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心中,澳洲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养老天堂,良好的空气和绝佳的环境,完善的养老体系和免费的医保,以及安全的食品,于是当子女成功移民澳洲后,都希望将老人接过来颐养天年,因而老年人移民也就越来越多。
不过在这个人们心中养老圣地,中国老人们的生活究竟如何呢?
小编认识的一对老夫妇,女儿之前在悉尼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与一个越南人结了婚,夫妇二人有着还不错的工作,生活无忧,前两年还添了个小宝宝。为了照顾好孙子,也顺便体验一下澳洲良好的生活,老夫妇从湖北的一个县城出发,千里迢迢奔赴悉尼。
刚到澳洲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女儿当时仍在休产假,带着夫妇俩熟悉周边的环境。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夫妇俩觉得不那么自在了。由于不懂英语,他们看不了电视,看不了报纸,也无法与社区的邻居交流。去了超市,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却看不懂商品的说明。而回到家中,女儿与女婿又大多说英语,老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寞,平时也没人说话,白天只能在小区四处转悠。
但是日子久了,悉尼的自然美景在他们的眼中也越来越普通,怎么都比不上家门口的青山绿水,悉尼再怎么繁华也比不上国内与老朋友们下棋、练太极的日子。于是,原本打算在澳洲住上半年的老夫妇,呆了3个月就回国了。
像老夫妇俩这样的不在少数,毕竟老人们在国内生活了几十年,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习惯,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那种寂寞可想而知。
老李夫妇当年用半辈子的积蓄送儿子到澳大利亚攻读 IT,儿子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奋斗了四五年,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找到一份收入不低的工作。
儿子后来打电话说他已经买了车和房子,让老两口到澳大利亚来享福。在周围人艳羡的目光下,老李夫妇兴冲冲地来到澳大利亚与儿子团圆。看到儿子的新车和大房子,真是高兴。
然而没过多久,老李发现儿子的车和房都是贷款买的,还款得还20年,老李不高兴了,责怪儿子,没钱就要过简单的日子,干嘛要背债。儿子却说这叫提前享受生活,还告诉他澳大利亚人一般选择30年期的贷款,这样每月可以多有些闲钱出门旅游、去饭馆吃饭。
最让老李夫妇不满意的是儿子已经30多岁了,也不结婚,他们老俩口年纪也大了,自然很想有个小孙子。老李夫妇旁敲侧击了多次,儿子只是装傻充愣,不予理会。
好在没有多久,儿子带回一个女孩子。只是两人没有结婚,却同居在一起。传统的老李对于没有结婚却住在一起,实在不能接受。决定和老伴一起给儿子做做思想工作。
一 天,夫妻二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和女朋友对他们的厨艺自然赞不绝口。老王的妻子趁机问儿子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谁知那个女孩子却抢先说他们没有结婚的打算。话不投机,一顿家宴也不欢而散。事后,儿子告诉老爸老妈,在澳大利亚不结婚的人很多。所以一男一女生活在一起,可能是夫妻,也可能不是,但都被统称为“同伴”。
总的来说,中国老人在澳洲主要面临着六大困难。
专家们以为,语言是华裔老人融进澳洲社会的最大的壁垒,并且几乎难以逾越,这也是大家所众所皆知的了。她们称,“悉尼99%的华裔老人全无英文基础,很多人连ABC都不熟悉”,严重影响了他们与本地社会的互动。
对最初来澳的老人而言,连搭巴士、买东西等基本的出行都备受困扰,在各个站台上、巴士站拿着中英文地址条问路的老人时常可见。各类银行账单、医疗报告、政府通知,满满的一纸英文常令老人困惑不已,也往往带来很多负面结果。
“无论身体状况好坏,很多老人来澳后认为自己好像‘瘸’了”,专家表示,“由于他们失往了尽大部分社会独立能力,不得不事无巨细都依靠子女,很多人初来乍到如果住在西人区,连买报都要人帮忙”。
离开了国内熟悉而广泛的社交网络,住在环境空旷的悉尼,邻里间的陌生和出行不便,这些都让老人无所适从,孤独展天盖地而来。加上文化上的差异,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来澳洲的老人,大多是由于希望家庭团圆,或者帮忙照顾子女。
