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可以有一点禅意

2017年10月21日 阳光四点伴




人是两次生成的,第一次是通过分娩,第二次是通过教育。教育使人真正成为人。关于教育最精彩的论述,莫过于《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话:“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此处的“喻”,并非“比喻”之义,而是指启发诱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启发诱导来实现的。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个度的把握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唯有真切体验过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凡“善喻”的教师,往往也是透着一种禅意的,自然、安静、智慧。我读初一时的班主任小森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那暗含禅意的一笑,让我铭记至今。


那是夏日的一个课间时分,同桌不在,小森老师便坐到我的旁边。具体聊了些什么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他跟我说:“昨天晚上太热了,吹了整晚的风扇,今天感觉有些头晕。”听老师这样说,我脱口而出:“呀!我听说,前几天我们那边有个人吹了一个晚上的风扇,结果第二天就死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小森老师露出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微笑,看了我一眼,然后走开了。我颇感困惑,回家后把这件事跟妈妈讲了,妈妈说:“你不该这样说话,这样说话既不礼貌,也不吉利。老师应该骂你几句才对。”可是,老师并没有骂我,只是给了我一个微笑。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多:人该如何注意说话的分寸?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是什么?老师的教育方式为何如此不同?……


一天,在一本讲禅的书上读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突然联想到小森老师的微笑,顿悟。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灌输,也不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更不是长篇大论的说理。更多的时候,教育往往是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甚至是一个眼神,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充满着禅意,给人留出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正因为是简单的,才是智慧的。


“长久以来,我和学生的关系就是一种斗智斗勇的关系。”一位从教多年的师兄这样说。确实,如今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现象屡见不鲜。受当下环境影响,许多教师也变得浮躁、功利,学生也更叛逆,亲其师而信其道似乎成了遥远的回忆,成了一种奢望。其实,教育并没有变得更复杂,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如果教师的教育过程能多一点禅意,做简单而纯粹的教育,教育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富有禅意的教育是一种状态。富有禅意的教师是对生活有觉知力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富有禅味的。这样的教师是安详的、自然的、平静的、愉悦的,他们不会把教师和学生看成对立的两个面,而是将两者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富有禅意的教育是一种境界。富有禅意的教师真正能做到有教无类,对学生不会区别对待,不会因为学生成绩、资质、家庭、性格的不同而对他们产生不同的看法。当教师做到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那一刻,也是禅的境界。


富有禅意的教育是一种体验。有禅意的教师一定是活在当下的,他能满怀激情地投身自己从事的事业,而不会仅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样的投入体验,必定会修炼一颗宁静的心。在世俗功利的环境下,禅意的教育一定是守静的教育,有禅意的教师也一定是“心静”的教师。


富有禅意的教育是一种回归。今天的教育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可是却压缩了老师和学生静下心读书的时间。缺乏书香熏染的脸不可能是祥和的脸,缺乏书香浸润的灵魂也很难是美丽的灵魂。所以,禅意的教育是回归读书的教育,是书香四溢的教育,有禅意的教师也一定是倡导阅读的教师。


苏轼的诗《观潮》有禅的意味:“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休。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人间千万景,世上万千事,“桩桩件件,不过如是”,一切都是本来的模样。所以,禅意的教育就是回归本来面目的教育,就是怀着一颗平常心的教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