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回家,走亲戚的时候都要遭遇这一连串的心灵拷问:
找对象了没有?没有就明天带你去相亲!
一个月工资有多少,到我单位工作要不要?
什么时候生娃啊?生个二胎啊!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节回家已经变成单身狗的相亲大会、工作党的工资询问大会、已婚党的生育未来规划大会......
而老外眼中的春节,似乎比我们自己过的要热闹。
拇指君要说的就是这部BBC出品的中国春节纪录片。
BBC出品必属精品,这部《中国春节》也是一样。
春运、团圆、年夜饭,饺子、年货、酒文化,这些中国特色都被记录在镜头下。
BBC这次派来的是俩英国萌系老爷子,一到中国,他俩简直嗨翻了,并且毫不含蓄地表示:
这是我过的最棒的新年!
这俩活宝一到中国,简直是突破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般,老外溜冰就靠雪橇,溜冰鞋。
到了北京后海,才发现,溜冰还可以用人力车,冰上自行车,中国太神奇。
更神奇的还有吃的,他俩立马奔到北京小吃的大本营,王府井小吃街。
果然,这里他们发现了很多英国人都不敢想象的黑暗料理,炸昆虫,炸蝎子。
当然,更多的是正常的,一看就很有食欲的冰糖葫芦,蒸烤扇贝。
王府井大街逛了一圈,他们最爱的还是零食之神——辣条。
辣条被BBC形容为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受欢迎的小吃,每年市场份额高达500亿。
俩位老人家一根接着一根吃到停不下来。
两位老爷子一吃就吃上瘾了,立马跑去北京最大的食物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
这个市场,不仅是北京最大的批发市场,也是亚洲最大的批发市场。
它供给了北京8成的农副产品。
这里,没有菜摊,买菜直接上货车。
两位老爷爷发现,原来在中国,一种蔬菜也可以占领一条街的!
这是葫芦街
这是洋葱街
黑木耳?摸起来好像丝绒,看起来好像人的耳朵,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可爱的蔬菜。
在新发地市场卖完各种食材后,两位爷爷准备体验北京火锅了。
切好的大葱和菌类放入滚烫的汤底中,汤开后放入牛肉,片刻之后,美食即成,两位老爷子的迷醉表情,感觉好吃得要上天。
涮牛肉一吃就停不下来,即使烫到说不清楚话,他还是表达了:这真是天才的发明啊!
除了吃,BBC还给我们展示了哈尔滨春节时期最大的狂欢盛宴——冰雕城堡。
每年冬天,8000多名工人,将12万5千吨冰块运动哈尔滨的郊外的一块空地。
三个星期,这里就能造出一座冰雪王国。
而这里,简直是爱玩星人的天堂啊!
冰上自行车
雪道滑雪
白天,已是美轮美奂,如同仙境
到了夜晚,各色灯光一开,就更奇幻,仿佛到了书里,电影里才会有的梦幻场景。
除了北京,在河北张家口,人们用古老的方式庆祝春节,他们那里有一个铁匠薛建国,他家有一种家传技艺——打树花。
铁熔化称铁水后洒向天空,迸溅成万朵火花,因形似树冠所以叫“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烟花。
薛先生是打树花第14代传人,打树花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他只有两个女儿
即使可以外传,也很少有人愿意来学这样危险的手艺,可能十年之后,打树花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茫茫史书中的一个传说。
打树花留下的伤口
而到中国南方,比如香港,大家庆祝的方式更为人所熟知,大年三十那天,大家都爱去庙里烧香,枪头香,是最能带来好运的。
所以每年三十晚上,有人会在庙前等待5,6个小时,只为能第一个冲到庙前。
开闸放人那刻,一般的保安都hold不住,
而在庞大的内地,春节是跟春运挂钩的,每年中国有30亿多人在春节期间出行,春运期间每天卖出的火车票有560万张。
春运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迁移。
在肇庆,BBC的两位老爷子见证了中国庞大的摩托归乡大军,
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兄弟,选择了这种更为经济实惠的归乡方式,漫漫长路上,有一些爱心帐篷,给过往的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免费的热粥。
老爷子们表示,有肉,不错。
在火车站里,BBC也捕捉到了一家人重逢团聚的温暖画面,果然,千言万语都比不上一句回家过年!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还看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新年的年俗。
比如必须年前剪头发
春节吃长寿面必须一口气吃完,不能咬断,否则容易招来厄运。
老外主持人挑战无能,嗦面的功力不是一天两天能炼成的。
在香港拍摄的时候,厨师告诉主持人,当地人过年必须吃鱼,鱼代表着年年有余,春节吃鱼,才会让今年的生活富足,有所盈余。
更有不少南方人会在春节前后去庙里烧香拜佛,用求签的方式预测今年的运势。
当然了,发达的香港在求仙拜佛上,已经用上了现代机器,解签,只要一秒钟。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从寒冷的吉利查干湖,到温暖繁华的香港维多利亚港。
不同地方的人,有庆祝新年的不同方式。
北方有古老的打树花,南方有新派的游街歌舞。
近几年,都说年味变淡了,甚至连过年都变得有压力了。
物质条件好了,好吃的可以随时吃,新衣服也随时可以穿,平时的娱乐活动已经很丰富。交通通讯的方便,也不会让人有好久不见的喜悦感。
和物质匮乏时代相比,这些东西都不再珍贵。
但是这些在从没有经历过的老外眼里,却又是那么的幸福和喜悦。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