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想去电影剧组搬砖,先干这碗辣鸡汤

原创 2016年09月26日 TIMEZONE


本 文 发 自

/ Hongkong 香港 /


人生的前二十年都过得中规中矩,一直是一个想靠着科学的力量去改变世界的好少年。

二十岁的那年,意外地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此后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自我否定和自我鼓励中反复。比起学医能悬壶济世,学法能惩恶扬善,学金融能劫富济贫,搞艺术似乎是一件过分飘渺抽象的事。

坐飞机横跨八个时区去一个传说“日不落”的国家学艺术,在那些认为艺术是要靠天赋的人眼里,好似一件近乎荒唐的事情。


在英国学习电影研究的日子里,摸透了电影的前世今生,然后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后来辗转回到香港,来到亚洲第一的电影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读电影制片,从此如飞蛾扑火一般献身于电影行业,成为影视界的一名搬砖民工。

毕业后,梦想着进入家喻户晓的影视公司,要和大导演合作,要给大剧组搬砖,那时候没觉得这种梦想有什么不切实际,反而觉得理所当然,直到那些投出去的简历一封封石沉大海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可能把自己当回事的只有你自己


电影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太低,同时,外表的光鲜又给了太多人能名利双收的假象。所以在这一行里,从来都不缺肯没日没夜卖力工作的小鲜肉,哪怕薪水极低,也有人愿意加入。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选手”就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处境,因为我们所谓的“专业”仅仅只是一张文凭而已,没有可以傍身的作品和经历,再专业的“专业”也得不到具象化的呈现。所以“靠作品说话”似乎是在这个行业里迅速立身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从一个学艺术的学生,到一个搞艺术的民工,角色转换才刚刚三个月,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在找工作的路上经历的起落,无限感慨。我们作为“专业选手”的价值得不到认可,甚至得不到可以被展现的机会,似乎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求职者面临的最大的窘境。


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资本狂热,各种人都加入了这个行业捞金,如何以一个优秀新人的身份挤进鱼龙混杂影视公司和剧组,去做一些除了买咖啡之外的有价值的小事,成为我们迈入社会要学习的第一课。

我不否认这个行业是需要人脉“走后门”的,关系网绝对是最好的敲门砖。像我们这些学电影制片的人,总想去剧组生活一段时间,毕竟剧组是最能打破电影神秘面纱的地方,也是最接近电影艺术创作的地方。

可是自己独立给剧组投简历,风险太大,网上很多剧组招聘的信息其实都是骗局。剧组的工作往往都是朋友推荐朋友,导演都喜欢跟熟悉的人合作,所以有前辈领入行,自然会更靠谱,求职的效率也更高。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买下万达影视的亲爹,和让老板放弃江山的颜值,平凡的我们或许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与HR斗智斗勇来争取一份想要的工作了。如何得到心仪的工作,有太多人从性格,专业,途径等各种方面分享过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在这里,我只想分享一些我的个人经历,帮助广大影视民工在求职的时候能多绕开一个坑是一个坑。

面试的时候记得时刻保持“围笑”,即使HR奇葩得让你想爆粗口,也只能在心里腹诽,然后见招拆招。

在这个靠创意生存的行业里,连面试都充满了想象不到的各种奇葩事。


比如我曾经去过一家由某知名网红开的公司面试,但HR 对我说:“你不够污,女孩子嘛,污一点才可爱。”我竟无言以对。又比如说我曾经两次遇到过问星座的HR,第一次我老老实实的回答了“巨蟹座”,哪知HR一脸大写的“拒绝”然后反问了一句“那你玻璃心咯?”,我心想,我玻璃心我在你怀里哭了吗,但嘴上还是十分坚定的说了“不”,于是HR也十分坚定的拒绝了我。

第二次又遇到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就学乖了,回答说“我可以是十二星座。”然后HR给了我一个满意的“蜜汁微笑”。虽然HR往往会不按套路出牌,但处变不惊的骄傲和灵机应变的机灵还是要有的。

热情的接纳行业不阳光的一面,然后无情的拒绝同流合污,毕竟梦想的白裙子还是玷污不得。

电影这一行有太多急功近利的人,他们打着所谓“热爱电影”的旗号,做着一些并不那么入流的事情。比如说我曾经遇到一个招编剧的老板,老板直接说:“我要找个编剧帮我抄袭一部网剧。不需要创意,只需要照抄。”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电影行业里太常见了,以后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们一样把电影奉为“神”,太多人仅仅把它当作是赚钱的工具。要跟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共事,要给真正爱电影的老板板砖。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底线,自己的行业准则,但也要学会接受这样的阴暗现实的存在。毕竟,遇到看不对眼的老板,总不能当场掀桌。

谈钱的时候一定要大大方方,只谈梦想不谈钱的HR都是耍流氓,要让薪水配得上我们的才华。

影视行业的不少公司给应届毕业生开的薪水都很低,曾经遇到过一个HR,一聊到薪资问题就开始哭穷,说公司各种穷,但是没关系,你要是来我们公司,我们可以一起靠梦想活着。讲真,我是拒绝的。拿着农民工的工资,操着国家主席的心,这就是我们这些刚入行的影视民工的生活写照,摆脱不了的加班狗的宿命。


前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标题大意是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拿着不足5000元的月薪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字字戳中我们这些影视民工,大家在朋友圈互相拥抱取暖,彼此鼓励明天会更好,这点倒像是学电影的,总爱做梦,总爱幻想。

可人既然活在社会里,多少还是得活的现实点。求职的时候,薪资也许不是决定你离开还是留下的唯一条件,但也必须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学会跟老板谈价钱,要让老板看到你的价码远远值得更高。我们始终都要找到一份能填饱肚子的工作,有了面包以后,才能理直气壮毫无后患之忧的谈梦想,毕竟李安也不是饿着肚子,就捧起了奥斯卡。


其实很多求职的经验都是老生长谈,很多的鸡汤都是炖了又炖。听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听过那么多经验,依然找不到成功求职的捷径。好在年轻不怕试错,好在我们还有热爱。即使有那么多抱怨,有那么多不满,我们却依然还在坚持。

就是这份热爱,能让我们翻山越岭,哪怕千里万里。在这个世界上,唯有热爱能在逆境中创造永恒。干了这碗老鸡汤,再继续投简历。

本文图片源自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公众号TIMEZONE(ID: timezoner)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时区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TIMEZONE,留学生原创平台,欢迎坐标在世界各地的你。


时区签约作者 | 斯朵莉

有爱可平山海,有笔可走天涯


喜欢斯朵莉的文章,就给她发个小红包吧!



想看Guan点栏目怎么看世界?后台输入关键词阅读:

美国电视 | 在美国读了四年传媒,我眼中的美国电视业是这样的

援手 | 墨尔本街头最热情的埋伏:我伸出一只心有芥蒂的援手

游行 | 在美国参加抗议游行是怎样一种体验

空巢 | 你去留学了,父母寂寞吗

抑郁症 | 留学路上的那只黑狗——抑郁症

中餐馆 | 去美国上学,没想到被中餐馆上了,还一上十年




留学声栏目 本周话题:


留学后,你养成了什么不一样的爱好?

除了生存,有趣地生活着也很重要


戳左下方 “阅读原文”,即可参与




   这是时区的Guan点栏目

无论你有什么道理歪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尽管砸稿过来。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