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的沟通,
而在澳洲,却很少有主动学习中文普通话的非华裔年轻人,
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愈发艰难。
很多澳洲高中生都说,中文实在是太难学了,因此他们在选择VCE第二语言课程时,
都不愿意选中文这门课
此外,由于近期中澳外交关系的恶化,
再加上疫情下两国都实行了严格的边境管制,
澳洲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似乎也因紧张局势而进一步消退。
对于中澳交流与在澳人学习中文的历史与现状,几代学习中文的澳洲人则有着各自的见解:
澳洲大学生Tiana La’shunada Marius今年21岁,
她说自己在高中时曾觉得学第二语言太难,等到进大学之后才下定决定开始学习外语。
在大学里,Tiana报名选修了日语和普通话。
她说:“语言就像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因此当你能够(用不同语言实现)交流时,(学习外语)就实在是太值得了。”
Tiana原本的计划是前往中国学习,然而在疫情和旅行禁令的影响下,她的这一计划也无奈搁浅了。
于此同时,澳洲社会对于中国的舆论也也来越不友好,在两国交流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对于澳洲年轻人来说,
学习中文似乎
也缺少实用性
维州亚洲研究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就发现,
“对中国的负面情绪与日俱增”和“缺乏明确的途径和就业机会”这两点,
都是导致澳洲大学里学习中文和中国研究(China’s studies)的人数下降的关键因素。
对此Tiana表示,无法前往中国这件事无疑给她的普通话学习增加了难度,
她也没想到,两国政治冲突会对她个人的学习计划造成这样大的影响。
“糟糕的是, “政治问题的确会影响普通民众。” Tiana无奈地说。
澳洲Ballarat到中国北京之间相隔千山万水,
但距离并没有阻止22岁的澳洲大学生Chris Milne梦想长期在中国定居的决心。
Chris今年大二,他正是极少数在高中VCE 12年级课程中选修了中文的澳洲年轻人之一。
谈及VCE中文课程,Chris表示:
“VCE中文是一门有竞争性的课,因为(作为非华裔)你要和其他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起竞争排名,这当然并不容易。
不过,Chris也表示,他把这种挑战看作是激励自己的方式,他对中国和中文的热情也从中学时代延续至今。
Chris说:“中澳年轻人能够(用中文)交流意味着我们能建起
更有意义的联系。”
在今年疫情爆发后,有许多在华的澳洲留学生都选择暂时先回到澳洲,
但澳洲人Theo Stapleton却态度坚决地留在了中国。
Theo还表示,即使中澳外交关系恶化也不影响他未来继续呆在中国的计划。
Theo认为,越是两国局势紧张的时候,就需要像他这样的“中国通”
坚持维持两国的文化交流。
Theo最初是在澳洲政府的奖学金资助下才前往北京读书的。当他刚到中国时,他甚至还不会说中文,但很快Theo就在全中文的环境下如鱼得水。
在短短17个月内,Theo就成功通过了HSK 6考试,要知道,这可是非背景演讲者的最高汉语水平。
Theo表示:“从中文语言开始,我迷上了(中国的)一切。”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前澳洲驻港总领事Jocelyn Chey开始学习普通话时,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相对较落后的时期,因此Jocelyn周围的人都对她的选择很不解。
Jocelyn回忆说:“(当时)中国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经济非常落后,人们过去常常对我说,学习这种语言是没有用的。” 。
Jocelyn表示,那时在澳洲,很少有人意识到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价值。
然而数十年过去,如今中国的发展情况及中澳经贸联系已今非昔比,但中国崛起的事实似乎依然没有促使澳洲年轻人选择学习中文。
澳洲大学亚洲研究协会的一项学术调研显示,
澳洲大学生学习中文的人数依然很少。
其中一位参与调研的受访者尖锐地指出: “有越来越多根本
不会说中文的澳洲人
在对中国问题夸夸其谈
这些人不懂中文这种语言,也没有花时间去研究过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情况。”
Swinburne大学教授John Fitzgerald则认为,
中澳关系并不是决定学习中文的澳洲学生人数的关键。
Fitzgerald教授在1976年第一次公费留学到了中国,从此他的学术事业也深深扎根于中国研究领域。
他用自己的经历举例说:
“当我开始学习中文时,澳中关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学习中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让中澳关系阻碍人们学习中文。”
Fitzgerald教授鼓励新一代的澳洲年轻人们主动学习中文,积极面对挑战:
“了解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未来非常重要,但它也有助于你个人的成长,(当你学习中文),你不仅是在学习语言,而且还在学习
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无论是什么人,看待什么国家,
都应以客观、公众的态度去看待。
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为人,
我们是没法去评判这个人的。
编辑:Xinran
新闻来源:ABC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