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正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女博士、富二代体验穷人生活后,发现残酷现实...

2019年09月25日 发现澳大利亚





本文转载自:精英说

微信公众号ID:elitestalk


贫与富,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


然而,正如我们无法体验最奢华的富贵是什么样,最极致的贫穷,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事物。只是会下意识地觉得,有人成为富豪,自然有其道理;而穷人们,必然是每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穷,那是活该!”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经也是抱有类似想法的人。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从她的身份来看,她似乎有说出“瞧不起”穷人之语的“资格”——博士、大学讲师、畅销书作家,她属于光芒四射的精英阶层,平生最信奉的,便是“努力就有收获”的美国梦。


直到她60岁那年,出了一本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本书有个直白的名字——“我在底层的生活”,其中记录的,是芭芭拉化身服务生、清洁工和理货员,卧底贫穷生活的岁月。


这段卧底生活,也彻底改变了她对贫穷的认知与看法,让这位曾经的女精英惊觉——永远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视角评判他人,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来就像你那样幸运。


01

女博士深入贫穷生活


当芭芭拉下定决心进行这次卧底,她打算彻底抛掉以往那些让她骄傲的身份与资本,只是化身为一个没有学历、没有积蓄的中年离异妇女,与那些最底层的人抢工作。


但很快她就发觉,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居住。既然是穷人,按揭买房肯定是想也不要想,他们能做的,只有在最偏远的一个小角落,租住一间狭小的公寓。


可即便芭芭拉左挑右选,精打细算,却还是悲伤地发现,租房的开支起码好几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租到的房子,放在以前,她根本看都不会看——没有空调与电视,天花板漏水,隔音效果极差……可她别无选择,身为穷人,能有一瓦遮头,不至于露宿街头,已经很不错。


搞定了住房,芭芭拉也很快找到了工作。


次日清晨五点,窝在狭小房间里睡了一夜的芭芭拉不情愿地起床,到几十公里开外的餐馆去打工。这也是穷人的无奈——为了省钱,只好额外多付出时间与精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餐馆当招待生,连续8小时,一小时可以赚到6-8美元,这份工作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只要稳定工作上一段时间,房租与其他生活开支,好像就可以顺利覆盖。


“努力就能改变”,芭芭拉重新燃起了斗志。


然而,斗志被浇灭得也够快。才工作第一天,芭芭拉就已经被点单、上菜、清洁等杂务折磨得够呛,体力上消耗不说,更让人崩溃的是顾客的刁难与经理的监视。他们时时刻刻对自己呼来喝去,没有一刻消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天下来,最让芭芭拉放松的,不过是上厕所和抽烟的时间,就连这么点在平时看来再正常不过的需求,都成了一种忙里偷闲。


下班的时候,筋疲力尽的芭芭拉赚到了大约50美元,外加顾客给予的若干小费,但这笔小费很快被虎视眈眈的餐厅经理与厨师要求“分成”,如此一来,也剩不了几个钱。


芭芭拉询问一个同在餐厅当服务员的同事,下班后住在哪里,对方答道,胶囊旅馆。还没等惊讶的芭芭拉提问,对方就解释道,那是因为实在拿不出租房“押一付三”的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是啊,就算以芭芭拉的案例来看,一天赚个50多美元,除去住房的每日开销,实际也存不了多少钱。想要存钱下来提升自我、改善生活,遥远得正如天边的星与月。


一个月的餐馆服务员生活结束了,芭芭拉仔细算了算,除去房租、日常的饮食交通等开销,她口袋里只剩下了22美元。


这笔钱,还是她在这一个月高强度工作之下努力得来的,但又有什么用呢?在美国,22美元连一顿像样的餐食都吃不起。


已经开始怀疑人生的芭芭拉转向了第二份工作——居家清洁。可能是由于此类型工作的厌恶性本质,它的时薪比服务员更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家居清洁公司,都已经把女佣的弯腰贴地擦洗当成了一种“卖点”,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雇主感受到用心。


