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国外医疗界的某项奇迹即将诞生的消息刷屏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得查查那个国家最新是不是又收紧移民政策,或者有啥利好了,中介们得写点钓鱼文章迷惑大号小编们向同胞们齐夸一下这个国家的大成就,好福利了。
以下这个新闻,主要的源头是来自2015年5月时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别的都不用看,即便到今天,99%的报道里的主要资讯都基于这一篇。近1年半过去了,几乎没有新的东西。
一个叫做Ocumetics的加拿大科技公司研发了一种仿生镜片,据说用生理食盐水冲洗后,从准备到安装大概只要8分钟,戴上眼球后短短10秒钟,仿生镜片就会在眼球上扩散开,使视力快速恢复;厉害的是视力不但是能被矫正,还能比1.0的视力好出两倍(达到3.0);
原文提到:用了之后,视力将终生好于20/20
(文中还给了标注,翻译成中文是说,20/20是所谓“最佳视力”,20英尺人们能看到的最好。比如对比20/100,是指你在20 feet看到的景象只是最佳视力看到100 feet的景象。)
而且患者的眼球不会感到疼痛和刺激;不需要打麻药,也不用住院。
这个科研公司的CEO,Garth Webb博士(上图)说,这项技术很安全,没有副作用,同时也不会有闪光或是夜盲的问题,但仅限年龄25岁以上的成年人使用(且没有接受过白内障手术等),因为超过这年纪的人的眼睛结构才完全成熟。
售价,每只眼3200加元(约1.6万人民币),就能“永久性告别近视眼镜和隐形眼镜”。
也就是说,用了它,一个有近视眼的人的视力指数会立刻变成超人(至少也是蜘蛛侠),妥妥超过这个星球上所有现役的飞行员,一下子从模糊变成超高清,能看清视野里更远距离的东西。
这项成果的意义几乎可以用恐怖来形容。3.0的视力意味着你走在街上,能看清30英尺开外行人的脸,比如前女友迎面走来。
要是瞄准你呢?到了战场上,有那个经费给自己的士兵滴上一滴的国家战争那是稳赢的。但是,眼睛那么高清了,接受那么多像素信息,大脑的运转吃得消吗?人睁着眼睛不会困吗?
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先前按照他们的说法,已经研究了8年,花了300万美元。这个团队多少人啊?只拿来支付薪水一年也不到40万可以花啊?也太便宜了吧。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啊!
去年,一些公众号在兴奋地介绍它时,也提到了质疑的声音
他们说中国很多专家在唱衰,酸这个东西:
最早是来自2015年5月时的一批公众号文章(上面是标题之一),据称,它已经正式进入人类临床试验阶段。。。。
还说中国的专家被打脸了?可是,被打脸的到底是谁?因为直到今天,文章里用的依然是这句话。
但是,
来看看这家公司的官网,http://ocumetics.com/info.update.html
必须说,这是一个很粗糙,很没有科技感,很不用心,体验很不好的官网,可能经费都被拿去搞科研了,公关没做好。
在官网的信息发布版块里,最新的更新是今年6月,大致的描述是说:1.别担心,我们现在能够批量做出这个镜片了(啥样的规模未知);2. 我们现在得重启临床前试验以及临床试验;3. 我们的进度延迟了一年。4. 这个东西的效果也有赖于病患眼睛的状况够好才能去配合发挥功效(晕,那研发它干嘛?)5. 我们给你们的电话烦死了,别再打来了。
以上意思很清楚。和很多公众号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人家在2016年6月这个时间点,刚刚要开始临床前试验的准备。而且宣布原有的进度得拖慢一年,好了,2015年5月时是说2017年,那么现在按他们自己最新的讲法,往后推一年罗,那也得至少2018年了吧。
可是,2018年(单纯推出也好,商用普及也罢)有戏吗?
再来看他们的Facebook主页,最近的更新是在今年7月8日,其余的几个po文都在去年,只是分享着2015年5月时的一些视频。
他们回答了粉丝提问,提到说:我们继续试验,然后应该会在2017年期间在加拿大获得批准。所以进一步证明,人家根本就还在等着审批呢。
其实官网上还有个Q&A里也提到了一些信息:
审批得再两三年了,所以这时间到底是从哪里算起呢?(后来我查了其他一些今年5月时发出的报道,也提到了两三年这样的字眼,所以基本上是指获得审批是得冲着2018,2019年去了)
这里还有关于价格的,回答到所谓每只眼3200加元只是他们的预估价格,同时也要看具体情况。其实我个人觉得以他们这个研发的阶段而言,这时报出的价格千万别信,未来多的是难测的因素影响价钱呢!
