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滴滴出行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重启顺风车业务,并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等7个城市进行试运营,同时,将根据试运营情况,再对顺风车的业务,做出进一步调整。
根据试运营规定,运营时间为5点到23点,女性可下单的时间为5点到20点。
这条“男女有别”的规定,引来了网络的热议。诸多网友尤其是女性网友,直指受到了性别歧视,并称“我都怀疑这发生在中东”。
对于无法预想的安全问题,运营商将问题的绣球,抛给了性别,并狭义的概括成,只要女性用户在20点之后,不再使用该服务,那么,顺风车就不存在啥安全问题!
可若是开发者对自己产品安全都不自信,你让乘客拿什么勇气去使用呢?难道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即使是线上打车,安全也都是最重要的,剩下的都是白扯!
而这种对女性乘车时间的限制,宛若在告诉人们:我们的软件不安全!晚上使用我们的软件更不安全!!!
放眼全球,中国一直都是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女性也从来都不会受到“宵禁”困扰,并且得到的安全体验感极高。
她们不必担心,周身环境是否危险,可以正常的在深夜加班后、与好友聚餐活动后,安心的走在马路上、搭车。
这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是日常,也是基本。可是,一个出行软件,连这种基本都做不到,你拿什么获得用户的信任呢?
无数的质疑,雪片般的飞向这个颇具争议的打车软件。面对涌来的争议,滴滴联合CEO之一的柳青,出面发声,“作为一位资深女白领,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不太好用;但在安全问题上,是如履薄冰的试运行。”
“如履薄冰”这个词,形容如今的滴滴顺风车产品,好像有些奇怪却又那么合适。
早在7月,在滴滴顺风车的媒体沟通会上,“就是怕”、“比较怂”,这些词汇出现在了滴滴总裁柳青回答当中,甚至直接说道,“谁那么笃定就能推出100%安全的产品”。
她的回答中,再次透露了,顺风车能否面对安全问题的不自信。而这次试运营对于女性晚8点后,不可使用该服务的硬性规定,更是让这种团队层面上的不自信,得到了肉眼可见的外显。
而这种不自信,是整个团队在经历血案之后的忐忑与不安。
2018年5月5日,郑州空姐李某因搭乘而遇害,事发后,滴滴陷入到了社会舆论的声讨当中。
随后,滴滴顺风车的运营团队,对软件做出了相应的整改。但是,仅用一周时间整改,又怎能发现客服系统漏洞呢?
3个月之后,滴滴顺风车再现血泊。
2018年8月28日,浙江乐青20岁女子,在搭乘顺风车回家途中,被顺风车司机杀害。短短的三个月间,两起命案,昔日便民的出行软件,却成为了“杀人从犯”。
社会讨伐的声浪再起,民众的怒火都对准了这个“杀人机器”。失控的舆论环境,让滴滴遇到了运营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
很多人都在发问:滴滴顺风车,能把我安全的送到家吗?
命案发生后的第三天,滴滴官方宣布,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并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
这一次整改的时间不是一个星期,而是长达435天。
在这435天里,滴滴先是裁掉了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和客服部副总裁,又将顺风车300多人的团队,缩减到了200多人。
而负责顺风车的安全人员,却从原来的10几人扩大到了50多人,占到了整个团队的四分之一。
在经历多次复盘之后,滴滴顺风车团队从安全准入、安全功能、隐私保护、信用体系与交易流程等5个阶段进行改进与完善,总计涉及35项功能。
以安全准入阶段为例,改进功能包括车主注册条件、车主三证验真(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证件视频校验防作弊、车主人脸识别、车主综合评审(是否有暴力犯罪、吸毒等背景)、乘客人脸识别、乘客实名认证、接入失信人名单、未成年人不能独自乘车、新用户注册安全考试等。
具体而言,顺风车主注册车辆需要满足车辆使用性质为非营运、 7座以下(含7座)小客车、 车辆使用年限10年以内(含10年)三个条件;重新恢复试运营的顺风车车辆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是登记在个人名下,且整改期间清退了平台中车龄大于10年的车辆。
同时,滴滴还专门的为女性乘客增添了【女性安全助手】功能。
从整改的内容上看,滴滴顺风车团队在这435天里,走心的排查着这个软件的“安全漏洞”,并为保障乘客安全,重重设防。整个435天的历程,说成是“ALL IN 安全”也不为过。
然而,就算是滴滴顺风车交出了“ALL IN 安全”的答卷,谁也没法保证,这会是个满分解决。出行永远会与社会安全的相关问题挂钩,很多悲剧,就在被忽视的细微中发生。
重启后的滴滴顺风车,能否经得起安全的检验,终归是不看广告、看疗效。
但还未开启试运营,就因运营时间的“男女有别”,给女性带来的不安,要拿什么去唤醒昔日用户呢?
回归后的滴滴顺风车,欲图打破昔日困局,重拾在顺风车市场上,一帆风顺之势头。而若是再现“安全漏洞”,滴滴顺风车恐再难以翻身,定当永劫不复。
现在,就看滴滴总裁程维、柳青能否兑现“滴滴不再以规模和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尺度,而是以安全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的承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