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会澳洲系列:澳洲拓殖记(75)

2016年06月25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澳洲拓殖记》简介

《澳洲拓殖记》包含英国人沃特金·坦奇所写的《植物学湾远征亲历记》和《杰克逊港殖民全记录》两本书,第一本书初版于1789年,第二本初版于1793年。这两本书记述了英国向澳大利亚殖民的“第一舰队”航行过程及到达澳大利亚后头4年在悉尼的殖民拓展情况。作者依据他本人亲历及转引他本人的日记而写成两本书,叙述真实、严谨,现场感很强,叙述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引人入胜。两本书故事连贯,并不重复。


(接上期)


另外一件事是一位士兵在林中迷路,他碰到一群土著人。起初他不知道该逃走还是求他们帮助他。看到其中一个土著人他认识,他就跟他讲了他遭遇到的麻烦,并请他帮忙。那个印地安人告诉他,他已经走的离家很远了,但是他将带他到家,只是有一个条件:要士兵把手里拿的枪交给他拿着,到分手的时候再还给士兵。那士兵一点儿也不想把枪交出来,因为那样他就完全被那些人控制了。但是看到没有选择,他最后同意了。这样,所有的土著人都把标枪放下,忠实的护送到离定居点最近的一个地方,在那里,他们把枪还给他,然后就告别了,没说一句要酬谢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这要什么酬谢。



 

殖民地食品短缺的危机一直持续增加着,直到7月9日,从英格兰来的“玛丽安妮”号运输船抵达。这艘船2月25日才出发,在海上仅航行4个月零12天。他按照合同运载囚犯到这里,按囚犯的数量收取一定的费用。该船的行程显示出极好的人道和正义,全船登船时有144名囚犯,路上只折扣了3人,其他人在登陆时全都很健康且异口同声地称赞船上的工作人员。船东的名字叫“芒罗”,他的船,在履行完和政府的合约后,就开往南边的渔场去了。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那些沉闷的细节上浪费时间,当发现我是这样详细地叙述这些善行的时候。人道主义的拥护者现在还不能说是太多了。那些践行神圣箴言的人,尽管他们因为其身份是那样的谦逊和不被人注意,但这不应该被隐藏、忽略不计以及不被传扬,只有卑鄙小人才会嘲笑他人的不幸并以之取乐。



 

1791年7月。如果说那艘船上的人因他们的善行让我们高兴,那我们的感激也就到此为止吧。我和其他人曾经一起划着小船走了6英里,到港口外迎接他们,可我们发现他们连一封信也没有带给我们(几封给总督的官方信件除外)!那是多么另人失望的事啊!他们连一份报纸或者杂志也没带,他们也根本就不相信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关心消息;他们对欧洲这两年发生的因为我们在地球的另一边而不可能知道的所有的事情都一无所知!“没有战争——舰队被拆散了。”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惟一的消息。当我问他们议会是否召集过会议时,他们瞪着眼睛像傻子一样惊讶的看着我,弄不清楚是我脑子有毛病了,还是我真的有必要知道这个事。

 

“法国人放过他们政府了吗?”

“这个事我说不好,我从没听说过,可是,那些鸟人,他们早就准备和西班牙人一起跟我们作对啦。”

“俄罗斯人和土耳其人没打起来吧?”

“你说的这事我不太清楚,我好像听说过这事,可没记住到底是怎么回事。”

“天哪!你们为什么不带一捆报纸呢?你们随便在哪个咖啡馆都能找到报纸,而那样你们在路上又不会太闷,我们也可以从报上知道好多事。”

 

“可不是吗,真的,一直到好望角的时候我才想起这事,当时我们跟一个军人谈话,他也提了像你一样的问题,那时我就后悔没带报纸了。”

 

如果继续问下去只能增加我们的失望,也让我们感觉到很累,于是我们离开了那艘船,感觉异常奇怪和痛惜:天底下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他们完全缺乏常人的理解力,完全不懂人之常情,自己却居然能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



 

从总督收到的公函中,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运输舰队,载着囚犯,还有皇家军舰“戈耳工”号(船长帕克)有望很快到达这里。下面的这些情况就是信中的一部分当时已经公开的内容:

 

对于那些流放刑期已满的囚犯,虽然不一定强迫他们留在殖民地,但也毋须作任何诱使他们离开那里的努力,因为他们回国后很可能又重操旧业。对于那些选择居留殖民地的囚犯,就给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当然要事先讲好规则限定,亦要拨给一定的补给供应,以鼓励这种选择。估计有些囚犯可能自己有办法离开那里,如有这样的人,则可完全放手让他们走,政府不予任何限制。(待续)




本文由Finny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澳洲《联合时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