迫于公司“政策”,已近花甲之年的芭芭拉不得不经常弓着身子,去一点点擦拭那些恶心的斑点与污渍,长时间如此突然站起来,顿觉头晕眼花,但却得不到一丝关怀。


穿着带有清洁标志的工服在外行走,人人都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了她,清洁工具稍不留神碰到他人,立马换来的就是叱责与辱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就是这样一份时薪较高但毫无尊严可言的工作,让芭芭拉在一个月之后,存下了200多美元。虽然也不过就是买一件衣服的钱,但和第一份工作相比,已然是质的飞跃,然而,它带来的心理负担却是难以言喻的。


这也让芭芭拉开始思考,生活在底层、只能做体力劳动的穷人,付出如此之多,为何还是无法得到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回馈?


芭芭拉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美国某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当理货员。这是一个很大的平台,也让芭芭拉开始有了一丝憧憬——在这里,工资与人性关怀,总该是不错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是,她又被现实残忍地暴击了一次。


在超市,时薪并没有明显地高出许多,无论顾客还是主管,也还是只是把你当做会说话的机器。更糟糕的是,许多岗位的工作具有大量重复的本质,结账、搬运或整理,都是被细分好的机械性劳动,随时可以被替代。


芭芭拉的工作很简单,那就是把顾客挑乱的商品,重新整理码放整齐。连续10个小时,只是在重复整理动作的芭芭拉思绪开始麻木,双手也越来越僵,仿佛不听使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底层工作了这么久,芭芭拉还日益察觉,心态发生了改变,或者说,“穷极生恶”。


当有同事腿部受伤,坐着轮椅离开,她的第一反应不是祝福,而会想到,这家伙真是够幸运的,起码不用站着工作了;当看到另一个与她有争执的同事踩着木梯爬到高处取物时,她竟然希望对方重重摔下!


这些一闪而过的恶念让芭芭拉心惊胆战,在她所受的教育中,善良是为人之根本,但长时间体验贫穷之后,人性的黑暗悄悄浮现。


当你自己深入贫穷,就再也无法说出那些想当然的话,因为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02

富二代卧底贫民窟


结束了几个月贫穷体验的芭芭拉回到了她原来的生活中,写下了这本《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以亲身经历,揭露了底层人民最无奈的现实——即便再怎么努力工作,也还是难以跳脱贫穷的怪圈,生活会越来越把你消磨得只会考虑一餐一饭,看不到将来。


有意思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与清洁工互换身份的香港富二代田北辰,也说出了类似的话:“很奇怪……我这两天只是考虑吃东西,别的,想不到那么长远。”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香港“裤王”田元灏之子、哈佛毕业的田北辰,也像芭芭拉一样亲身体验了贫民生活。他住的是只有一张床的“板间房”,做的是时薪25港币的扫街工作,结束以后,整个人都对贫穷改观。


曾经的他,还能意气风发地说出,自己完全相信自由市场,相信“优胜劣汰”,如果一个人足够努力,弱者都可以变成强者。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但体验贫穷之后,他的观点已然变成了:市场未必有公义。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这位豪门阔公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首先是居住,与美国相比,香港的居住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1300港币,只能租到一个板间房下铺的床位,关上小门,刚好够一个人躺下,至于厨房、厕所,都是公用。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随后是交通费,田北辰体验的清洁工工作在遥远的另一区,早上六点四十五就要到岗,那个时候,地铁还没发出,只能坐通宵巴士,而通宵巴士的单程路费,就要十多块。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还有高昂的餐费,在香港,随便一家茶餐厅的饭食都是20港币起步,十几块能吃到的东西少之又少,即便在以便宜便利著称的711,也只能勉强买到一个三明治。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方方面面的事物,都在不断扼杀着穷人的生存空间,让他们不得不为三餐一宿而疲于奔命,用体力换取生存下来的一丝机会。


田北辰所做的清洁工作,清晨上岗,下午下班,总共工作九个多小时,负责清扫、收拾垃圾桶及街道杂物。这是一项让人感到“恶心”又十分耗费精力的体力活,靠着斗志顽强支撑的田北辰先是忙活了大半个钟头,也才完成了工作进度的五分之一,而他的同事们,早就清理了十个大型垃圾桶。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徒手去拿尖锐的玻璃与木料边角、推着笨重的水桶上坡……这些都是清洁工们日常工作中做惯了的事,整天忙活下来,连自诩斗志昂扬的田北辰都开始有些泄气:


