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步步激怒ISIS,回顾这一年,其实巴黎早已十面埋伏!

2015年11月16日 澳洲团购网


2015年11月13日是巴黎的黑色星期五。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地球另一端的巴黎正多个地点在同一时间遭受着恐怖袭击,是数十年来欧洲遭受的最重大的恐怖袭击。虽然从今年年初开始,法国的国防安保系数不断提升,但诱发这些恐怖袭击的核心问题却毫无改善,使巴黎防不胜防。




11月13日绝非偶然
2012年11月13日,法国总统奥朗德曾公开宣布叙利亚反对派联盟是叙利亚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法国成为第一个承认叙利亚反对派联盟的西方国家。自此,对叙利亚内战的干涉使法国成为刺激伊斯兰国极端组织 ISIS 的目标。如这次巴黎恐怖袭击一样,‘为了叙利亚’成为了 ISIS 在发动袭击时喊出的口号。而且,任何月份的13号正逢星期五在西方传统文化里都被称为‘不吉利的日子’。因此,2015年11月13日的法国巴黎,陷入了真正的‘黑色星期五’。



为何是法国?
‘作为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可以休息一下了,现在法国才是在那个位子上’ 一位法国高级安全官员说。

法国在打击伊斯兰国极端分子的行动中一直处于‘领头羊’的地位,甚至在英国对叙利亚动武的决议还没通过时,法国就已经派航母前往地中海地区。所以,巴黎恐怖袭击频发,不仅是极端分子对法国的打击报复,更是杀鸡儆猴,以此恐吓其他西方国家。



2014年圣诞前夕,法国多地接二连三发生极端主义分子的暴力袭击事件。此前,有近200名曾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参与 ISIS 的法籍极端分子已返回法国境内,成为随时引爆法国安全问题的‘定时炸弹’。


对此,2014年11月,法国重启‘警惕海盗计划’,授权关闭恐怖组织网站,对公共场所进行军事巡逻,加强安全检查,并禁止可疑人员离境。




但防不胜防,恐怖主义的枪声还是再度响起:


2015年1月7日
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

自2006年以来,《查理周刊》多次刊发讽刺穆斯林先知的漫画。而今年,查理周刊再次在其封面上用漫画形式讽刺先知穆罕默德,引发大批穆斯林的不满。查理周刊巴黎办公室更被两名蒙面持枪歹徒突袭,造成12人死亡,包括该漫画的作者和主编



2015年1月26日
工厂斩首案

一名男子开着卡车进入里昂一家美国油气工厂 Air Products 并引发爆炸。其老板的头颅在门口被发现,附近有阿拉伯文字符
2015年4月8日
国营电视台遭 ISIS 网络攻击

自称属于 ISIS 的黑客攻入了法国国营的国际电视5台的Facebook和Twitter,发送宣扬’圣战‘内容的信息,随后侵入电视台的电脑系统。



2015年8月20日
法国火车险遭恐怖袭击

一名摩洛哥人携枪和道具登上一辆前往巴黎的列车,欲袭击乘客。三名美国人(其中两名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在歹徒动手时将其制服。
2015年11月13日
巴黎恐怖袭击
法国之殇
从巴黎恐怖袭击谈法国的自由文化

就在恐怖袭击前一天,11月12日,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Yves Charles Zarka(扎卡)在北京大学举行了题为‘欧盟的理想与危机’的公开演讲。讲座中,扎卡指出,欧洲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了新型恐怖主义袭击。与2001年发生在纽约的‘911’事件相比,今年巴黎的恐怖袭击已经不仅仅是主流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两个对立文明为争取不同理想、价值或宗教而产生的碰撞。今年的巴黎恐怖袭击呈现出一种由过度自由的话语权导致的更深重更内在化的危机。


这种内在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文化和社会。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同为由多民族组成的澳洲,为什么人们会向往这里的生活,不管是本地澳洲人或是新移民,都热爱这个国家,恐怖事件也鲜有发生?但同样的道理放在法国,为什么现在拥有法国国籍的年轻人(尤其是穆斯林)会对他们土生土长的国家怀有一种野蛮的仇恨?


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交媒体的教化和宣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驱逐。

查理周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幅题目名为《如果穆罕默德回来》的封面,先知跪在地上被自己的信徒拿刀威逼着,先知说道:“傻瓜,我是先知!”恐怖分子答道:“闭嘴,你这个靠不住的!”



近年来法国最伟大的电影《无法触及》,改编自发生在法国的真实故事。一个法国权贵因极限运动致残,机缘巧合招了一个毫无护理常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做私人护理,最终两人这跨越种族的友谊成为一段佳话。查理周刊借用《无法触及》的剧情,一个犹太人推着一个穆斯林,题目为《无法触及2》。此举不仅重新挑起了穆斯林和犹太民族的仇恨,还把无辜的法国人也牵连进来了,因为他们大部分的编辑就是法国人。



法国人之所以对讽刺幽默如此看重,不仅是因为讽刺幽默给他们带来欢笑,更因为它所体现的‘言论与表达自由’的价值,也正式法国人几百年来奋斗争取的最重要的果实及法国立国的共和精神之一。

《查理周刊》遇害的主编曾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说过:‘我不害怕被报复,我没有孩子,没有老婆,没有车,没有贷款。当然这话有点自作多情,但我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活’

但是‘言论自由’是否真的能够‘百分百’?是否就能够忽视对宗教、对信仰的尊重?若非无限大,那这个度又应该怎么把握?欧洲确实有‘恐回’问题,但回教徒受到歧视和排挤,讽刺真主漫画事件只能在法庭上解决,社会上的实质问题却一次次被忽视,实在可惜。



而另一方面也有文化的原因。

西方社会更关注物质幸福、社会权利和法律保护,却没有给出生存的理由。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样重要。扎卡认为,传统上伴随欧洲而生的理想光芒不在,道德的败坏等都使得这些年轻穆斯林对其生活的欧洲城市充满仇恨。当然,这并不是为他们野蛮的恐怖主义行为辩护,因为没有什么能为谋杀正言。

如何将伊斯兰教社群融入一个民主开放、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理念中,如何防范其极端思想的危害,正是当今解决恐怖袭击的核心。而伊斯兰世界自身也应该要对这个极端的分支承担责任,若对极端化趋势永远只是口头呼吁和划清界线,那么再严厉的军事打击,再严密的防备都将形同虚设,法国依旧防不胜防。



最后,小编只想在这里提醒大家,同为言论自由的澳洲,同为曾公开表明不留余力打击极端恐怖分子的国家,澳洲成为极端分子的目标并非不可能。希望大家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