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瑶:深谙中国功夫的澳洲艺术品收藏家

2015年10月08日 BQ澳洲


深谙中国功夫的澳洲艺术品收藏家

黄碧瑶女士

文/李雯迪

专注与智慧的黄碧瑶 (Anne Pang)女士 右图为2009年Monash博士毕业照

初看到黄碧瑶女士(Dr. Anne Pang)的生平简介,很多人就已吃了一惊。武术、艺术、文学、博士、慈善、赛马,有几人能成功跨界并在各个领域都获得高度赞誉,又有几人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将这些角色融会贯通?你很难想象一个身材娇小的亚洲女子深谙咏春——是澳洲新西兰全国功夫冠军、澳洲女子自卫术创始人,待见到她本人你才会感叹其内心蕴藏着更为深厚的力量。


1970年,年仅12岁的黄碧瑶跟随父母和四姐妹共一家七口来到澳大利亚,成为历史上移民澳洲的第一个台湾家庭。初抵异乡,她也经历过语言不通、沟通受阻的艰难时光,好在全家同心,几经努力终于在墨尔本定居。自那时起,黄碧瑶就在餐馆打工贴补家用,既熟练了广东话,又不断巩固英语,就这样逐渐融入了本土文化。


女子功夫,名扬澳洲


黄碧瑶这一生与武术颇有缘分。“我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的。当时也是躲着父母读,每天晚上熄灯之后就蒙上被子,拿着家里的台灯藏在被子里一看就是一夜”,她提起小时候的故事,眉飞色舞,一脸俏皮。长大后,加上受到丈夫吴国树 (Barry Pang) 对武术热爱的感染,18岁起她就在先生的“吴国树功夫馆”开始练习咏春,习得武术精髓,弘扬中华文化。在此期间,黄碧瑶与不少空手道、跆拳道高手过招切磋,参加了大量功夫竞赛,赢得了各类重量级奖牌,最杰出的成绩便是于1987年荣获澳洲新西兰功夫冠军。


多年来功夫比赛赢得的奖杯

此后,她与丈夫齐心协力将中国功夫推广到了墨尔本的各大高校,在墨尔本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等都开设了武术社团并担任教练。即使已获如此殊荣,黄碧瑶也没有止步于此——1990年起,她开始融合传统武术精华与自身经验为一体,自创女子自卫术,传授给各界女性,在澳洲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最终,她于1998年获得业界认可的最高荣誉——女子自卫术名人堂奖,成为澳洲获得此类奖项的第一位女性。“功夫是让人感受到身心合一的完美方式。它不单单是一种肢体技能,更代表了一种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说起功夫,她侃侃而谈,“练习功夫需要调动全身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对我而言正好可以切断外界的纷扰,给自己休个假。”正是这种从练习功夫中衍生的专注精神铺就了黄碧瑶日后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道路。


当年红极一时的功夫女星海报上,位居正中的Anne Pang便是黄碧瑶


源于热爱,终成行家


黄碧瑶在艺术方面的才能自小便崭露了头角——“我小时候还喜欢画画,每天都把挂在家里的黄页日历撕下来,在背后随意涂鸦,”说着她就在纸张后面比划起来。画画不单是她小时候快乐的源泉,所成的画作往往也都能博家中长辈一乐。渐渐地,从小对绘画的痴迷便构筑了黄碧瑶的艺术情结,以至于后来在大学本科选择专业时,“我都没有听从父母的意愿去学法学医,因为实在太想读艺术系了”——她边回忆边感叹。最终她毅然决然投身艺术,于1980年获授墨尔本大学的荣誉文学学士学位,这便也为其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除了料理武术馆、房地产公司, 黄碧瑶还开起了自己的女子自卫术学校。然而她总是觉得一直在帮助丈夫完成心愿,自己的却还没实现—— “在成功开办功夫学校完成先生的理想之后,突然有一天停下来想想,觉得自己的都还没实现就觉得很委屈。于是就把Barry带到了一家画廊,让他也接触我喜欢的事物。”这一次画廊之行恰好促成了黄女士事业的转机,她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吴先生敏锐的商业嗅觉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开启了夫妇二人的艺术品收藏之旅。


1999年,黄碧瑶的艺术廊Artpreciation正式开业,主要销售澳洲名画,从事艺术品咨询顾问业务,成为墨尔本唯一一家华人经营的澳洲艺术廊。其实黄女士和吴先生的艺术廊不仅是亚裔收藏澳洲本土艺术品的第一家,更是澳洲所有少数族裔中的先锋,体现了中国人对澳洲主流艺术的高度认可和重视。现今艺术廊颇具规模,拥有藏品250余件,总价值上百万澳元。夫妻二人更将于2015年10月18日举办澳洲首次华裔收藏澳洲现当代重要艺术家作品的专场拍卖会, 他们的名车与运动纪念品的收藏也将同台呈现,其中75%的拍品均没有设置保留价格。由于这是首次华人藏家的专场,慕仕阁(Mossgreen) 拍卖行为全部拍卖品都配置了中英双语的说明,同样本次拍卖品近二百页的目录也配备了中文讲解,这在澳洲艺术品拍卖行实属首次。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即将拍卖的艺术品都是他们悉心珍藏多年的宝贝,在他们的生命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二人特别表示希望这些艺术品最终都能有好的归属,希望拍得他们的人家能继续替他们好好收藏。


