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最烦恼的是手机玩着玩着就没有电了,诸多不便,第二烦恼的是随身带着手机充电器到处走,既沉重,也碍事。
因此,一种公共场所的便民服务就应运而生,很多公共场所/店铺都提供免费的USB充电站/充电桩,给大家江湖救急。
今年回国的时候小编就曾经在悉尼的T1航站楼看到过一群旅客在发现机场休息区的USB充电站后欣喜若狂,七手八脚掏出数据线把所有USB插口都占得满满当当,才露出一脸劫后余生的笑容。
然而,在大家为不用断电而开心的同时,可能也有一群不法分子在为盗取到人们的各种信息而偷着乐。
据澳媒报道,洛杉矶地区检察官办公室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假期之前,警告国际旅行者小心在飞机场和酒店等公共场合使用公共的USB充电设施。
洛杉矶地检接到过大量的类似报案,许多人通过这些充电站充电后,发生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该部门表示:“USB充电站往往会被不法分子植入恶意代码,通过这种方式充电的手机,会接收到一组可怕的神秘数据,就像电脑病毒一样侵入手机。它可以实时监控手机,或从手机下载信息,甚至是克隆整个手机的数据,你甚至不用使用手机。”
“信用卡、银行账户密码、家庭地址,所有这些,如果你曾经把数据放到互联网的任何地方,都可能被保存在你的手机历史记录中。”
“更吓人的是,即使充电前已经删掉了相关的应用也没用,只要你曾经把数据放到互联网上,就会保存在手机的历史记录中。
据2019年IBM X-Force威胁情报指数显示,运输行业已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
自2018年1月以来,旅游和运输行业在公开报导的违规行为中泄露或泄露的记录已达到5.66亿条。
仅仅是用手机去连接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充电桩,照片就被泄露,短信就被查看,账户就被消费,这一切都发生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央视的315晚会也曾通过一个实验揭露这一问题:
在实验中,来自网络信息中心的安全专家在一家电影院的公共充电桩安装了恶意后台程序。
实验开始后,电影院的顾客毫无戒备地使用带着“病毒”的公共手机充电桩进行充电。
而这个充电桩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俨然成为潜入了充电者手机的“间谍”,不但能窥视里面的数据,还能把使用者的照片全部提取出来。
技术人员能在充电者没有操作手机的情况下,让手机“自己”向周围人员发送了一条“我在医院,速来”的短信。
技术人员甚至另一位在充电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他的支付宝进行了消费。
当看到自己的支付宝上凭空多了一笔43元的支出,充电者惊出了一身冷汗!
想想看,这还仅仅是个实验,刷了43元,要是真正的不法分子,刷到人钱包空空都不是个事儿。
BM安全专家巴罗(Caleb Barlow)在接受《福布斯》(Forbes)采访时说:“在公共环境使用USB端口,就像在路边捡到一把不知道谁用过的牙刷,然后塞进嘴里。”
IBM网络安全专家查尔斯•亨德森表示,黑客盗取数据的方法巧妙,一般人很难检测到,要非常精通技术才能发现。
USB充电的问题就在于当你手机连接到充电桩的那一刻,你并不知道另一头真的是充电适配器,还是一台小型电脑。
当人们用手机插上USB充电站/桩时,可能会收到“开启USB调试”(安卓系统)或“信任该设备”(iOS系统)的提示。如果人们很顺手地为了点了开启 USB 调试,并 “信任” 或者 “允许” 时,就授权了对方控制自己的手机。
而很多不法分子就是通过把恶意程序植入到免费充电桩内,用户又对其开启“信任“模式的方式,来获得手机中的支付账号、密码、身份证信息、联系人信息、照片和银行卡等隐私信息。
数据量多的时候需要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读取完,数据量小的话,只需十几分钟。
所以,讲到这里,聪明的大家也就懂了。
在充电时出现弹出上面窗口切勿点击信任,出现此类信息应该马上断开手机连接源头,避免因误点信任而造成损失,因为单纯的充电是弹出此类授权信息,显示此类说明您所连接的设备属于智能设备具有读取功能,不是电源那么简单。
专家给出在公共场合安全充电,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自己携带充电器适配器,用插座充电;
或者携带充电宝,使用充电站给充电宝充电,然后用充电宝给自己手机充电;
或者使用只能充电,没有传输数据功能的USB 线。
指南针原创文章 严禁抄袭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