所以说,一些公众号文章里所谓他们已经得到审批的消息在哪里看来的??如果在哪里写着,请给出出处,反正我没看到。
再说,这个审批指的是审批什么,允许的是什么,找不到相关资料能准确阐述。加上前面官网所描述的那种试验阶段,所谓最早2017就能上市的说法已完全站不住脚。
以下来自一些公众号的翻译截图(网友评论),这翻译的是什么鬼?那句话的意思能叫做这个月我将成了临床试验的一员吗?人家明明是在说自己好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你们说得好像临床实验已经开始了一样。
基本的医药学常识:任何医疗用的新科技,尤其是侵入性的(例如,植入眼球),都必须先经过数年的动物实验,证明安全和有效之后,才可跟药物管理局申请做人的临床试验。光是此一申请过程就可能要花上几年。而通过后,正式的临床试验又可能再花上十年或数十年。一般一种药物,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平均用时大概是15-25年。
所以,这个神奇科技最神奇的地方,应该不是它能给人类超人的视力,而是它能把时光加速10倍。
他们现在所需要的审批很可能只是允许他们开始做针对人眼的临床试验。
单就临床前试验而言(Pre-clinical toxicological tests),至少需要化学、制作和监控,接着,药物动力学研究,然后,安全性药理研究,最后还有毒理实验,
接着再进入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也是至少一共Phase I-IV四期。
按上图而言,目前这个项目估计算基本走完了药效评估(往后是否还有反复不知道)这个阶段。
就算一切都恨顺利,然后还要做面向更大范围的公众体验,还要同时计划着生产,定价,宣传,谈合作。这个领域的金主太多了,这个那个医院的眼科,配眼镜的你要不要去谈,去博弈?你动了我的蛋糕,得谈怎么分钱,得谈你一开始只能搞多大规模,只能在哪里卖,哪里搞吧。
每一种新药的问世都是这样,要花老鼻子劲了。事实是现在起到2017年12月31日,只有14个月了。
2015年时英国每日邮报里的原文节选:
Pending clinical trials on animals and then blind human eyes, the Bionic Lens could be available in Canada and elsewhere in about two years, depending on regulatory processes in various countries, Webb says.
人家只是那时的一个预估,里面的available到底是指啥available了,真的是指能买到吗?所以一些小编就把这时间简单加出个2017,然后一直用到今天,说明年就上市啦是吗?
我个人查看了很多资料,基本上一个感觉,这个项目在过去的一年半其实动静不大,动静都是媒体自己搞出来的。他们的研发,事实上可能不算顺利,所以比较沉默,比如以上6月更新时讲的话,有点心虚,有挫折感,一种得重头来过的意味。如果2015年5月时那些公众号文章里说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说法属实的话,那现在也等于是遇到了打击,一些工作得重来了。媒体的宣扬和研发公司启示关系不太大,感觉该公司本身现在还是比较谨慎的。很想听到ocumetics出来说出真实,具体的进度。
但是,有的人,
最让人呵呵的是,一群澳洲的公众号在昨天(10月19日)炒起了冷饭
这些文章里的内容比起一年半前,毫无更新
喜大普奔个毛,去年5月,7月,11月,今年2月就喜大普奔地炒作了4轮了。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要引入澳洲。(提示:以上的标题来自一个墨尔本移民中介搞的公众号,造谣惯犯。)
Webb的原话是说2015年4月时,他向14位眼科医生介绍了这款产品,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些医生愿意参加到临床试验当中。其实描述到这里就结束了。
原文:He says the surgeons, from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the Dominican Republic, were impressed with what they heard and some will be involved in clinical trials for Webb's "very clever" invention.
哪里来的什么就会引进澳洲,引进美国,引进英国?其实也对,看你是位于哪个国家的公众号了,反正就是要建立发这这种跨国消息的合理性,正当性,相关性,硬往上贴就是了。
好了好了,别重磅了,也别最新了,最新了一年多了。
行行,继续奔走相告吧!上市的事都帮别人想好了??人家自己知道吗?
以上这些文章,严格来说,都是抄袭,因为和他们的上一辈(2015年那波)的炒作比起来,毫无新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你迎面向我走来,我却怎么都看不清你。
拥有永久的好视力,谁不向往?说戴着它酷和帅都是违心的。
一部暴露年龄的动画片,记得布雷斯塔警长么?他就具有鹰的眼睛。
60年前,只有10%~20%的中国人患有近视,而如今保守估计也是过半的青少年是近视眼了吧。西方的情况也不乐观,美国和欧洲约有一半的年轻人是近视眼,比半个世纪前增加了两倍。据估计,到2020年,有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即25亿人)会受到近视影响。近视何时能够被根治?其实业界对“根治”尚无观点,现阶段能做的只有“矫治”。鉴于问题的严重程度,大家对近视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都热情高涨,特别关注,这非常好理解。为了一些业界成果和进展感到兴奋,甚至欢迎鼓舞很容易;但是,眼部是人体多么复杂和重要的器官,真论到换自己的眼睛里要被滴上点东西,造成一个永久的影响的话,相信换做谁都要先好好考虑考虑的。
所以,它到底靠谱吗?
