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美国中餐馆十年,说好的美国梦呢?

原创 2016年08月04日 TIMEZONE


Max是时区的作者,一直知道他经历丰富,却从没认真聊过,这次借采访之机,终于有机会听个声音,却也听到一段辛酸史,想知道Max在美国中餐馆还发生了什么事?请关注下周一的Guan点栏目。


Max像一只急切的老鼠,在电话那端不间断地讲述着,讲述的内容很多,有时候你会觉得前后事件的逻辑性并不强,但如果你打断他,他几乎可以立即开始新的话题。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经历过于丰富,但又没有合适的树洞倾听

Max是一个新晋海归,也就是说他回国的时间并不长,仅一年多。这相对于他在美国将近十年的生活来说,的确算不了什么。

离开上海十年,再回去,这个曾经熟悉的城市却让他迷茫陌生:“我回国后一直在水土不服,两个国家的差异太大了,发展、文化、还有人的思维,我依旧在调整在适应。”


迷失的美国梦


出国前,Max只是个拥有新闻专业背景的职场新鲜人,尽管没有做记者,但在出版社工作的经历让他对中国的新闻业感到失望。然而,失望归失望,骨子里那股好奇心催使他在赴美留学的决定中再次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年轻,梦想落地后成为一个模糊的普利策奖杯。


“美国的新闻业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我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运作的,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新闻体系。”

好奇”、“想知道”,这两个大概是Max在这通电话里说得最多的词,因为好奇,因为想知道,他在美国的每一天几乎都没有浪费。

不像很多爱抱团的中国学生们所做的打麻将打游戏一群人混在一起,Max到美国后不久就开始和邻里交朋友,去教会,结识各色人群,加入当地的收藏品协会。

他逐渐发现真实的美国社会和国内的宣传报道大相径庭,所谓的美国梦,也许不过黄粱一梦。

他跟随当地人回家做客,到经济条件差的人家里,一股Chicken noodle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屋子里,久不散去。那是美国穷人的生活,他们的钱仅够每日的鸡汤煮面,一日复一日,日日皆如此。这种生活是无法滋生出养料的。


这种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国内的许多言论都是假的,是基于不了解,或浅薄的了解做出的定论。我有时候看着一些文章都会发笑,一看就知道这些人根本不清楚美国社会。

另一方面,他对美国的新闻业也迎来了新的认识:美国最好的大学新闻系都难以支撑下去了,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想着法子招生,效果却并不显著。

“美国新闻有些非常有趣的尝试:有人会在街上随意拦下路人,询问一两个问题,比如说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路人简短不一的回答,这个过程会被拍摄下来,剪辑后成为新闻。”

“我还看过一个报道,美国有很多旧货店,有人在旧货店里发现很多未被冲洗的胶卷,他用很低的价格把胶卷买回家,冲洗出来后发现全是街上的日常所见。他很好奇,循着蛛丝马迹找到拍照的人。那是个已过世的女佣,她生前拿着相机到处拍照,只为喜欢。”


“我在中国没见过这种人,你想想,上海,这是多么大的城市,美国哪有这么大的城市啊,但是人们都在干什么?有人需要帮助也不敢上前,别说抱着好奇心关注这个社会了。我觉得很失望。”

只可惜这世上难有完美之物,他同时也看到美国式“洗脑”更加“润物细无声”。美国的娱乐文化生活非常精彩,源源不断的影视作品,漫画,还有全民追捧的体育,这些在Max看来都是变相洗脑。

“他们给你表面的安逸,让你在剧情中沉沦,让你觉得生活和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这些自由不过是被给予的。”


鼠窟般的中餐馆



Max在谈话中不断发出叹息,对自己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活,对美国,对中国,对留学生,对工作,对签证,对很多很多东西。

当我觉得他的叹息过于密集时,竟也慢慢了解了这叹息的来源——他在美国的十年时光,几乎和中国餐馆一直相爱相杀。

从学生时代的打工兼职开始,到后来成为餐厅管理者,甚至靠着管理餐厅拿到了美国工作签证,而最后,让他决定离开美国的,也是餐厅。


海外的中国餐馆是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但看进去,并没有五颜六色的绚烂,而是藏污纳垢,蛇鼠横行。

很难想象一个正常家庭出来的孩子是怎么在中餐馆里坚持下来的。

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那里没有梦想,没有青春,没有浪漫,有的是不懂英语的偷渡客,从服务员到老板都沉迷赌桌的堕落,陷入金钱迷圈的欲望,和卫生局打游击战的狡猾,地下室里嗯嗯啊啊的色情电影,和各种各样被家庭、甚至被社会所抛弃的人,以及曾被欺压过,后来翻身成老板却更加变本加厉的丑恶人性。

