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在沸沸扬扬的喧哗声中拿下了200米自由泳的金牌。“霍顿事件”造成的各种纷扰似乎稍微远去了一些,人们的关注点又稍微回到了精彩纷呈的顶尖体育赛事上。但我们多少应该重新梳理一下这次事件的脉络,挖掘一下此次中澳从体坛到网络从个人到官方的全面交锋的深层原因。
奥运从来都是全世界的关注热点,但这次的奥运会因为几个名字对于中澳来讲格外的敏感,其中就有霍顿这个中国人之前完全不熟悉的名字。回顾这场风波,在8月6日进行的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卫冕冠军中国选手孙杨以0.13秒之差不敌澳大利亚新秀霍顿。不过,各界关注的焦点,却被霍顿延伸到了泳池外,因为他用“吃药的骗子”来形容对手孙杨。这不光让中国网友愤怒,也让全球媒体哗然。
霍顿对媒体称,孙杨在训练中向他问好,“他想引起我的注意,但我不想搭理一个吃药的骗子。”众人皆知霍顿此言所指。2014年亚运会前,孙杨曾因涉药被禁赛3个月,但该事件已被证实为孙杨服用的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中含有违禁成分,属于误服,孙杨已按照相关部门规定接受了处罚。在决赛分出胜负后,霍顿显得也不够友好。当孙杨几次微笑着试图向相邻泳道的霍顿致意,却都遭对方无视。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霍顿一脸不以为然地笑着承认,“这是我说的。因为他确实药检呈阳性,我觉得这算不上恶意抹黑。我不想跟那些药检呈阳性的人同场竞技。”针对挑衅,孙杨则回应每个来奥运的运动员都应获尊重。 8月7日,中国游泳协会正式向澳大利亚游泳协会发送了抗议邮件,要求霍顿向孙杨道歉。澳方强势回应,在团队价值中(ASPIRE)中,字母‘E’代表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这也是霍顿个人的权利。随后,霍顿披露,对孙杨的攻击并非图一时之快,而是蓄谋已久,就为扰乱孙杨心神。
“心理战”的说辞并未赢得舆论谅解,社交网络推特上“向孙杨道歉”成为热门的话题,而一些愤怒的体育迷们则攻陷了霍顿的推特与INS,要求澳大利亚人为自己的举动向孙杨道歉,指责霍顿赢得了比赛但输了人品。一位叫“auslesa”的网友在霍顿的社交网络留言中写到:“不要说谎,请向孙杨道歉,他(孙杨)根本没有服禁药。有网友评论称,像你这样的人永远无法得到冠军应得的敬仰,为你感到羞愧。仅仅一块金牌就让你变成了恶人。对比之下,孙杨的在赛后发布微博,“遗憾,感谢,我会继续努力!”此条微博获得267万的点赞数,125万余条的评论中,基本全部是对其表示鼓励和赞扬的留言。
在赛后专访中,当被记者问道孙杨关于霍顿的“闲言碎语”的感想是,孙杨答道:“不完全是。霍顿可能以为他说的那些话影响到了我的心情,达到了“心理战”的目的,其实我一直都没怎么把他放在心上。他也太看重自己了,他不过是在本届奥运会上才拿了一块金牌而已,上届奥运会,我早就已经比他做得更好了。所以,如果跟他比,那是抬举他了。当然,我会尊重每一个值得尊重的选手,不会单纯地只看谁的成绩好还是不好。站在我的角度,我希望尽可能看得更远一些 ,更广一些。比如说,确实有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希望中国游泳好,甚至不希望亚洲游泳好,所以包括我在内的中国运动员,像宁泽涛、徐嘉余,还有傅园慧,甚至还有日本的萩野公介等等,就是不能让这些人的如意算盘打成。”事件发生后一路发酵,中澳各路媒体都纷纷加入战场, 两国的媒体舆论走向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先说说中国方面。中国媒体与网络意见普遍认为霍顿引起的,整个主流澳洲媒体环境包括不少澳洲网民,将孙杨甚至孙杨为代表的中国运动员打上了嗑药骗子的标签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情,不能不反击,而少数自媒体则默默地发布了一些言论认为霍顿之言有偏非误,认为国人之举反应太过反而掉价,甚至走向民粹主义,于事无益。前一种主流观点我们看了非常多的相关报道,还有名嘴如白岩松也公开发表了文章认为霍顿连“混蛋”两个字都不够格,总体来说是以爱国呼声为主。但有意思的是还有后一种言论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代表作就是一篇悄然被大量转载的文章:《为什么你们还不明白,霍顿嘲讽孙杨不是因为孙杨游不过他》基本上代表了后一种观点,在网易客户端收获了五万的评论量(作者自己所言)。该作者随后还发表了另一篇名为《我收澳大利亚人钱了吗?为什么帮着澳大利亚人说话而不爱国》的文章进行补充说明,称自己进行逆向写作是为了刺激国人理性思考。但似乎网民们并不认可这种“理客中”的言论。有人在知乎上发起提问,询问广大网友如何看待这篇爆红文章,网友咔嚓富的答案得票最多,也许是比较能代表大众意见的,在他的答案中一一反驳了《为》一文列举的几个主要观点。排列其后的高票答案也多为支持这种态度的,总结起来大概是:首先是孙杨有否违反澳大利亚的法律偷偷赴澳训练?否,且不谈法律和规定是不同概念,单说事实上孙杨也并没有在澳洲的“领奖台计划”明令禁止未注册选手训练的15家俱乐部进行训练,而是在其他场馆受训的。其次用“嗑药骗子”来形容孙杨算不算造谣?某种程度上算,因为孙杨并非靠吃药提高比赛成绩而是治疗疾病,而且已经接受相应惩罚,对判决结果秘而不宣的是中国泳协,这件事上处理有失透明是事实,但和孙杨的尿检结果为何没有关系。霍顿可以说孙杨未通过尿检,但不能称其为“嗑药骗子”。