在澳洲,华裔老人要面临一个中国式“大家庭”概念和本地“小家庭”概念的转变,假如无法实现上文提及的社会独立,老人仍如在国内一样依附子女家庭,则往往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加上第三代孙辈多满口英文,老人经常无法参与家庭谈话。就算子女孝敬,老人也会觉得失往了家的感觉。在很多华裔家庭,子女希看同住的老人交纳一笔生活费。在子女看来,这是政府福利,老人可帮忙贴补家用;在老人看来,这是养老救命钱,子女有义务养老送终。因此,且不说谁对谁错,但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凸显尖锐。
在中国时,老人的地位相对较高,有房有退休金有亲朋好友,很多子女都靠老人资助买房;但是到了澳洲,老人完全依靠子女,心态谦卑,将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这种从属关系上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很多老人都在犯一个同样的错误。在中国时,砸锅卖铁送子女来澳留学;子女定居后,又再一次卖房卖地或举债移民来澳团圆。这种破釜沉船的做法,除了对子女的孝敬分外自信外,对澳洲的福利也抱有信心。很多老人来澳后生活的艰难,便是源于这份信心。
然而,老人们不懂移民政策,普遍对澳洲的福利期看太高,以为即便子女不养老,也可以靠政府救济养活自己。专家们指出,要想凭养老金完全实现经济独立,老人们必须至少在澳生活10年以上,在此之前只能享受一些如Medicare等基本保障。至于子女赡养,除上文讲到的各类矛盾和纠纷外,很多第一代移民经济收进较低,也导致养老困难,老人无依无靠。专家们称,这种“投奔”式行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基础上所为,但随着“感性”的老人来澳越多,这类悲剧也会日趋增多。
老人移民来澳后,住宿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也是触发矛盾的最常见导火索,以及令老人倍失安全感和家庭感的原因。老人在澳的住宿形式无非3种,即与子女同住、自行租房和申请公屋,无一不困难重重。
同住一片屋檐下,老人与子女难免会产生矛盾。且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若想调和和相互适应谈何轻易。
在很多人眼中,老人孤独进住公屋,应该是一件很凄凉的事情。不过,在很多老人眼中,进住公屋是一件可看而不可及的梦想。据专家们先容,澳洲的公屋多设施良好,往往一对老夫妇可住进一套两卧公寓。很多公屋宽敞明亮且位于便捷地段,老人出行又方便,房租低廉,凭养老金足以支付。但是,申请进住公屋,除身体状况较差或有家暴等经历者相对较快外,普通老人须排队轮候10年。就小编所知,一些老人没能等到公屋,等来的却是死神。
对老人而言,健康是生活要素的重中之重。对华裔老人而言,尽管手里揣着一张Medicare 医保卡,繁冗复杂的医疗保健程序令他们无所适从。
以一名老人看病为例,他们或许需先前往家庭医生所在诊所,排队就诊并领取验血化验单,随后前往采血点排队抽血,再领回报告重回家庭医生,之后被推荐前往专科就诊。这一来二往,花费时间不说,老人奔波辗转所带来的困难显而易见。假如要亲身往医院看病,则麻烦更大。一位老人前往悉尼北岸医院看病,由个人接送服务送至医院门口后,面对即便年轻新移民也搞不明白的各种指示牌,老人徘徊再三也不得而进,终极错过了预约。专家们指出,澳洲医疗体系对非英语背景的少数民族社区关注力度的不够,导致老人求医困难。
除此外,中西国家在医疗保健方面概念的不同,也令老人们倍感困惑。在中国大陆或香港,老人如想进住养老院,自行选择后花钱即可;但在澳洲,申请进住后,老人们均需接受养老院的调查评估。在人口老化日趋严重确当下,评估结果带来的失看自然很普遍。假如老人申请进澳华公会等社区机构的登门护老服务,也需接受6-8周的评估,即便通过还需排位等候。就算老人愿意支付高达每小时35元的私人陪护,护理职员的缺乏也经常导致“有钱请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在澳洲政府“多元文化”和“高福利”的粉饰下,这些老人们在背井离乡地咀嚼着他们始料不及的痛。而多一点资助,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文化上的理解,多一点针对老人的热心政策,澳洲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此之前,对相当部分的华裔老人们而言,这片土地并非“天堂”。
但是,如果华裔老人来到澳大利亚后有自己的生活、家庭成员间关系可以处理得当,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意出去与他人交往,有自己的朋友圈,也可以使自己的澳洲生活更舒适一些。最近,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社区的建立,也为华裔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老人在澳洲,可以真正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
转自:墨尔本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