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意大利9岁男孩爆红全网:不准打女人,拿玫瑰花打都不行

2019年07月20日 澳中商圈



男人不能打女人,这是常识,对吧?最近一个意大利街头实验视频在全网爆红。


几个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男孩,硬是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温暖了众多女性同胞的心。





几个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男孩,硬是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温暖了众多女性同胞的心。



在意大利街头,调查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平平无奇的小男孩。


他们年纪不大,最小的不过6、7岁,最年长的也就11、12岁,对事物有着单纯而真挚的看法。


像7岁的小正太傅维奥,明明可以靠颜值,梦想却是当警察。



这个小可爱的小脑瓜里装满了英雄主义,可能看了太多《警察故事》。


不知道,以后会有多少犯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个小卷发逮捕。



这位九岁半的这位穿着黄色帽衫的圆脸小甜心,想当甜点师。



这个小男孩小小年纪就俨然新晋硬汉小生,想当消防员。



九岁的多梅尼克缺了颗牙,想踢足球,当布冯第二。




10岁的皮耶罗想当建筑师,因为他想造一个梦想之家。



这位11岁的花美男小帅哥是所有男孩里最大的,想当披萨师傅。




简单的寒暄结束后,实验开始。


一位美丽的小姐姐马尔蒂娜,出现在他们身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小男孩们突然看到动人的女性,脸上都露出了雀跃而单纯的笑容。



观察者开始提问:“你喜欢她什么地方?”


得到的回复五花八门:她的眼睛、手、秀发甚至鞋子……



“只有她的头发啦,我发誓,真的⁄(⁄ ⁄•⁄ω⁄•⁄ ⁄)⁄”



圆脸小甜点师:“我全都喜欢,真的!”


足球运动员笑得合不拢嘴,直接称赞对方:“你好美!”



调笑了一会后,观察者开始了进一步的实验。


男孩们被要求,去抚摸一下身边的这位小姐姐。


羞涩扭捏半天后,7岁的小警察伸出了手,哗啦一下地摸了摸女生的手臂。



未来的建筑师和消防员,一个选择抚摸姑娘的秀发,一个选择抚摸姑娘的脸脸。



披萨师傅和甜点师则不约而同地梗着脖子,假装熟练地摸了摸姑娘的脸。


可那不自然的表情把他们稚嫩的内心暴露无遗,恐怕手都是抖的。



在接下来,调查者要求男孩子们面向小姐姐做个鬼脸。



两位颜值代表,可能搞混了“做鬼脸”和“做个蠢蠢的帅脸”。


小姑娘疯狂摇头:啊我不行了。



从一开始,气氛就相当融洽,然而,画面猛地一黑,轻柔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欢乐的气氛消失殆尽。


观察者向男孩们提出了此次实验真正的要求:


“现在,给你面前的女孩一巴掌。



闻言的男孩们,手足无措。


这个要求,与他们受到过的教育产生了抵触。



他们看了看身边这位美丽的小姐姐,读到了她的乖巧和无助。


刚刚还相当配合的男孩们没有一个肯动手,他们纷纷开始用眼神质疑提问者:“你怕不是在搞笑?”



观察者再一次催促他们:“快呀,打她呀!”


男孩们不再迟疑,给出了坚定的回答。


7岁的未来小警察:“不。”



九岁半的小甜点师:“不。”



造梦的建筑师:“不。”



喜欢吃吃喝喝的披萨师傅更是开始激动:“不!”



消防员一身正气地表示:“我不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不能打女生?因为就是不能,我们认为这道理不证自明。



“她是女生,我不能这样对她。”



“这样她会疼,我不想伤害她。”



足球男孩一本正经的说:“这不是上帝应许之事。



在一众各式各样的理由中,九岁半的小小甜点师,给出了满分答案。


“首先她是个女孩子,长得很可爱。



“而且,有句话说得好,不能伤害女孩,即使用一朵花轻轻打她也不可以。



小姐姐不自觉地捂住了嘴,可即便如此,她的心意也依然能从目不转睛的眼里冒出来。



童言无忌的小男孩们,给出了他们心中不能伤害女性的理由。



人们习惯了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呼吁女性注意安全,然而如此频繁的伤人事件发生后,女性发现保护自己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她们永远把自己锁在家里。


美国司法部的全国犯罪调查结果显示,罪犯中男性占比超70%,女性仅占20%,男性犯罪比例是女性的三倍以上。


我国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根据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2015至2016年中,刑事一审审结案件的被告人性别比例为97:3,男性被告人人数远超女性被告人。


是时候把视角调向另一边了:为什么施暴的都是男性?


从前两年的#MeToo女权运动开始,社会舆论就把大男子主义里面带有侮辱性,暴力倾向和反社会性人格的部分都统称为毒性男子气质(Toxic Masculinity)。



《中国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研究定量调查报告》显示,75%的男性表示他们在童年时期至少经历了肢体、情感、性暴力中的一种。


在家庭教育中,中国很多家长依然坚持男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低下出孝子”等等比较陈旧的不当育儿方式,这些观念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助张了毒性男子气质的不良影响。


想起小时候,同班男同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班主任也会使用自己的男性气质和权威性去镇压他们。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男孩子们普遍默默忍受着老师的体罚和打骂,也不知不觉地把施暴行为和彰显男子气概关联在了一起。


美国关于男性暴力的研究也发现,造成暴力倾向的因素大多来自包括父母和老师的监督不力、学习成绩低、经常观看暴力媒体以及生活在高犯罪率的社区。



男孩子经历过的暴力体罚也成为了成年男子攻击性行为的雏型。


研究人员特别指出,对于一些男性而言,攻击性行为或者暴力行为的对象是有特殊指向性的,尤其是女性或者同性恋人群,也是为了凸显施暴者本身的男子气概。


不仅如此,在毒性男子气质的形成过程中,成年之后的男孩们也表现出令人堪忧的心理健康状态


22%参与调查的男性表示他们在童年时期曾经欺凌他人(包括威胁、嘲笑、骚扰等),25%的男性报告曾被欺凌过。许多男性在成年时期都经历了暴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遗憾的是,无论是出于愤怒打人的孩子还是被打的孩子,他们都不太有充足的机会从冲突中完全恢复过来。12%的男性经历了高度抑郁,17%有过自杀想法或曾试图自杀。



在2015年的纪录片《面具之内》中,探索了美国当下被歪曲的主流男子气质对男孩的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男性气质研究者迈克尔·基梅尔指出,对于“女性气质”的拒绝和压制,导致男性最终成长成一个残缺的个体。


他们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能显露自己的软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 青春期晚期的男孩相比同龄女孩的自杀率高7倍 图 /《面具之内》


就像乔治·奥威尔在短篇小说《射象》中讲到的,当社会在男孩子的成长中给他们带上隐形的有毒面具,他们会慢慢会长成面具里可怕的模样。


我相信,如果我们正确引导男孩,拒绝一味提倡男性气质的培养,提供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和充足的心理疏导,才是避免文章开头男性暴力事件的关键。



本文精选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原作者联系删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