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地人總結出在廣東生活的“潛規則”

2015年03月18日 墨尔本大学广东同学会CSA


轉自@广州生活美食圈

来源丨综合自羊城网、南方日报

圖片來源網絡


要了解一个人,要与之相处;要了解一个地方,同样要与之相处,来过才会懂得!让一个在广东生活的外省人,告诉你他眼中的广东!可以先从几个潜规则说起,或许不应该称为潜规则,更应该被称为习俗、习惯。或许,会让你更了解广东......


第一个潜规则,所有的餐厅都有茶位费,按人头算。



上菜前先上一壶茶,最常见的是铁观音、普洱、菊花。茶壶离谁近,谁就负责帮周边的人斟茶。而别人帮你斟茶的时候,你需要用手指指尖扣茶杯前的桌面,以示感谢。还有更讲究的说法是,单身用一只手指(多为食指),非单身用两只手指(食指及中指)。


  用指尖扣桌面以示感谢斟茶这种做法,我确实只在广东见到。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值得一提,也是大多数广东人根深蒂固的概念,没有谁有义务帮另外一个人做一件事


  就算是再熟的朋友之间,也不可以。就算我们喝醉酒之后勾肩搭背互相吐槽到死,你帮我斟茶(斟酒也适用)的时候,我也要一边扣桌子,甚至醉醺醺跟你说唔该


  大多数时候,餐厅服务小妹上了一道菜或者帮你开了一瓶酒之后,也是要对她说一句唔该的。唔该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谢谢,但又不能完全代替谢谢。它表达的是一种打扰的情绪,大概介于麻烦了谢谢之间。比如,电梯人太多,可以对陌生人说唔该帮我按一下7“7楼啊唔该;出地铁的时候前面人太多,借道时可以说唔该借借


  (关于唔该多谢的区别,来自广州人的回答:好简单,唔该就是别人帮你做了事情,包括递个东西,倒个水之类的;多谢就是别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了你了,大到老板给你工钱、红包啊,小到给你个苹果(不是5S啊),给你块糖,给你份报纸,都可以用多谢。


  吃完饭,埋单的时候你不能大吼一声埋单!,非要大吼的话,应该吼唔该埋单!



第二个潜规则,就算满桌子人都在讲粤语,只要有一个人讲了一句普通话,所有的粤语都会开始切换为普通话。



  这一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不讲粤语的外省人的共鸣。好在我大多数广东朋友的普通话还不错,但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普通话捉急的,却又非要讲普通话,我只能跟他说:你讲白话吧,我听得懂。然后他才会顺畅地跟我讲粤语。


  就算如此,一旦他讲完,我用普通话回答之后,他又会不自觉地切换回普通话频道。让人听得好捉急。


  而与之对应的,是我的家乡。在那里,方言就是强势的存在。就算是电视台拿着话筒用最标准的普通话采访街头的人,大多数人都还是用家乡话回答。


  当然,这并不代表广东人对方言不看重。当考虑到在座者听不懂粤语的时候,切换语言是对其的尊重,对自我的放低。很多广东的朋友,似乎天生就有站在对方立场上想的本领(又或者是从小教育如此),和他们相处总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些细节甚至自己都还没注意到,他们却帮你提出来。



第三个潜规则,如果想很快交到朋友,那就聊吃的话题。



如果能做到我知道哪里有个不错的餐馆下次一起去啊,效果更佳。广东人看重吃,但不是乱吃,也重视养生。


  说到广东人的吃,我一直比较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个说法的存在?


  因为就我所了解,在这里生活的人,不仅不是什么都吃,而且对于食材的选择,还非常之挑。四时二十四节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稍微有点厨房经验的广东人,都是会分得一清二楚的。


  就算你不懂,餐厅的人也会帮你弄清楚。跟广东人一起吃饭,点一个汤是必须的,尤其是在粤菜馆。这里所说的汤,就是我们所知的粤式老火汤,餐前喝。点餐的餐厅经理可能会告诉你,这个季节天气干燥,来点滋阴的虫草花,是不错的。


  ——“瑶柱虫草花煲瘦肉怎么样?

  ——“好啊唔该。


  如果不想费心选,点个例牌也蛮好。除非是反人类的大厨,否则一定不会做反季节的汤。


  厨房之外,这种养生的思维还可以细节到方方面面,比如水果。


  岭南盛产荔枝全中国都知道,而全岭南的人也都知道,荔枝上火,要搭配降火的山竹一起吃。就连街边挑着担子卖水果的走鬼小贩,也必然是一边篮子荔枝,一边篮子山竹地卖。


  不过,如果不小心没忍住嘴上火了,路边随处可见的黄振龙“”平安堂“”邓老凉茶,甚至是不知名的凉茶铺,也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个潜规则,广东人特别在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比如煲老火汤的技巧、随处可见的凉茶铺、迄今还存在的一些手艺匠人……相比之下,最近几年对广府文化的复兴,反而显得刻意了。


  基本上,在广州老城区的住户门口,都有一个插香的角落。这方面我所知道得不多,听说大概是这样: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会上一炷香,家中有事会上香,长久外出归家之前,也要上一炷香。


  说到逢年过节。端午节,珠江上每年都有龙舟赛,这跟什么文化复兴无关,因为在广州它本来就从没终止过;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提一个灯笼爬白云山,整个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山可以爬一爬,于是常常人们为患,半夜一两点依然络绎不绝。


  春节的花市,更是盛会。很多人都觉得如今过年的气氛淡了很多,但花市气氛依然不减。人们扶老携幼,一家人一同逛花市,选一盆好植物带回家,寓意来年好彩头。


  元宵节那天,在街头有老奶奶卖红包扎起来的芹菜和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让大人买给小孩,寓意勤快、聪明。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在更深的层面,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私以为还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比如,对老人家的尊重。


  除非是特别挤的上下班高峰,几乎没有见过公交或地铁上白发苍苍老人家站着的情况。在家庭里,孩子独立赚钱之后,每个月一定要给家用给父母,多少不重要,但一定要给。大多数情况下,长辈永远是最有威严的,掌握家中的话事权



第五个潜规则:相比其它省份,广东的奢侈品都不太好卖。


  广东人太务实和低调了,不好面子。很多家财亿万的老板照样会穿着T恤牛仔裤吃街边大排档。如果你上班拿LV戴卡地亚,就算是真的,人家也以为你是在淘宝或桂花岗买的A货。



第六个潜规则:广东人派利是,不重额度重意头。



长辈给晚辈派红包是中国亲情文化的集中体现,但某种程度上,又像是一场财富的攀比。攀比的心理和风气助长了红包的厚度: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好面子,你给我孩子500元,我得给你1000元,这样层层往上走,结果红包越来越厚。


  外省不少地方红包动辄过千元令人叹春节成“春劫”。与其他地方相比,广东的“利是文化”获得了普遍的赞扬。广东给利是额度一般在5元、10元、20元,亲戚朋友彼此往来,只讨个新年红火的好意头,压力相对小。老广州人派利是时时常说一句话:红纸一张,利利是是。意思是送个吉祥祝福,并无多大花费,你放心拿吧。


  没结婚可以跟已婚的讨要红包,一般会说“恭喜发财”等祝福的语言,广东人叫“逗利是”。逗利是的多少无拘,开工那天未婚的可以肆无忌惮见到已婚男女讨要红包,那阵势都要排起长龙,浩浩荡荡持续半天。甚至有些40多岁的未婚男女也会向20多已婚男女讨要红包,大家图个开心。



聲明:本文章、配圖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