直到今天,一切能找到的,所有对于这产品的描述信息,尤其是原理,依然是很笼统的。很多人对于这个项目的评论,不妨一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夏承志:
中国10多年前就有类似的近视手术。开刀治疗近视目前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ICL,眼球切开,将镜片放置在晶状体前面、虹膜后面,达到矫正视力目的。另外一种方式是虹膜夹型,开刀后,将镜片放在瞳孔前面,进行矫治。
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说前面两种手术是“开大刀”的话,Ocumetic的仿生镜片只是“微创”而已,或许有进步,但原理没有变化,称其为“颠覆姓发明”言过其实。8分钟的安装过程,实质就是通过手术进行晶体置换。佩戴仿生镜片,所谓将人眼的天然晶体摘除,更换为这种“宣称完美”的人工晶体。
知乎上叶锦心(眼科医生),以及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爱尔眼科广州医院院长王铮的回答:
视力取决于屈光介质和视网膜,好比照相机的镜头和胶片。人眼就像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眼底视网膜相当于“胶片”,镜头调换得再好,也不能替胶卷干活。
仿生镜片是在晶状体部分下功夫,其他部分并没有相应的改变和提高。即使晶状体部分改善到完美,由于近视者已改变的眼睛的轴长、调节能力、视网膜变化等等,所谓的“比飞行员视力高3倍”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说法。更别说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分辨率”会降低,视觉功能也会下降,拿什么保证让视力好到100岁?拿什么保证不会有散光、夜盲等问题?拿什么保证只换了一个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就比以前更清晰呢?
眼球的晶状体只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零件,不是零件形成视觉,是整个大系统形成视觉。生物眼如果要达到所谓“5米变15米”的效果,起码必须与脑部的视觉中枢相联系,也就是要涉及脑部的芯片植入手术,所以这个东西的原理(独自就发挥作用)是否成立值得质疑。
植入人工晶体与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就是常说的激光啦)相比,需侵入眼内,对操作和无菌要求更高,相对的术后反应和感染的风险也更高,当然也阻止不了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知乎上殷武的回答:
文中所说技术我已咨询专业人士,都表示远远超出人类现有技术储备所能达到的高度。算是个好消息,但说得夸张了,太完美了点。
一切不看原始资料,不看新闻原址的媒体都是耍流氓。
“It's still unclearhow the technology actually works, but Webb says the Bionic Lens is perfectlysafe, and it won’t cause any biophysical changes within the eye.”
Webb坚称,“视力提高3倍”,“不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完美视力”等,感觉谁会这样讲那么绝对呢?这是科学的语言吗?想必都属于肯定不会被FDA及其他政府机构批准的语言。炒概念成分实在过大。
其实去年5月那篇英文报道原文里的伦敦视觉诊所的医疗部主管Dan Reinstein(上图中)也只是说,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技术进步,因为现有的永久性植入镜片中,最高水平也只能将人的视力矫正至正常视力的85%。目前矫正水平最高的仍是激光手术,可矫正至正常视力的100%(是指恢复到所谓1.0以上)。如果这种仿生镜片真的可将视力矫正至明显超越正常视力的水平(300%)的话,那将真的是白内障、近视、老花眼人群的福音。
浙江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白内障人工晶状体专业组组长徐雯:
影响视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晶状体的因素,高度近视还易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青光眼等病,同时这些眼病也会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所以仅仅植入一片好的晶状体,并不能让患者达到理想的视力,更不用说比正常视力好3倍了。
人眼的晶状体具备生理调节功能,可以敏捷、准确地看清远中近不同距离物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人工晶状体能够达到自然晶状体那样快速、敏捷、准确的生理调节功能,这是眼科医学界还没有攻克下来的一个难关。加拿大学者研制出的仿生镜片,也许看某一距离时,效果很好,但精细化程度要做到比人的晶状体还好3倍,可能性很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这种眼内手术比激光手术风险高,手术时需要取出部分健康晶状体。凡是手术就具有医源性创伤,手术过程中,随着手术切口,内外通道被打开,就会产生感染、出血的风险;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还将面临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的可能性;此外,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还可能对周围的组织产生刺激和影响。