“如果只是做一两天,我大概还能坚持,但如果是长期这么做,我未必有斗志。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做完九个小时的清洁工作,全身酸痛的田北辰回到板间房,累得倒头就睡,而他的同事们,有的还要赶去另一个地方做夜班,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是为了多赚几千块。


此情此景,谁能说穷人们不努力?这种努力,有时完全超出想象,但谁又能想到,光是为了活下去,他们就已拼尽全力。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这个社会正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


田北辰缓缓吐出他亲历贫穷的感受,那些没有学历、没受过良好教育、只能沉沦在底层的人,在一个还不够健全的环境中,只能选择庸庸碌碌,不思进取。又或者,这并非他们的“选择”,而是迫于现实,不得不如此。


02

教育,冲破跨代贫穷的希望?


如果说,有什么希望能让穷人们收获改变,那么接受良好的教育,将自己武装成拥有更多知识技能的人,无疑排在第一位。


但无论是芭芭拉还是田北辰,都亲身感受到,让每日为生计而疲于奔命的穷苦大众来念书,仍是一件不够现实的事。体力劳动往往已经榨干了他们最后一丝精力,让他们无法拥有长远的眼光,只求过好当下。


那么这些人不行,通过下一代的努力,有没有可能跨越贫穷呢?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的研究,这件事恐怕也并非那么简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她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中,她揭示了一个在美国普遍存在的、贫穷跨越代际的恶性循环——


在贫困家庭,由于父母长期忙于赚钱补贴家用,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照管孩子,孩子从公立学校放学后,便敞开去玩儿了。可与此同时,中产及富裕阶层的孩子,或许正被“虎妈”们安排着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长此以往,贫富阶层“两极分化”的怪圈,在教育层面上同样存在,甚至更加凸显。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跟拍香港穷孩子生存实况的纪录片《子非鱼》中,穷人在教育问题上的“捉襟见肘”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来源于香港纪录片《子非鱼》


整日忙于打工赚钱的穷苦人家妈妈,难得一次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就发了怵。孩子问她“贵”的英文单词要如何拼写,她努力地回想了半天,还是给出了错误答案。


这位妈妈说,对于教育孩子,自己脑袋里也是一团浆糊。她现在所能想到的,也只是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其他我也不懂”。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如何,将来要走怎样的路,她坦言自己从未想过那么多。


图片来源于香港纪录片《子非鱼》


其实我们无法苛责,这些挣扎在贫困线的家长,最大的努力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更高层面的东西,并不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但久而久之,仅仅为了生计而存活于世间的观念,也悄然浸染了下一代的心灵。


在纪录片中,许多香港穷孩子对读书越来越没有耐心和信心,放学后只会想尽办法去玩乐,关于未来,许多人甚至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像父母那样找个体力劳动的工作,或者干脆“混吃等死”,申领政府援助。


图片来源于香港纪录片《子非鱼》


一组数据显示,以领取食物援助的群体为例,有40%左右都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折射出跨代贫穷现象的细枝末节。


读书改变命运,对于穷人家庭来说,仅仅是听上去很美的口号,真的要通过努力学习而考入名校,考入名校后再跨越阶层,这种美丽的理想,真正实现的也只是万里挑一。


///


女博士、富二代的贫穷体验

揭露了这世间最残酷的本质

“有些人要活下去,就已经拼尽全力”

正义与公平的环境,似乎还很遥远

教育,作为冲破贫穷的最后希望

也不似喊口号时那样简单


图片来源于RTHK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


是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

教育不一定有等值的回报

梦想也可能只是一碗被风吹凉的鸡汤

但对于我们最平凡的大多数来说

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

不接受教育也一定没有回报

在认清了生活的全部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或许才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


作者:克里斯,精英说90后小编,香港传媒小硕,一个脱离高级趣味涉猎广泛的嗷星人。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 End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