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相亲都有鄙视链,大学虽然是个象牙塔,也是有鄙视链滴~这不,最近的一则新闻,就掀起了一波对大学鄙视链的讨论。
前几天,一篇名叫“杭州女孩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标题中的几个数字,将留学归国人员尴尬的现状赤裸裸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讲真,文章中的这位“杭州女孩”算是留学生中的极端个例,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留学生确实没有几年前吃香了。
10多年前在人才市场,海归人才招聘会都设在贵宾室,留学生是抢手货。
如今,留学生也得跟国内大学应届毕业生一样,要参加企业招聘会,挤人才市场。甚至有知名企业HR(人力资源经理)放言:现在海归研究生还不如985高校本科生。
虽然这位“杭州女孩”本硕6年是在澳洲读的,但英美作为教育产业大国,不得不被网友对比议论。
一位网友在这篇微博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一场关于欧美大学的歧视链就此展开。
▼
有人拿钱说事
▼
有人已经排好了大学歧视链
▼
还有为英国留学生叫屈的
▼
当然,澳洲在网友们心中永远是垫底的
总结下来,网友一致的观点是:你要是国内985毕业的,申英美澳的好学校妥妥的没问题!
可问题是,不少同学都是想在国外上个好大学,好回国和这些985/211的竞争者们抗衡啊...
如果说从进入本科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未来的薪资标准和发展空间,那我们选择出国的意义又在哪里?到底值不值上文中提到的“6年200万”?
有句话说,现在的中国是: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高考。
而实际上焦虑的中产已陆续加入了留学大军。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首次超过100万,这绝不只是上层可以托得起的巨大留学队伍,而是上层与中产共同托起了浩浩荡荡的留学大军。
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美国商学院的学费: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再来看看几个耳熟能详的英国大学国际学生的费用情况:
最后再看看澳洲几所名校商科学费最新排名情况:
英国大学的梯队异常分明。就学费而言,牛剑是3开头的,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大学是2开头的,而普通院校则是1打头。(这学费是还要再涨的节奏啊...)
1.产业升级对高学历的需求,让大学文凭越来越值钱。
产业的升级,让国家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在科技行业则更加明显。这让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2.由市场决定的教学成本,让大学没有降价意愿。
中国公办大学的学费是政府预算拨款,金额比较固定。然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大学是一个生意,用专业点的术语叫“教育产业化”。因此,大学学费不是根据教学成本而定的,而是根据市场定的。如果文凭越来越值钱,而许多人也能够承担这个价格,学校提高学费理所应当。因为学校可以用这些钱去建更大的大楼,请更牛的教授,从而获得更高的排名。
3.最好的生意不是靠成本低,而是它售卖的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也意味着它掌握了稀缺的资源。而好的大学,就是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哈佛前校长Derek Bok就曾说过:
“你要是觉得大学贵,那你试试无知的代价”。
就拿出国留学来说,许多人都喜欢把目光盯在显性收益上,比如,某某海归之前在国内成绩不好,出国留学了几年,回国混得也不好,月薪和一般大学毕业生差不多。
诸如此类能用数据衡量的、能立马看到和听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显性收益,比如成绩、职位、薪资。
对于简单的事情,我们的确能通过数据去衡量和判定。比如一次口语测试分数决定了你能不能胜任这次招聘的翻译职位。
但出国留学属于人生中一段较长的经历,并不是一次考试和招聘。如果仅仅用显性收益去定性和贴标签,未免太过于片面。很多人都习惯用主观的视角通过一些可以衡量的数据去审视别人。但其实未必真正了解他人背后的经历和收获。
留学是一个长跑运动,而不是一个短跑。可能在刚毕业进入职场的时候不会发现自己相比别人,有任何优势,但5年,或10年以后,这种差别才会慢慢显示出来。
李安当时从台湾去美国留学,选了戏剧影视专业。这个专业被公认为华裔最难学的专业。毕业后,李安难于找到工作,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经济回报几乎为零。幸好老婆是理工科博士毕业,靠她养家,还不至于饿死。很多年过后,他才事业有成,最终成为一个杰出的导演。这时再看他的留学的价值和回报,才真正显现出来。
留学最吸引我的,是无限种可能。
留学生Jasmine Cheung说:留学让我能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强大和平静。
为什么明明全世界最爱我们的两个人都在身边,我们却还要离开他们。父母在,不远游。内心当然不想因为该死的时差让他们总是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等着我们上线大家才说几句话。不想每次见面时候心惊地发现他们多了些白发和愈发深陷的皱纹,发现一直以来遮风挡雨的温暖老屋变得空落落。
所有漂泊的人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再漂泊,能够保护起家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折腾,这样看起来的一种徒劳无功,才能明白原点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你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精彩,学习和经历本身正是帮助你梳理你未曾经历过的精彩。
出国念书不仅是上课念书。
国外的教育,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而言,能大大开拓视野,学会随时作一个头脑风暴,作出有建设性的质疑。现在国内大学也开始鼓励质疑了,但很多学生都是为质疑而质疑,提出的问题自己都并不怀疑,这不过是另一种服从,“服从要你质疑的要求”。
这里的教育原则是:学术独立,人格尊重,理解宽容。
中国文化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都深深地和别人联系起来。每个人都被别人评判,每个人都评判别人。可在西方社会,人是社会功能的一员,一个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开的。
西方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立,中国人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联系。作为一个文化上的自由主义份子,西方人一般“不轻易评判”其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在西方文化里很令人讨厌。尊重他人大致包括:不抱怨,不影响他人,不麻烦他人,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评判别人等等。同时,也不要剽窃他人,因为这意味着你失败的开始。
留学也一样,有很多种选择和面貌。
有些留学生开着冷气,在光线明亮的屋子里,奋力打着游戏,谁知道是不是冲着成为世界级职业玩家去的,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人在物质极度繁华,美食极度多样的花花世界,眼睛放光地尖叫着给自己买买买,或是气喘吁吁地忙着搞代购,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认识不同的有趣的人,参加着各种主题的派对和活动,感受着一座城市的精彩,他们也是在留学;
有些忙着在图书馆看着不同的资料和书籍,踏着日光出,背着月光回。他们也是在留学。
生命终究是一个个体的旅程,自己都不知道留学这条路会把自己带到哪里。短短几十年人生,何必浪费在去求得无关的人的认可上。
工资的落差以及生活态度
虽然很多海归的第一份工作也同样是从基层做起,工资也不一定太高。但因为眼界的辽阔,在个人成长和职场进步速度上,会比同龄人快很多。通过留学习得的批判思维和热衷无标准答案的开放讨论,让很多人都改变了以往用单一数据和对错去看待问题的思维。
留学生小A说:
我也曾问过我的父母是否后悔,在房市最热的时候,送我去读书,而不是去投资一套小房子。从现在看来,后者在经济上的升值更可观,升值速度也更快。我父亲只是告诉我一句话:“教育与开阔眼界,永远都是最值得投资的奢侈品”。
很感激父母对我留学的支持。虽然他们也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但他们从不期望我在留学后,用金钱来回报。他们也绝不愿意用一套房子的价格与我的整个留学的价值做简单比较。
澳洲留学的小伙伴,认同这些说法吗?请把你的想法写在留言区,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转自北美留学圈)
澳新代购,就上澳纽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