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关键字来概括2020年,那一定是“难”。
中国留学生Nicole从未料到过,自己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四大”之首的普华永道(PwC)之后,本以为得到了无数会计人梦想的工作,最后却因为一场全球性的疫情失业了。
目前在澳洲,Nicole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 就在上个月,普华永道(PwC)澳洲公司宣布裁员400名,而德勤(DTT)澳洲公司宣布,计划裁员7%,人数为700名。
● 此前,由于疫情的爆发,德勤(DTT)澳洲公司已经采取了大规模消减成本的措施,其中包括要求员工在5月至9月的5个月内降薪20%。
● 至于“四大”中规模最小的毕马威(KPMG),更是早在3月份就已经宣布裁员200名。
面临失业潮的不只是“四大”,银行业、零售业、房地产业、餐饮业、旅游业都在劫难逃,而这仅仅才是一个开始。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截止至今年6月,澳洲的失业率达到了7.4%,创1998年1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全澳有接近一百万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格兰顿(Grattan)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伴随新冠肺炎(COVID-19)从大流行到逐渐稳定,未来澳洲的失业总人数甚至将达到430万。
失业率已经成为了跟防控疫情一样严重的问题。
现实是残酷的,即使曾经任职于风光无限的跨国大公司,或者巨头公司,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端的是一个铁饭碗,永远不会被裁员。
在澳洲,公司有时候会因为公司不再需要某个职位而把这个职位上的员工made redundant,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职位比较容易made redundant呢?
通常来讲,人的职场价值主要分这么几部分:时间、能力、资源。
有些职位确实也需要有人在,但基本是靠出卖时间赚钱,大家可以脑补是哪些工种。这些工作大部分tasks都可以通过一些自动化来完成,不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主要还能为公司节省成本。
有些职位是需要你的能力,业务的价值链(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上的工作都还处在这个位置。这些职位属于公司核心,员工的能力至关重要。相比之下,产出少的,也可以说是非核心岗位,这个在不同公司可以指不同的岗位,比如互联网项目里的marketing等花钱的部门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疫情),比较容易先被考虑裁员。
有些职位是需要你要有资源,比如说销售工作就需要你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合作伙伴资源。
也就是说,所处位置是不是关键业务部门、你的能力是不是有不可替代性、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源、人际关系是不是融洽四方面基本会决定“生死”。
那么换句话说,用时间换金钱的员工、混吃等死的员工、没有真本事的员工、情商低的员工最容易被裁员。最终决定员工去留的关键,还是在于老板。
为了避免被裁员,有时我们需要从老板的角度做一些思考。面对不同的老板,就是在面对不同的职场需求。
一些老板最在乎的是性价比,另一些老板最看重是否服从管理,也许还有的老板更关注的是员工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随时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表现,尽量让自己更像是那个合适的人。
有时也免不了这样的情况,就是当失业潮真正来势汹汹的时候,谁也阻挡不了。这时,再度就业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我们的个人条件无法与大环境对抗时,顺势而为也不失为一种过渡的方式。比如,即使在澳洲当下的失业潮中,也不是所有行业都在大量裁员,一些新兴或特定的公司和职位,反而存在巨大的职业缺口。
这样的公司包括但不限于Coles, Telstra,矿业巨头BHP。与此同时,线上零售、网络教育、短视频等职业领域的业绩更因为疫情反而疾速增长。
客观的看,疫情的确给大家今年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可是重创之后,必有新生。
对于那些要求职的普通毕业生来说,今年的关键词充满了“迷茫”、“踌躇”。但除了这些负能量以外,难道不应该“变废为宝”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想一想未来的计划吗?
我是否已经优秀到让公司招聘的时候不在乎我的签证情况?
我们似乎看到很多真实的案例,很多优秀的人没有PR依然被名企录用。但这些“幸运”的人有多优秀,背后付出了多少,大家真的了解吗?
我到底回国还是留下发展?
在疫情和目前国际局势的影响下,这个问题越发没有答案了。但据seed的咨询数据情况来看,其实大部分毕业生内心都是有明确偏好的,只是由于很多不确定性而变得犹豫不决。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都要往前走,哪怕一小步。因为一直站在原地,留给你的只能是“犹豫不决”这一个选项。
在这个不太容易的2020,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职场焦虑,就意味着必须走出先前所在的舒适区,真正提升自身技能与素质,才能从危机中发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