73;与排名第5的河南经济总量比从2014年的1:0.59缩小到2018年的1:0.63。
它与广东、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了,而它与身后追兵的差距却越来越小了。
山东是经济强省,也是人口大省,有近1亿人口,2018年人均GDP约有1154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6455元,在全国排名第八。山东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正符合世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先提出“中等收入” (Middle Income Trap)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普罗大众都不陌生,这个说法一般指的是国家之间,但其实对国内各省也是适用的。山东工业经济目前已到瓶颈,重资源产业的红利即将耗尽,但新的经济转型升级又没有跟上,处境比较尴尬。
山东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目前的资源型、重资源型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山东的“心头之痛”。
细看产业结构,山东省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的是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从能耗水平看,山东省能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居全国前列,能源消耗占全国的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全国第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57吨标准煤,高于广东、江苏等省。从发展质效看,山东省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只有8.39%,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1.12、2.82和4.20个百分点。
2018年山东实现了9.65万亿的GDP总量,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950.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3641.7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为37877.4亿元,增长8.3%。可见这种产业结构虽然有一点点松动的迹象,但仍然并不足以扭转当前的困局。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影响人口的流入流出。看2017年全国各地区人口流入数据,山东为第一人口流出省份,当年人口流出了41.97万人。流出的这41.97万中,虽然没有详实数据来证明,但搜集各个渠道的信息,可以判断,这部分流出的人口以年轻人为主,并且平均素质不低。
山东为历年来的高考大省,2018年的高考报名人数高达68万,每年为全国各地的高校输送很多人才。就有身边认识的山东人而言,不少人在毕业后会选择北上到北京,或者南下到上海,甚至更南的广州深圳,很少会回自己家乡发展,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除了上述这些原因之外,山东经济的停滞可能与当地浓烈的官本位文化有关。这方面,山东应该向广东、江苏学习,尽管广东、江苏也存在不小的官本位问题,但它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中国最市场化的土地,官本位最终还是要为市场经济的大方向让道。这一点在广东、江苏两省,从官场到民间已成基本共识,但遗憾的是,山东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4
结语
中国自秦汉以下,经济的重心一直都在南移。
自晋末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原本经济落后的江南地区才慢慢成为了经济繁荣的鱼米之乡,而当时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在当时,大约没有人能想到,未来有一天,曾经的瘴疠之地会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区域。
我们感慨世事沧海桑田,但沧海桑田的背后自有其社会规律在。
当农耕经济为社会主流的时候,北方的平原无疑是有极大优势的;当工业文明兴起的时代,第一波受益区域通常都是资源型城市;当世界贸易往来主导经济大趋势的时代,低廉的海运成本必然让沿海城市崛起。这就是时代的大趋势。
但是在时代的大趋势中,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因素。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资源的配置自然会向重工业城市、核心大城市倾斜,但1978年的改革开放打破了这个局面。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鼓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就导致了资源的自主流动,而这种流动必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于是我们看到,经济基础好的沿海省份迅速崛起,老工业区域、内地资源型城市逐渐衰落,它们多年积累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最终都流向了沿海。
而沿海区域各省之间,比拼的不只是区位优势,更多时候它们比拼的是制度优势。能够以改革者的胸怀去面对世界,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的省份,即便经济基础不那么好,也能逆流而上,而那些继续沉浸在计划经济社会氛围里的省份,即便它们经济基础不弱,也未能长久地保持相对优势。
这个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尽管这个趋势让中国各省的经济看起来相当不平衡,但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而中国唯有坚持继续改革开放,才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原创文章投稿入口:[email protected]
读文章,送福利!参与本文评论并转发,将随机抽取三位幸运会员,分别送出格隆汇精美礼品一份!每位会员还将送出20格隆贝,后续将有超大用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