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路丨南极以北、南回以南——霍巴特及塔斯马尼亚大学行记

2019年05月26日 新东方澳洲新西兰留学


刚刚结束了墨尔本的探访,我们就搭上维珍航空的班机飞往塔斯马尼亚的首府霍巴特。行前,澳洲分公司的同事嘱咐要大家多穿衣服,说那里正值秋冬季节,比较冷。因为行李箱有限,我们基本携带的是北京深秋的行头,好在下了飞机并没有感到太多寒意。

 

第二天早上,当地时间6点半(北京时间4点半)起床,正值南半球深秋初冬时节,天还蒙蒙亮。将亮未亮之际,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不用梳妆打扮而颜值刚好。有机会大家一定要亲临其境。


晨曦中的霍巴特


早餐后,我们前往塔斯马尼亚大学(UTAS,下文简称塔大)主校区参观。塔大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四悠久的大学,全球排名前2%,整体教育水平非常出众。霍巴特整体就是一座山城,建设在丘陵上。主校区位于桑迪湾(SandyBay),是商学院等几个学院的所在地。建筑都坐落在半山坡,隔着一条马路,山下是很大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陪同我们走访的校方代表饶老师介绍,这就是学校的操场,采用上好的人工草皮,学生在这里可以运动和学习。虽然没有国内学校体育场的塑胶跑道和水泥地操场,但在绿草铺就的“地毯”上跑步和踢球都很惬意。操场之下,就是一大片水域,即塔大的母亲河,外面连通塔斯曼海,再出去就是太平洋了。上午八九点的阳光不耀眼,很像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在这里学习,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感。深秋的校园,红色、黄色和绿色交相呼应,加上雕塑和五彩建筑,就像一幅艺术画面。


塔斯马尼亚大学操场


商学院在塔大非常重要,商科作为全球的热门学科,就业面很广;其中,经济学是后起之秀,发展势头强劲,全球排名TOP 50的年轻经济学家里就有塔大的经济学老师。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很多。我们在拍照时遇到了广东来的同学,正在读大学三年级。我问他毕业后的打算,他说计划是读研究生,毕业后在澳洲锻炼两年,最终一定要回国发展。


塔斯马尼亚大学校园


从商学院出来,我们去了海洋与南极研究学院(Institute ofMarine and Antarctic Sciences,简称IMAS)。这里是塔大最具特色的研究机构,奠定了海洋学全澳领先的地位。霍巴特是澳大利亚最南端的“大”城市,每年有很多南极科考船从这里出发,驶向南极,探寻人类最后一块净土的奥秘,包括中国的雪龙号。这里还停着一艘作为开路先锋的破冰船。

破冰船


进入海洋与南极研究学院,看到走廊有一张桌子被围起来,表面有些花纹,其它看不出任何不同之处。面对我们的疑惑,负责讲解的汤姆介绍说,主要不同在于原材料,它是用塑料垃圾制作而成。这张桌子放在研究院的走廊,是希望提醒参观者要注意环保。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在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都发现了塑料袋。环境污染问题确实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痼疾,需要唤起全社会的注意。


用废弃塑料制成的桌子


学院的展厅里有一个从1层贯穿到顶层的探测器,上面布满了电路板,可以放到冰层下面,获取更多海洋数据。走廊上还有一个探测器,表面斑痕累累,都是被鲨鱼肆虐撕咬的痕迹。


海洋探测器

 

当然,作为海洋与南极研究学院的师生,不但可以学习理论知识,还有机会到南极实地考察。我们在走访中看到学院有招募学生和研究员的项目,如果有幸中选,这可能是很多人一生梦寐以求的经历。

 

汤姆介绍说:“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两方面: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邦政府主要支持宏观项目,比如南极科考、生态保护和气候发展;州政府主要支持养殖和渔业这种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具体项目。”这种宏观长远与微观具体的结合,让海洋与南极研究学院保持着很好的竞争优势。这种地理位置,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当天,我们采访了中国留学生牟同学。她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工作了7年,感觉自己遇到了职业天花板,辞去了工作后,来到澳洲最南端的塔斯马尼亚大学读人力资源专业。问到选择学校的原因,她说:“选择塔大,一方面被岛上的自然风光和绝好的气候条件吸引;另一方面是同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相对较少,需要更多地和本地学生打交道,跳出舒适圈,才能更好更快的成长。”


塔斯马尼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牟同学


作为有过工作经验的留学生,牟同学给我的感觉与其他同学不太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她说,来到这里后感觉语言和学习方式上确实遇到了一点困难,课上老师的内容需要录下来,课后不断重复收听,才能真正消化理解;另外,比较讲授式和讨论式课程需要在语言和思维双层突破。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她的感觉越来越好。由于此前在国内的工作经历,她没有感觉很辛苦:“每天早点出门,到校可以自习一下课程。”这也让她养成了很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留学生涯的收获之一。她说,毕业后也打算回国发展,工作经验和留学经历可以让她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顺便提一下,澳洲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我们去塔大的传媒学院参观时发现,它竟然和当地最大的报纸共享办公室,共用采访间和设备,这种精简设备、共享资源的精神,也确实需要我们学习。

 

以上图文均为新东方原创,作者为澳大利亚名校之路记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