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作为文化之都,从澳洲的土著文化到澳洲的现代艺术以及中国五千年的艺术传承齐聚墨尔本,中西文化的撞击也让非常多的艺术作品映入眼帘,可是如何鉴赏一幅好的作品和它背后的故事,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聚澳传媒有幸邀请到著名画家子轩成为我们的艺术专栏特约撰稿人,将于每周五与大家畅谈澳洲艺术那些事儿。
第八期
推迟了的艺术专栏 (08 / 10 / 2016)
专栏这两周拖后了一段时间,因为在等一个展览,等得坐立不安。
等Banksy的涂鸦展,昨天在墨尔本联邦广场开幕了。
虽然昨天看完后没有我预料的激动,但还是为自己看了而满足。后来去约见展览场地,Brad说在Toorak那边的酒吧里有Banksy的真迹,我忍不住真的激动了一下。
整个展览令我真心又喜欢上了 Banksy 的策展人也是他的前任代理人:Steve Lazarides,一个在九十年代第一次见到年轻神秘的Banksy就决定了他们俩既朋友又商业关系的画廊廊主。Steve Lazarides,他引领了一场艺术运动,将街头涂鸦推上了艺术殿堂。用Financial Times杂志的话说:Steve Lazarides是一个掀起了城市外围艺术热潮并使其持续高温的人物,一个不在乎为此失去一切的人物。
当今的世界上,还有几个能为艺术不怕失去一切的人存在啊!
我坐在展览场外临时搭建的红色遮阳伞下,吃着能拉出长长cheese粘丝的烫嘴的pizza,喝着啤酒,墨尔本的天空是静静的灰白色,无风亦无雨。我坐了很久没有走。很想和Banksy和Steve Lazarides呆得时间长一点,和当今这年月还肯为艺术不怕失去一切的人,呆在一起。
后来,我又想起一个艺术家:JR, 一个半佚名的法國街头艺术家, 八零后。他用他的相机, 用大型的画布印上不同人的面孔,來表达世界的真相。他去南美去非洲去中东,他到没有美术馆的地方去,把墙壁当成世界最大的画布。他在电视里看到世界某个角落在受难他就会过去,看能不能从什么角度让更多的人关注。
他曾经和他的朋友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们希望知道这两个地区倒底有什么不同。可当他们到达了那里却发现,生活在这两个地区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任何不一样,完全不像媒体上所说的。于是,他们开始拍摄相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物肖像,放大,分别贴到这两个地区八个不同城市的墙壁上。JR说:我们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违法的画展,取名“面对面”。所有外围的人都说这是不可能的,军队政府都会抓。可JR只用了六个朋友,两张梯子,两把刷子,一架相机,一辆租来的车,和两万平方英尺的纸,就做成了这个项目。他们甚至贴在了以色列的军事塔上。当他们把对立国家的两个相同职业的人物贴在一起时,人们会好奇地问:能告诉我谁是哪边儿的吗?
JR的行为艺术加街头艺术让我们明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推到可能的境地。艺术不可能拯救世界,但艺术可能改变或颠覆世界。
我们回到现实的墨尔本来。在我和喜爱艺术的朋友谈话聊天时,常常提到“墙”这个概念。
我会对大家说:因为有墙的存在,才有了艺术。
难道不是吗?当你去一个新朋友家拜访,进门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一面面墙。那么,墙上有什么,也肯定是你第一眼看到的。于是,新朋友的品位也就被你一眼看出来了。
比较重要的一点:墙上的画作倒也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的,对主人来讲,是自己与艺术之间产生的“对话”,私密且无从解释;而对于整个家来讲,就像是女人的化妆,有与没有,化妆术的高低,决定了她的品质。
我也经常会办艺术沙龙,把自己对艺术的认识与经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沙龙文化,又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我称之为“某种行为”的艺术。
艺术沙龙,对我自己不是什么陌生的事。远在北大上学的时候,一群诗人挤在艺术团小院儿的一间教室里,那便是沙龙了,烟雾弥漫,情绪起伏。后来在墨尔本的不同的几家咖啡酒吧的沙龙里,诗人读诗漫画家即兴作画,DJ放着 blues,那会儿还容许在室内吸烟,烟雾弥漫,情绪起伏。再后来去过几次老俄国人家里的沙龙,诗歌钢琴咏叹调和满墙的绘画,雪茄也一样烟雾弥漫,聊爱情也一样情绪起伏。
然后,我们自己也作沙龙。大师的山庄曾经那么那么经常地邀请文人雅士吃喝神侃,非常中国化的沙龙。大师烹调手艺一流,仗义疏财,容纳自由文化,任大家谈民主谈宪政,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形成了墨尔本独特的一景。欧美港台的各方思想学者文学艺术家,都曾以到过墨尔本大师的山庄为骄傲。那些年,像是交响乐,命运是指挥世界是乐队,飞扬啊!很快,这个时代就过去了。
这两年,做了几次小范围的绘画沙龙,都很完满。每次邀请十几二十个对艺术有兴趣的朋友们,备上精美的点心和酒水,伴着音乐,作个小讲座,谈谈绘画艺术和家庭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画廊里,满墙的绘画作品供朋友们欣赏。我喜欢那种只有沉浸在艺术之中才会有的人与人之间简单温暖的感觉。
很多朋友都问我:如何买画或者如何收藏或者升值的问题。我想说,买画收藏画,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把艺术品当升值工具的,其实就是世界艺术收藏市场顶尖的那几个收藏家在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一个金融家的比喻),和你完全没关系,也和艺术本身没关系。
对于普通买家,请回家的作品当然是因为喜欢。对艺术多懂一点的,会选画得好的。再看看价格,是在自己的预算之内。于是,满心欢喜。西方人有句话:艺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是一种艺术消费习惯。其实,买幅画的价格不过是中国土豪吃顿宴会的价格。
还有朋友要学画。也都挺好的,想离艺术近一点。可我会建议有心学画的朋友:看在先,画在后。画画是个眼睛和眼界的提高过程。多看并看懂:看好的画展,看美术馆,看大师的画册,看艺术理论(如果可能的话);并要看懂色彩层次,看懂构图意境,看懂技巧表现。
画画不是画形而是画心。
体会不到这些的人,不学也罢。
子轩(Echo Chai)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89年来墨尔本定居。现,职业画家,作家。子轩曾经持续十几年为报纸杂志撰写专栏,并于2003和2012年出版了两本个人文集。
2014年,她创办澳洲新艺术工作室暨画廊,绘画写作的同时,进行艺术策划和评论。
子轩的绘画,师承澳洲著名华裔画家傅红,尤其沿袭了傅红大师扬名澳洲的灿烂色彩,继而融合了自己文学的底蕴,形成当代的新人文(neo-humane art)风格。
她的画作在澳洲获得良好评价,曾多次入围全澳大奖,如the Williamstown Contemporary Art Prize 2010,并连续两年获the Strathdon Art Show最佳油画奖和优胜奖。她在全澳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近几年子轩独特的墨尔本街景系列画作产生了很大反响。市场循环良好。
在2012年,子轩的多媒体视频艺术作品《视觉日记》应邀在墨尔本联邦广场由澳大利亚维州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文学与观念艺术节上播出。
聚澳传媒特约撰稿人子轩女士供稿,授权刊登,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