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孩子花费父母数百万元去留学,归国后在家啃老的新闻屡见不鲜。
之前就有22岁哈尔滨男孩的啃老新闻震惊网友:
18岁出国留学,2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
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
现在每天无所事事,只在家玩游戏,连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一口一口喂...
后来又看到一位名叫大卫的上海男子,曾经的985学霸(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本科毕业),短暂工作经历后去加拿大求学,获得了工程硕士学位。
结果回国后的大卫没有去工作,而是安心在家做起了“啃老”一族。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打游戏,昼夜颠倒,生活十分颓废。
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卫,只能靠自己82岁的母亲从每月3500块的退休金中挤出一些钱作为他的生活费。母亲还是尿毒症患者,每周要做透析。
前两天,我又看到一个更离谱的,家住南京的小王同学,留学回国后也不工作,家庭条件不错的他,父亲帮他置办了房子和车子,小王天天身穿名牌,在家打游戏、外面吃喝玩乐,逍遥快活了十来年。
父亲实在看不惯,把儿子的车卖了。谁知儿子小王更狠,反手就砸了父亲的车报复。不仅如此,他还扬言要拿刀砍父亲。吓得王妈妈赶紧报警。
这些孩子,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啊。
他们运气好,投胎到条件不错的家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还有闲钱能送他们出国求学、见世面。
按理说,有优渥的家庭条件做后盾、有父母的支持,他们能有更大的机率过上美好的生活。结果呢,自己活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烂,从985学霸、留学精英变成了“海废”。
和这些高开低走的人不同,有人就算天生不幸、得不到命运的眷顾,却也能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逆天改命。
比如获得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女生,江梦南。
她为什么能和华人之光、中国骄傲杨振宁、苏炳添、中国航天人等人同获殊荣?一切还要从江梦南婴儿时期的不幸遭遇说起。
▎普通小镇女孩
▎半岁遭遇人生重击
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县的一个瑶族家庭。父母为她取名江梦南,寓意是“梦里江南、岁月静好”。
然而“岁月静好”的日子只维持了半年,在江梦南半岁时,由于耳毒性药物导致了她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平静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当时江梦南左耳损失大于105分贝,右耳听力完全丧失。
△江梦南3岁时,父母带她去北京看病留影
俗话说,十聋九哑,失去了听力,不仅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会听不到自己的发音,从而逐渐丧失说话的能力。
通常,聋哑人都是通过手语和外界交流。但手语只能维持和有限的人进行沟通,立足社会多有不便。
此时,作为中学教师的父母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为了让孩子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别人交流,他们决定教江梦南学习发声和唇语,希望她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沟通。
知易行难,真正开始教孩子学习唇语和发声练习后,江梦南的父母才知道有多困难。这背后是数千上万次的失败与练习。
他们让女儿摸着自己的喉结感受发声时的震动,用手感受呼出的气流,母亲还考取了湖北宜章县第一份聋儿言语康复特教老师的资格证书。
为了更好的教学,夫妻俩自创了不少方法,比如妈妈抱着江梦南坐在在一面镜子前对她说话,这样她能看到母亲的口型,也能看到自己的口型。
在江梦南学会的每一个发音背后,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重复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并熟练掌握的结果。
就在这种无数次的练习、失败、重复练习中,她不仅学会了普通话发音和方言,还学会了读唇语。通过读唇语,江梦南实现了像普通人那样与外界的沟通。
▎求学路上成为学霸
▎她吃过的苦常人难以想象
因为女儿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沟通,所以,父母希望她能进入普通的小学就读,而非聋哑人学校。
但没有学校愿意接纳这样一名特殊的学生。在父母不断的坚持和请求下,最终当地的一所普通公立小学松口,让江梦南成为旁听生。不过学校还是要求江梦南的成绩不计入全班,也不计入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的考核。
终于有学上了,但自此江梦南的挑战也开始了。课堂上老师讲话的语速较快、知识点又多,她仅靠读唇语来跟上学习进度几乎不可能。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江梦南除了在课堂上努力“听讲”以外,还依靠看书本、板书、课堂展示幻灯片和课下的自学来完成。
