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国家地理的镜头 看清魔都的每一个侧面

2014年09月18日 澳洲盈德留学移民Linkworld


盈德留学移民公众微信号

最近一篇“国家地理镜头下的真实上海”触动到嗨小编的心,随着上海的迅速发展,上海被包裹上一层金外衣。看惯了东方明珠的日出,上海中心的雄伟,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却似乎已经不记得弄堂里那潮湿的青苔,水泥洗手池边的滴水,或者一把竹躺椅的吱呀声。让我们跟随国家地理摄影师的镜头,一起重新认识上海。

老公房里住着老上海人,如今上海人越来越多的搬迁到城市边缘,而这些旧公房则被出租给外地人。当然,打工着也不容易,但如今很少再会听到老邻居在下雨时亲切的喊一声“张阿婆,下雨了!快点噶衣服收回去”。

菜场、路边摊,大量移民人口的涌入为上海带来了丰富的菜种或饮食文化的选择。本帮菜?别逗了,我都欣然爱上了广西螺蛳粉了,那臭味和酸辣馋的人流口水,更别说湘菜、粤菜或者天知道什么菜。不过,各种乱设摊的情况也日益增多了。

规整、清爽,相信是许多人对上海都市的印象。但凡不是很郊区的地方,中环以内的马路和房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有气息、有情怀。不过,杭州、南京等一些城市也有与上海相似甚至更好的地方。但不论走到哪里,曹阳三村那种苏联式集体工人宿舍般的房屋,是我永远的记忆。

有些建筑是不会拆了,有些人却还在苦苦等待。南京路周边有许多这样的老公房,依旧保留了上世纪的拥挤,狭窄。但是弄堂里厢的姑娘,大多自重、自强,上海爸爸都格外疼女儿,弄堂里的小朋友,也早已成为小伙子。

人生处处是十字路口,这边等待淘汰拆除,那边就兴建发展。城市就是如此,由不得你哀叹或遗憾,他变迁的脚步从不会停息。

上海戏称魔都,看了这张图,谁不会认同呢?

家中再小,也要清清爽爽。字画、字帖要挂起来的。一个“忍”字,颂扬了南方人谦逊、低调的品行,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上海人的品性,南方人大多如此。

中环以内,市中心的老人大多很有文化,看老人的文化底蕴可以从谈吐、头势、着装分辨。老太太笑眯眯,素雅的穿着,一把扇子是节俭的习惯。王阿婆、李阿姨,上海小囡都有过他们抚养的经历。

凝固的时间,凝重的叹息。上海飞速的发展,并不会让所有人如意。

人去楼空,老人的心情撒宁会懂?

过日子,就是普通而平凡的活下去。生下来,活下去,仅此而已。

跳房子、跳皮筋,滚铁圈、丢沙包,曾经的小伙伴们都去了哪儿?

弄堂里厢,一方天地,螺狮壳里做道场,上海人的日子精打细算,但绝不铺张。

远处闪烁的灿烂,此处飘散的烟灰,一晃十年、二十年,明天会怎样?

你用着苹果手机,戴上蓝牙耳机,怀揣奢侈品,满屏幕微信段子。痰盂罐、大浴桶、搪瓷盆似乎和你从没关系。

石库门,不是一个老酒,是一切的源头。

散了、离了,就留在记忆里吧。

猫还在,人不在了。

那些地板的吱呀声,还记得么?

----文章原创自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