霍顿的所作所为是“正常范围内可理解的吗”?并不是。他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在明知自己的言论将在聚光灯下无限放大的情况下选择轻易地说出并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这和在家里与朋友说孙杨是“drug cheat”完全是两回事。我们应该胸怀大爱不屑于对方的言论,努力做好自己为主吗?努力做好自己是必须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非得“特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来展现自己“大国风范”,中国的泳坛的黑历史不少,但澳洲也不见得多干净,一味被动挨打真的能展现出什么精神吗?中国的表情包攻击法真的合适吗?也许不是那么的得体,但表达出意见比没有意见或无法表达要好太多。当然小编还是要补充,那些问候祖宗生殖器的低俗人身攻击还是得避免的,要不然有理也没人听。
有人讽刺说,爱国小粉红们太冲动太掉价,但一个国家无人爱国都为外国人感到冤屈也不合理吧。不过实话说,表情包攻击其实真的用处不大,因为外国人看不懂也不是很想懂。其实本次的霍顿风波,如果我们在事件延烧如此久后回头看看,会发现一些更值得深思的部分。
(关键字yang sun在Google搜索中弹出的新闻即时排名如图所示,十分之七八是他没拿金牌哇哇大哭,他拿了金牌但尿是紫的,甚至还有嘲讽他的牙齿的,挖掘他背后密莘的,最后十之二三是单纯报道他夺金或客观分析霍顿的言论到底妥不妥当的。)首先我们要了解,澳洲的媒体,甚至很多西方的媒体,就是这样,不是每篇都是普利策获奖作品。大量充斥在新闻媒体中的是一般的记者根据稍微搜索和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的创作。更有甚者,迎合广大市场意见而不是追求新闻真实更是家常便饭。中国如果把每篇这类新闻都拿回去估计先气死自己了。中国人的意见,西媒和西人实话说,能听进去的早听进去了,听不进的短时间内也不会听进去。随便到一篇霍顿和孙杨的西媒报道的新闻下看看人们的留言,很明显能看出大部分的西人并不会提及什么职业运动员的素养,不会接受孙杨到底是不是真的欺骗人,也不在乎中国人说了什么,他们甚至不会去详细推演事件本身。比如英国的每日邮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标题大意是:中国控诉“白人至上”并称澳洲是被英国不想要的罪犯的越洋监狱演变而成。)文章主要报道的是环球时报对于霍顿事件的评判,阅读量和评论量都相当高,但你能想象排名第一至第五名的留言都是什么内容吗?“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山寨品生产国,他们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哇,我们真沮丧呢你们中国不喜欢我们,那么离我们远点”“中国已经抛弃了它们五千年的文化,年轻人都特别可怕”在各种报道报无可报之后,新闻充斥着的是这样的内容:澳洲媒体称孙杨是牙齿丑陋的鲨鱼,蠢蛋,中国人是骗子成堆的地方,只有站不住脚的报仇和怒火。中国网络认为霍顿是混蛋不如的一坨翔,澳洲是罪犯的后代,西方媒体是反华势力的帮凶。而更有“意思”的是,每日邮报的文章中段还非常生硬地顺了一段关于南海仲裁的新闻,说中国针对南海问题要如何如何对澳洲进行“报复”。这种裹挟着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文化分歧多年的大背景下,舆论与民意怎么会在一个中西的小爆发点上和解?所以可以看出来了吧?霍顿的不当言论为什么能获得澳媒甚至不少西方媒体和人民近乎一面倒的支持?本来很容易澄清的事件为什么澄清不了,且越来越浑浊?
有人说好累啊,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努力地被人理解?但不这样努力要怎么办呢?自己画圈圈自己和自己玩吗?
瞧,这就是整体的西方语境,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困境,大家的路还长着呢。
来自:新浪/ wenxuecity/ 腾讯/ Daily Mail/ 知乎/ Google/ abc.com.au
整理编写:若曦_澳洲联合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