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失踪的儿童,还能找回来吗?

2019年03月31日 微澳洲



来源:陌上美国

微信号:  gh_113f4bea6a68



刚刚过去的两会,多名人大代表提出加强拐卖儿童的量刑力度,建议将最低刑期由5年调至10年。呼吁为亿万家庭筑牢儿童安全保护的“防火墙”!


什么才是真正的防火墙?列举一些美国的案例吧。



三名儿童改变美国失踪儿童案轨道





1



1975年5月25日,住在纽约的6岁小男孩艾坦信心满满地跟爸爸妈妈说,要独自去乘坐校车。小男孩兴高采烈出门,之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随后记者和警方四处报道搜寻,依然无果。艾坦的爸爸给儿子拍摄的照片,被印在全城的海报上,也被印在牛奶盒上经过了千万人的手中,甚至被放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牌上。但艾坦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连尸体也未曾发现过。


“艾坦案”给美国和美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接下来一系列法律的出台与制度的更新。


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少年儿童失踪法》,一旦儿童遭到诱拐或绑架,大名鼎鼎的FBI会立即介入,各方配合进行搜救。


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艾坦失踪的5月25日为【国家失踪儿童日】。美国社会自那时开始真正重视起失踪儿童的问题,而"牛奶盒寻人活动"也持续了近十年。


(艾坦的爸爸和弟弟,抱着艾坦的照片)


自此,法律还规定,14岁以下的儿童禁止独自行动,包括独自待在家中。


监护人不可在公共场合将孩子置于自身视线之外。


儿童无人看护是一种犯罪行为,任何人都有义务报警,同时将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如今,这项法律还在继续执行。警方经常还会接到一些民众报警,称发现邻居家孩子独自待在家中。一旦警方核实,父母便有可能被剥夺抚养权。


(印有失踪儿童照片的牛奶盒活动)




2



差不多和"艾坦案"同时期,1981年7月27日,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百货商场里,6岁的亚当丢失。亚当的父母在全城的大街小巷贴满了寻人启事,但最终还是传来噩耗:两周后,一位渔民在120英里外的水渠里打捞上亚当的头颅。


悲痛欲绝的亚当父母,从此走上维护儿童安全的道路,在国会召开的《失踪儿童法案》听证会上,并不精通法律的亚当父亲,用一句话打动了众人:“一个能发射航天飞机并让它回到地球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为失踪儿童设立的信息搜集和服务中心?”


(失踪前一个星期的亚当)


随后,《失踪儿童援助法案》通过,该法案呼吁在全美范围内建立一条失踪儿童免费报警热线,以及全美失踪儿童的信息汇总中心。


同年,非营利组织“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NCMEC)”由亚当父母创立,并开通多种语言全天候的热线救助服务。失踪儿童家长可以借助该中心网站制作标准化的寻人布告,也可以请求该中心出动配有警犬的专业搜救小组。这是美国儿童被重视被保护的关键之门,也是丢失孩子的父母找寻孩子的希望之门!


(NCMEC标志)


80年代末期,沃尔玛超市首先启用了"特工级"的儿童安全警报系统,为了纪念亚当并且时刻提醒人们对儿童的重视,系统被命名为“Code Adam(亚当系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超市走失,可立即求助此系统,超市所有出入口将全部封闭,工作人员会立即进行搜寻。如果10分钟内找不到孩子,将移交警方。此后,这一系统被全美众多超市、医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采用。





3



1996年1月13日,9岁的安珀.海格曼(Amber Hagerman)在德州的祖母家附近骑车时被绑架,四天后在沟渠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安珀的父亲和当地居民开始呼吁,要求广播电台比照天气预报的频率和力度不间断播出失踪儿童的新闻。


经过一系列打造,著名的“Amber Alert(安珀警报) "上线!这是一个可以接驳美国紧急警报的系统,及时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邮件、交通提示、短信、facebook、google等多种渠道,向全国发布失踪儿童、以及嫌犯特征、车辆描述、车牌号等信息。哪怕此刻哪位领导在发表讲话,也要立刻中断,马上开始循环播放警报信息。


(Amber Alert)


一个“Code Adam”解决了儿童在公共场合失踪的问题;


一个“Amber Alert”则充分将失踪儿童和嫌疑犯置于各方群众的视野中,罪犯基本插翅难逃。


三名不幸的孩子,让美国政府和民众记住了这些惨痛的经历,并以此为训一步步制定完善出保护我们孩子的"防火墙"。1990年,全美失踪儿童找回的比例只有62%,而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99%。


(高速公路上亮起的"安珀警报")


(一条手机信息接收到的"安珀警报")



儿童福利机构—不允许任何一名孩子流落街头



我们时常看到街道边,或者人群穿梭的天桥下,一些断了胳膊断了脚的孩子,面容饥瘦极其艰难地滑动着载着自己身体的木板,甚至还有瞎了眼睛的呆坐在人行道上。


曾有多部电影,记录一些犯罪团伙诱拐孩子的背后真相。有的被卖去做童养媳,有的被活活杀死做器官移植,还有些被关押起来打伤致残,逼迫去沿街乞讨。被关押的孩子们,被烟头烫,被刀子割,甚至被硫酸烧…曾看到一篇报道:小女孩哭着说,叔叔,你别用那个水来烧我了,还是用刀子割吧!


心如刀绞!人性里的残忍让人无法想象!



倘若明明清楚这些孩子的背后,也许就隐藏着一群恶魔,那建立一个有效机制,哪怕没抓到罪犯,至少也能救不少孩子的性命!



1909年,美国就在联邦政府设立了美国儿童局。一旦发现有街头乞讨的儿童,就会立即被送到儿童福利机构里。如果背后有成年人指使,即便是他的父母,也将面临着起诉。


在FBI的总部和各地分局,还配有受过训练的女探员,专门负责在案件中有技巧的安抚、询问这些未成年人,以免调查过程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再次的伤害。


(NCMEC网站上失踪儿童的信息,并模拟他们成长至现在的样子)



侵害儿童的罪犯—"牢底坐穿,不得好死"


早在2007年,FBI解救了两个被绑架并被性侵的男孩Ben 和Shawn 。Ben从失踪到找回只花了四天时间,FBI把他救出来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个男孩Shawn,都是被一个叫Devlin的披萨店主绑架的。


披萨店主是被如何判刑的呢?在密苏里州监狱服刑74年,在联邦政府服刑170年!



这意味着几辈子都坐不完这个牢了,然而坐牢都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上图最后一句中提到,Devliin目前正被关押在密苏里州一家保护拘留中心。


为何要在"保护拘留中心"?因为要单独关押,不能和其他罪犯关在一起。


在美国,有个"监狱里的传统",一旦其他罪犯知道某个犯人是因为侵害儿童被抓,他会直接被其他犯人杀死在监狱里!


把罪恶之手伸向年幼无力一片白纸的孩子,人人得而诛之!



我们需要的,不是每一次年幼的生命丧失后祈福"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伤痛"…


完善的保护机制、政府强大的干预系统、每个社会民众的参与,

、严惩不贷的刑罚……保护孩子,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太多!


环境保护可以等、食品安全可以等、打击腐败也可以等,唯独孩子,我们等不起!



❤❤❤

文章转载自【流浪的月亮啊】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请加我们的转发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nd-





澳洲留学移民一键搞定



3种方法和精品公众号“微澳洲”做朋友:

①点击右上角-->公众号-->关注

②添加ID: weaustralia

③搜索公众号:微澳洲


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