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知道,不同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表现出不同潜力了。然而这样差距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研究者认为,低收入家庭与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恐怕 1 岁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潜力了。到孩子们进入中学,中等收入 (或以上) 家庭的孩子就明显在各个方面都优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了。
长久以来,专业学者们就特别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
最明显的差别当然是金钱,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在幼儿园和小学里投入了很多金钱想要弥补这种差别,却无例外的失败了。
当然他们还做了很多其它的努力,也是基于学者们提出的假设,但看起来成效都不大,因为一直以来,大家都没有真正搞清楚,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但现在,一些研究结果给出了非常令人吃惊的答案,而今天我们要讨论这种差距,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弱势家庭的儿童,还是因为这个答案对于每一位爸妈的教养方式都会有启发。
答案来了:差的最多的,是爸妈对孩子说了多少话!
我们先来看数据:
幼儿家庭里,如果父母主要依靠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过活的话,那么父母每小时 (或其他照护者) 对孩子讲话的字数平均为 600 个;
如果父母是劳工阶层,那么父母每小时平均对孩子讲 1200 个字;
如果父母是专业人士,那么这个数字为 2100 个。
到孩子 3 岁的时候,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比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少听了三千万个字。
三千万!这么大的数字总会对孩子造成一些影响吧?
我们都知道,0~3 岁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小孩子的大脑会迅速建立复杂的神经网络连接,而他需要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来建立这个网络。说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刺激。
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接触的人都非常有限,主要是父母 (或者其他照护者如祖父母),那么他能听到的说话自然也主要来自父母。
有充分的研究数据表明,父母对婴幼儿说话说得越多,孩子的语言功能就发育得越好。但如果你以为,爸妈对孩子讲话仅仅对他的语言能力有促进,那你就错了。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彼此联通的复杂体系,语言作为认知能力的一种,可以带动其它认知方面的发展,比如逻辑、记忆、推理、社交能力......等等。
而研究者发现,一般来讲,小孩子的语言能力会在达到与父母差不多的水平时,就自动停止发育。所以如果你其实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只是懒得同孩子讲话、没有时间、或者还没有意识到对小孩说话的重要性,那么你其实是在耽误孩子的语言发育,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其它方面的认知发育及未来发展潜力。
学者们一直试图了解,到底为什么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普通对孩子说话说得少,假说有很多种,但都很难得到验证,但有一种推理得到很多支持,那就是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所能得到的教养资源非常有限,他们往往意识不到对孩子讲话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其实,即使中高收入家庭,父母也有可能缺少对孩子讲话的机会,可能是因为太忙、太累,也可能是还未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爸妈们,现在你们该知道了,赶紧说起来吧!
婴幼儿尚不具备语言能力,特别是两岁以前的小孩,最多只会说几个词,爸妈要对他说话,很多时候就像自言自语。那么,要说些什么好呢?
其实,说什么都好。爸妈对孩子讲话时,不要预期孩子一定有反应,也不必本着教他讲话的目的,你要把对孩子说话,变成你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说话少的家庭,往往止于「把玩具收好」、「该吃饭了」这种指令性的话,但其实你在照护宝宝的时候可以把你做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转换成语言一起表达出来,比如「毛毛熊的身子摸起来好软啊」、「宝宝今天眼睛真亮」、「看,天上有飞机」、「路上好多车啊」、「妈妈现在要把冰箱门打开」......就是这样习惯性的讲,正是这些简单的、但是时刻不停歇的话语,对孩子的发育及未来发展潜能非常的重要。
当然还别管孩子多小,你都可以读绘本给他听,选择他心情好、精力好的时候,和宝宝舒服的坐在一起,读书给他听。这也应该养成习惯。只不过,读书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机会和时间是有限的,而爸妈平时在照护宝宝的时候,却随时可以和他讲话,这个机会是无限的,它的作用也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