所有即将拍卖的艺术品都是他们悉心珍藏多年的宝贝,在他们的生命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二人特别表示希望这些艺术品最终都能有好的归属,希望拍得他们的人家能继续替他们好好收藏。

黄碧瑶女士与吴国树先生在自己的艺术廊

几乎在同时期改变了黄女士一生的另一件事是,1996年她与父母同去马来西亚的东马沙捞越游玩时,发现其太公黄乃裳曾于1901计划并实施了中国历史上首次集体南下,沿丝绸之路移民到沙捞越的壮举。于是回到墨尔本之后,黄女士就开始着手研究这段历史,在蒙纳什大学攻读亚洲历史博士学位。尽管身兼数职,事业繁忙,但历经十三年的努力后,她于2009年毕业,并出版了两本相关书籍。现在,黄女士还在积极联系福建当地的电影投资商和制作组,想将祖先黄乃裳的爱国爱民事迹拍成电影宣传片,夸大其影响,启迪后人。可见,对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热爱和积淀是黄碧瑶不断促进中澳文化交流融合的动力和源泉。

1997 年黄碧瑶和父母及四姐妹一家七口回福建闽清探亲


联手名“师”,华人首冠


吴国树先生于1980年对澳洲主流的赛马运动产生兴趣,出于热爱,黄女士和丈夫便积极研究马的血统、品种,精心挑选马匹、驯马师和骑手。1987年就曾以名马“马王”赢得Caulfield Guineas的冠军,后因赛马和驯马师的双双去世淡出各大赛事。直至在与“澳洲第一赛马夫人”活候夫人盖的默契合作下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获得墨尔本杯(MelbourneCup 2013) 及澳洲杯(Australian Cup 2014)的赛马冠军,两次均为华人首次赢得澳洲赛马的最高荣誉,创造了赛马界的历史。吴先生夫妇参与赛马这项澳洲主流社会的高尚运动并夺冠让在澳华人挺直了腰杆,也令澳洲主流社会纷纷对华人刮目相看,更有助于推进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2013墨尔本杯赛马赢得华人首冠


2013墨尔本杯赛马夫妇二人与活候夫人盖合影


身体力行,帮人所难


身为维州澳华社区会议的前代理会长(现因染恙退休)、澳华工商妇女协会的名誉会长以及澳洲足球总会多元文化顾问会的成员,黄女士一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争取华人权益和地位贡献自己的力量。2014年为反对澳联邦总检察长布兰迪计划对《反种族歧视法》18C做出针对少数族裔的不利修改,Dr. Pang在报纸、电台、社区等各种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发声,并发起相应的签名征集活动,上诉堪培拉,最终在民众的支持下成功打消了执政党修改反种族歧视法案的念头。期间,她在SBS电台发表的反种族歧视的讲话,呼吁华人社团在危机中团结共进,振奋人心。


2014年与澳洲社团分享墨尔本杯赛马的荣誉

最近,黄碧瑶还刚刚成立了澳华基金会, 致力于志愿筹集善款,希望为更多人出一分力,欢迎需要帮助的人前来联系。她再三强调自己的成就都要归功于父母,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为她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其母温州同乡会的名誉会长、侨友社中文学校名誉校长黄贤檥,其父福州十邑同乡会名誉会长黄磊皆是华人界倍受尊敬的侨领,多年来致力于华人社团的公益事业。身为基督教徒,黄女士认为生命本身重在对意义的追寻,而不是名利的丰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原理,最高的人生境界应属追寻自我实现,与人共享。因此无论在外界看来多么低级或者微小的贡献都很可贵,就好像水滴石穿一般,是实现社会价值不可或缺的基础”。


2014年在SBS广播电台发表反对种族歧视演讲


传承信念,勇敢逐梦


在一位多才多艺的母亲的教诲和鼓励下,黄碧瑶女士的两个儿子自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各自凭着一腔热爱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探索,自由发展。


大儿子吴育刚(Christopher Pang),自幼便爱好电影艺术,又传承了父母的功夫衣钵,逐渐走上了演员的道路。他参演了于2010年上映的澳洲电影史上费用最高的动作片“破晓开战”(Tomorrow when the War began)并在其中担任男主角,这在澳洲华人电影史上属首次,后又于2011年获得好莱坞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称号,更成为了澳洲华人中极少出名的演员。他还在“卧虎藏龙”第二部中扮演了“飞刀李” 一角,这部影片明年即将登上国际荧幕。


二儿子吴育家(JohnPang)也从小爱好体育健身,对生物医药有浓厚的兴趣,还在攻读心理学位。2015年已进入医药企业,开发治疗关节炎的药品多肽,日后将成为澳洲华人中少有的医药企业家。


从功夫馆到艺术廊,再从文学博士到慈善义工,黄碧瑶女士的专注与热爱造就了她现在既受人尊敬又令人羡慕的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她作为一名沟通中澳文化的使者,既注重在澳洲发扬壮大中国文化,又参与融入澳洲本土的足球、赛马等活动,屡屡书写下在澳华人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历史,赢得了澳洲主流社会的尊敬,真正推动了中澳双方的交流与结合,无疑是我们华人的骄傲。


1990 年黄碧瑶,吴国树和叶问宗师(李小龙师傅)的儿子叶准合影

欢迎转发朋友圈!本文出自最新《BQ澳洲》杂志『本周话题』栏目,阅读杂志原文,可购买杂志或网上阅读。请支持澳洲100%原创中文周刊。谢谢合作!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