由于迟一年上小学,江梦南为了赶上同龄人的学业,向父母说自己想要从四年级跳级到六年级。于是,暑假父亲在家辅导她数学,母亲负责语文和英语。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江梦南顺利学完了五年级的课程,如愿在新学期进入六年级。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学毕业时,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六中。
这是一所离家100公里开外的学校,如果选择在这里就读,意味着13岁的她要开始她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的生活。
虽然父母有所担忧和不舍,但为了女儿能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他们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2010年江梦南参加高考,虽然分数超过一本分数线,但她觉得没有发挥好,坚持复读一年。第二年,她以615分的成绩进入吉林大学药学专业学习。
本科毕业后,她以一分之差错失北京大学研究生,后来她返回母校,在吉林大学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研究方向,完成了她的硕士研究生。
△江梦南吉大硕士毕业
2018年,26岁的江梦南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试,开始攻读生物信息学方向的研究生,她致力于研究和免疫相关的机器学习建模课题。
从本科至今,江梦南的求学目标始终一致,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让更多所需之人受惠。
▎为孩子设立合理的高期待
▎才能“逆天改命”
江梦南“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
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的确,作为一名从小失聪的孩子,江梦南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确“不同寻常”。这份“不同寻常”里有她自己的努力和坚韧,更离不开她父母对女儿的高期待。他们没有因为女儿是残障人士,就放低对孩子的要求与期待。
△全家福
当年得知女儿双耳失聪,多位医生劝夫妻俩放弃,身边不少亲朋好友劝他们认命,并提醒他们“你们的情况符合生二胎”时,夫妻俩仍然坚持决不放弃孩子,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女儿身上。
因为他们始终抱有一个信念——自己的孩子不比普通孩子差。
江梦南3岁时,他们就把女儿送去幼儿园。尽管他们知道女儿听不见声音,语言学习也滞后,要面对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会有诸多困境要面对、甚至可能被欺负,可他们还是坚决把她送去。
读小学时,仅靠老师课堂讲解,江梦南很难理解消化全部的知识。父母预料到了她的困难,就总是带她提前学,上学前班时就提前教一年级的内容、上一年级的时候提前学二年级的内容。
笨鸟先飞早入林,小学四年级以前江梦南一直都是班上的前三名。
父母相信,女儿可以作为一个正常人存活于世、贡献自己的力量。但选择走这条路首先意味着不能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所以,在江梦南的成长中,父母始终对她怀有高期待。
所谓高期待,不是要孩子考出高分、读取名校、成龙成凤、举世闻名;而是作为父母,你坚定地相信孩子能够突破自己现有的能力、成就一番作为。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拥有高期待如此重要?
我们都熟悉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研究人员在考查某校时,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考试成绩优异、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其实,这18个学生不过是从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但因为实验人员对他们的“拔高”,使得老师和学生自身产生了高期待、高要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诸多类似的实验已经证实:
当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时,自我怀疑的种子就会埋在孩子心里,我们会默许孩子做出最小的努力,孩子的参与度和成就就会停滞不前;
如果家长、老师能够对孩子保持较高的期待,他们将会看到孩子有更大机会能够取得学术上的成功、有更多的教育选择和更高收入的工作、更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期望。
如果说江梦南的故事是个例,有着其特殊性,那那些因为张桂梅校长的搭救和高期待,走出大山的普通农村女孩则更具有代表性。
这些农村女孩,通常不到20岁就嫁人生子,要么一辈子就干农活糊口、要么出去打散工,这辈子就困在了方寸之间的贫瘠土地上。
张校长没有因为“女孩”+“农村”这两个“弱势”的标签而放弃她们,反而对这些女孩有着很高的期待,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高,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让她们“读书、见世面。看看为什么别人那样,你自己却这样?”
事实证明,这些从华坪女高走出的农村女孩并不比别人差,她们从大山深处走向浙大、厦大、川大、武大,成了医生、警察、律师、研究生、教师……她们因为张校长的付出和高期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