对啊,这些人也是人,怎么人和人的差异,可以如此巨大。

Max在美国前两年断断续续地在中国餐厅打工,因为手脚利落,语言能力好,加上经验越来越丰富,逐步和一个同样来自上海的老板熟悉起来。老板一方面很看好他,另一方面过分地疼爱着自己的儿子,心思几乎不在餐厅管理上,慢慢地,管理餐厅的担子转移到了Max身上,他也是这样拿到了工作签证。


在美国,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因此在餐厅工作并不低人一等,尤其是当老板给得出诱人薪水的时候。只不过,人非草木,除了衣食,精神注入也是养分

人可以变得多坏呢?同是妈生爹养,却总有人视尊严如无物。不少餐厅老板把客人吃剩的饭菜收集起来,转身就分发给餐厅员工做工作餐;还有老板,带着员工去拉斯维加斯赌博,赌输了没关系,老板循循善诱,不断掏钱填坑,赌完了,再去妓院爽一把天翻地覆。

一觉醒来,成了老板的奴隶。

为了钱,人又可以想出多少法子呢?中餐厅的老板们,为了偷税避税,为了躲避卫生局的检查,想尽了法子,如过街老鼠般,和法律这只猫兜着圈子玩捉迷藏。

身处漩涡之中,Max把一切看在眼里,却又无可奈何,他尽自己所能对打工的伙计好一点,若是难得碰上假期,还会开车带上打工的小弟弟去玩。心底那个小人对自己说,做好一点,不要被感染,不要受影响,不管那声音是否越渐减小。


我问他,这些复杂黑暗的经历会不会影响他的价值观,因为我在他急切的语调中读出若隐若现,不可忽略的负面和激进。

“这是肯定的,中餐馆就是个大染缸,待得越久,越容易被影响。这也是我后来决定回国的其中一个原因。”


回国,无法落地的云朵


二十多岁的年纪,正是思想容易受影响,被改变的时候,当价值观的树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界限不清晰、鱼龙混杂的世界上时,要有多坚强才能抽身而出。

对绿卡没有强烈的需求,加上内心一直回荡着一句“父母在,不远游”,Max踏上了回国之路


想不到,回国后的他遭遇了未曾料想到的水土不服。海归的背景,且早不是二十出头初出社会的愣头青了,综合在中餐馆打拼多年的精明,Max以为自己在国内的职场必能轻松打开一片天,至少,他根本没想过事情的走向会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

他回国后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大型保险公司做HR。入职后没几天,他就发现了这家公司的猫腻。留学生自视甚高,又总抱着对“作为、梦想”这些东西朦朦胧胧的期许,公司画了个大饼,用美好的愿景吸引了一批人入职。Max就是那个哄骗人。

说白了,这家所谓正规的保险公司不过是玩着老一套,用理财产品的新瓶装着“哄骗”的旧酒拉拢客户。而公司的人员,包括他这个HR,都签的是代理合同,没有底薪做保障,没有五险一金。也就是说,跑不到业务,你那个月就连一碗饭都没有。


一次,他面试了一个女生,一个单纯又抱着美好愿望的女孩子。他心生不忍,在面试完毕,送女生出门的时候,悄悄在她耳边说了句:“你别来这里上班。”

两个月后,他忍无可忍地离职了。

这份工作让他懊悔反思至今,他说:“我发现不少像我这样的留学生,或者一些本科啊研究生,博士生,对社会都相当不了解,很容易上当。反而一些以前的同学,可能就是个中专毕业生,你以为他们没文化,但这些猫腻他们比谁都清楚。”

这也是他对自己在美十年的想法:尽管泡在中餐馆这个大染缸这么久,尽管偶尔身陷囹圄,但正因着这段经历,他比不少人都看得更清楚,丰富的社会经历让他满足了自己那种“好奇”。

即使负面,就算偏激,他在其中成长。

本文图片源自美国水彩画家John Salminen



分子栏目栏主&作者 佐伊邱 

 在 通 往 嬉 皮 士 的 道 路 上 夭 折

微信号:ZzoeQiu



如果你喜欢佐伊,就给她发个小红包呗




人物故事,由你来定义

这是时区的《分子》——留学生人物栏目


这是一个说出自己故事的栏目,作为一个“分子”,你不是非得成为大牛。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留学生生涯中,有过哪些能凸显你个性、值得分享的事件或想法?


已经回国的盆友们,我们还可以以一杯咖啡为约进行聊骚哦。

你可以,自荐

还可以,推荐别人

关于你或Ta的故事,请回复关键字  分子  +人物名称 + 推荐理由 让我们进一步接触




想知道往期的人物栏目都有哪些精彩故事?回复关键字:

托马斯 | 进得了NBC,拍得了纪录片,玩得了架子鼓,没有三头六臂,只有一腔热情

人物 | 属于你的青春回忆录,我们帮你来整理 | 人物征集

米顿 | 本想偷渡美国做个餐馆打工仔,却成了最年轻的同声传译官

四大 | 在四大打拼又如何,人生又不只有竞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