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求拙——抱朴守拙大境界
《史记》上记载,孔子年轻时曾经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老子告诉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告诉年轻的孔子,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空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你要去掉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圣人。这便是所谓的 “抱朴守拙”“大智若愚”。
“抱朴守拙”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很多人所追求的“朴拙”的境界,这其实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曾国藩自幼智商平平,甚至有些愚鲁笨拙。既然天性钝拙,他便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以致养成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习惯。
他指挥湘军打仗,也往往用常人看来笨拙的办法,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道壕沟把城活活困死。他当年与太平天国作战,攻陷安庆、九江、天京几乎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曾国藩待人接物也不离“拙”字经。他一向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他人占我便宜,断不可我占他人便宜”。
左宗棠骂他“愚猪”,无论挖苦嘲讽,还是以怨报德,他顾全大局,终未还手。同朝另一重臣李鸿章发迹前做过曾国藩的门生弟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耍心眼、逞能耐、显私心,曾国藩却惜才爱才,始终不改对他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正因历练出这种至朴至拙的交友处事之道,曾国藩一生谋士如云,身边人才众多,具有令人无比叹服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不怕费心、不怕费力,不惜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细致分析”,直到在此基础上找出症结要害,把握问题关键,而且每次完事之后,还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利下次参考。
尚“拙”的曾国藩说过:“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正天下浮伪之习。”
正因如此,曾国藩才具有大智慧、大能量,才能胸怀壮志、成就伟业。他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的想法是:“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做事求缺——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而未全开,未全圆,会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老子说:“大成若缺。”《西游记》中孙悟空也说:天地本不全。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中国人大抵有一种"十景病",凡看一个县的县志,必然有"十景",什么"远村明月"、"古池好水"之类,把眼前的所有事物排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似乎生活就圆满了,可以安于现状了,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忘却了现实的痛苦。
可见,人世间不存在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天然地都存在着相当的缺陷。苛求圆满的人注定会失败,所谓的圆满也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曾国藩一直用这个道理告诫自己,“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以警示自己万事求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曾国藩相信风水,但他对风水的追求是“不求好地,但求平安”。他去世前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长沙郊外的坪塘伏龙山,有一个好朋友劝他把阴宅选在东台山,说那里风水好。
曾国藩不愿意,说那边是“天子之地”,他不能去,还是选择伏龙山好。后来东台山那边建了东台书院,出了陈赓、谭政、黄公略,还有毛泽东。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可是民国军阀盗了他的墓,并破坏了他的尸骨,而“求缺”的曾国藩,不愿葬在“天子之地”,他的墓反倒得到了保全。
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却都被掘墓,而曾国藩的墓挺过了民国,挺过了日本鬼子进中国,文革中“破四旧”,用炸药也没能把曾国藩的墓炸开。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国藩的墓又挺过了30多次盗墓,除了外部有些损耗,里面的墓室和棺材安然无恙。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本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亲,今天的新闻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