现在的激光近视手术是外眼手术,只在角膜表面操作,不会破坏眼球的密闭结构。而仿生镜片这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内眼手术,需要侵入眼球内部,在角膜上切口后,容易产生感染出血的风险。
摘除人眼自身的晶状体,这个过程可是一锤子买卖,是不可逆的。有些材料在体外表现很好,但到体内真的完全是另一码事。体内酸堿度、温度等环境跟体外实验有千差万别,总不能装上之后才发现不好再取下来吧? 要说它完全没风险,是在站不住脚的。
所以,相对于激光手术,仿生镜片手术的风险很可能会更高。这一点那个伦敦视觉诊所的医疗部主管同样也提到了。
“这种植入术却侵入了眼球内部,且需要取出部分健康的晶状体,由于手术结果本来的不可预知性,我很难认可这样的眼内手术会比角膜激光术来得安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凯:
原文中并没有提及,该款仿生镜片到底是治疗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还是治疗近视的人工晶体。国外的网站上的报道都写得很笼统,一看就不是官方发布的东西。
永远不得白内障,100岁的老人视力还是5.4不变?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老年性白内障任何人都会得,就跟长白头发一样,所以不可能维持视力不变。晶体上的白内障该长还是会长,而且随着年龄增加,人眼角膜的像差会增加,像差增加会影响视力,所以老年人很少有1.5视力的人。
从原文描述的手术方法来看,很像目前的ICL手术植入。但不用打麻药的说法更夸张了!一个最快的白内障手术也是要做切口的,虽然医生不是给患者打麻药,但还是要点麻药的,只是不用针而已,否则病人会很疼。
人眼极限视力是3.0左右,但为什么到不了?因为任何视觉光学系统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像差。眼睛屈光不正,不仅仅只是近视、远视和散光这些低阶像差,还会有球面像差、慧差、三叶草等高阶像差。以目前的技术,还做不到把低阶和高阶像差都去掉,因为这牵扯到晶状体和视轴的“对位”问题,错一点,高阶像差就矫正不了,所以文中提到的超正常视力基本不可能。而且,人眼的瞳孔大小会随着光线强弱发生变化,像差也会随之改变,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人眼的视觉质量。近视导致的相关病理改变也是无法消除的,拉长的眼轴是不可能变回去的。人工晶状体手术也只是矫正屈光不正而已,而且只能矫正低阶像差,高阶像差目前还去不掉。矫正高阶像差是我们的理想,但短期内还无法实现。看不出这个东西比我们现有的技术有多大的突破。
结语:
幸福来得太突然,有点不敢信。加上这种实惠的价格,感觉一推出之后眼镜行业就是直接毁灭啊。这个项目其实面临的挑战很大,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答。
科学家并不是魔术师,他们有义务担负起交流的责任,把自己那一行的东西尽可能简单,并尽可能多地加以解释。很无奈,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很多其实一点也不知道科学发展的情形,没有能力判断问题的性质和提出解决的科学途径。今年曝出了很多顽疾,大病都迎来了治愈希望的消息,但我愿意保持冷静,现在的很多普及成果其实都是来自数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所以它们依然遥远,得用祝福,功到自然成的平和心态去看待。
医学科研这种事情,不太提倡八字没一撇的时候就出来吆喝,和你相同进度的科研项目其实很多,个个都觉得自己有戏,想展示,去早早地,硬给大家一个期待,一个梦想,但同时却又说不清它的原理,何时问世,何时推出。这种消息一般人听听还好,换作对于当下的病患,以及病患家属,所谓听到这些却不可得,多少还是残忍了一点。
当然,所谓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大胆假设,小心验证的科学过程。本文毫无要泼冷水的意思。人类当然毫无疑问最终会战胜一个个疾病。期待Ocumentics公司,也祝福Garth Webb博士和他的团队小伙伴们赶快制造出造福人类的开挂神器!
只要真的性价比不错,眼疾患者们钱包绝对妥妥备好,是你的本事让自己黄金万两,这都不是问题。
所谓“最早2017年,2018年上市”之类的说法吸引力有限啦(对拉风投如何不知道);我更乐意在比如2027年或者2037年的几月几号,听到我家楼下的哪家药店将隆重开卖,消费满.......送......,或者在哪家医院啥时开始可以预约做这个项目了。
这种才是老百姓看着最接地气的消息。
部分专家见解分享自网络
讯源:CityDiscount都市折扣
分享:请点右上角或,再选或
关注:长按下面二维码,或点击标题下的 澳洲通,再选择 关注
澳洲通(微信号:au-news)提供汇率、优惠查询及邮包追踪等服务,可发送H至我们显示有关详情(需关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