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满是惊喜、恐慌和意想不到,无法预测下一步。佐伊从来没想过,某一天上班,会碰见一个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打拼过数年的女士,而且,短短几分钟之后,她接受了佐伊的采访......
光彩照人的“女强人”
当同事说会议室里有个值得采访的人时,我的大脑停顿了大概五秒钟,那五秒钟出现的是一张瘦削的脸。早上到办公室的时候,那张脸的主人正蹲在门口的饮水机处,我和她对视了一眼,可能是还没完全清醒过来,我没打招呼,径自走到座位上坐下了。
回过神来的时候,同事正跟我讲述她的大概背景。她叫 Catherine,一个让人感觉温柔的名字。但她的经历却怎么也无法让人想象她是个温柔的人。
Catherine早年随出国工作的母亲前往汤加,在这个岛国度过了高中时期,那是她首度接触国王制的国家,也是她张开双臂环抱这个世界的第一步。
高中毕业后,她前往新西兰就读本科,毕业后在澳洲开始职业生涯,曾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下文简称四大)中的 德勤(DTT)和 毕马威(KPMG)分别任职过。现以senior client service manager的身份就职于世界500强的日本电信澳洲分公司。
和许多职场白领一样,Catherine热爱健身,处于三十岁中段的她依旧身材紧凑,似乎一点多余的赘肉都没有,她噬甜,这些天在广州其实心里念着楼下“芳叔”的芝士蛋挞,但很有克制力地表示要平衡摄入。(恩,好吧,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默默下楼去买了两个蛋挞……佐伊啪啪被打脸)
“健身是我在四大时平衡生活和工作的首选方式。那时候很累,脑力劳动消耗的卡路里并不比体力劳动少,当你脑力劳动过度的时候,体力劳动会让大脑放空,你会觉得这种不平衡多少被矫正了。”
“除了健身,还有就是旅游。我喜欢旅游,一到假期就会到处去玩。”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轻微地抬了下头,眼珠向上转了一下,笑容跟着就出来了。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旅途中有意思的经历,但那一刻的她有点调皮,以至于我一下子忘记了她光彩熠熠的职业历程。
人人艳羡的四大究竟怎么样?
“四大的筛选系统很严格,成绩是首要的,他们只要最优秀的学生。我一直是个比较会读书的人,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很好,这一点并不困难。但四大需要的并不仅是成绩,成绩只是最基本的。”
“打个比方吧,如果你只是学习好,那可能是书呆子。四大不希望招个书呆子,所以你还要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参与活动的话,如果只是参与,意义也不大,但如果你是organizer,那就不同了。还有就是性格上,你要自信,但又不可以恃宠而骄。”
“很多人没被录取,并不是因为他/她不够优秀。四大的面试通常需要一整天,你要和各个部门的人见面,这个过程很容易让人松懈或倍感压力,当下的发挥非常重要。因此,没通过四大的面试不代表你就比别人能力差,而四大也并不是单纯在寻找最有能力的人,而是综合水平最适合他们的人。”
进入四大的优势在于,因为工作量大,很累,你不得不一一处理每个事件,在处理的时候,有足够多的机会应付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即是挑战又是机遇。往往在四大待了两三年后再跳槽到澳洲当地的银行,拿个junior manager的offer相当轻松,而这个职位绝不是一般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可以拿到的。
● ● ●
尽管Catherine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处处透出云淡风轻的从容,但她在四大的晋升之路上并不那么顺畅。在大众意识中,西方发达社会中的歧视现象怎么也比中国大陆要少吧?
实则不然。
在中国大陆,人们大声强调女性的家庭义务和“拉关系”的重要性。但在澳洲,没有人公开提倡这一言论不代表对女性的歧视不存在,也不代表澳洲社会就压根儿没有“拉关系”这一说。只是一切来得更隐晦。
“曾经有一次晋升机会,candidate是我和另外一个男的。我俩的业绩其实差不多,从能力上看没有明显差异,但最后那个机会给了他。我们上司的解释是‘他更适合那个职位’,这个‘更适合’非常耐人寻味,你可以用各种可能性来考虑,但这种解释你没法去争辩。”
“你会发现,尽管公司的高层的确也有女性,但她们基本都处于行政啊consultant这种传统意义上‘就是女性做的’领域。我们公司唯一一个掌握重要领域的女性高管,在我见到她的那一刻我就懂得为什么她可以做到这个职位,因为她完完全全就是个男人。”
而拉关系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如果上司和某个下属的兴趣爱好相近,两个人走得更近,在同样的候选人中,上司必然会把机会给这个他更熟悉和了解、更有好感的人。人本就有喜好厌恶的天性,既然生活中如此,那在职场中又如何做到拿捏得当?
人生准则是什么?
Catherine的生活就像好莱坞电影里典型的成功人士,光鲜的职位,下班健身,假期旅游,是很多年轻人眼中的成功模板。
但Catherine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当我提出“成功”这个定义时,她连连摇头:
“我并不是个成功的人,这个词太大了。我离成功还太远,你如果说有很多钱,我也并没有,其他方面更是难说得上成功。”
对于“女强人”这个称谓,她是拒绝的。她摆摆双手,否认了好几次,神情似乎在说“那明明是离我很遥远的生活状态”。
● ● ●
对Catherine的采访更像是在聊天,她说话不紧不慢,也许是在激励的竞争体系生存下来所得到的“过来人式的淡定”。她语调不高,对我的每个问题都会有几秒钟的思考,碰到稍微难回答的问题,她会把下巴稍微内收,沉思一会儿,斟酌出一个更加合适的回答。
她认为的更好的人生——是更好,而不是“成功的人生”,或“美好的人生”——是在认真考虑过前因后果,和将来或许会出现的局面后做出的决定。
就像她对健身的态度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好一点——
“很多人觉得我已经足够瘦了,根本不需要减肥健身,但对我来说,健身不是为了减肥,不该因为自己不胖,或者年纪大了一些就不健身。”
“也就是说人不该放弃自己吧?”
她考虑了一下,觉得似乎这个说法会比较贴近她想要的表达。
也许是岁月的沉淀让每个人领悟出更符合自身个性的人生准则,在她的描述中,我能感觉到的是一个要强的年轻人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不断学习和进步,从早期多少有点鲁莽的个性中伸展出稳重的枝桠。
Catherine在最开始出国读书时坚定地抱着要回国的想法,没有太多原因,但就是要回国。可是到大学毕业她能够选择回国的时候,她变了主意。那时候,国内的舆论普遍认为出国读了那么久的书再回国工作一定是因为留不下去,能力欠缺。
她心有不服,觉得不能被人看轻,于是努力拿到了澳洲那边的offer。但现在的她从容了许多,对于外界的声音会选择性过滤。
● ● ●
看似踩着一个个脚印走得踏实稳定的她,做出了一个在她的人生中或许可以算做是“出格”的决定,那就是不要孩子。
我认为她在做这个决定时曾面对过许多不解和争执,因为她说:
但在今天,她把话说得看似没什么波澜。没提到任何一个有压力的瞬间,无论是语气和语调都没有明显变化,没有亢奋,没有愤怒,没有失落,没有急躁。
她始终在保持微笑,身体动作不太多,她一直很礼貌地照顾到我和同事两个人,这一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她的目光从我身上移到同事身上,和我们眼神接触,确保我们都听到并明了她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觉得这就是她三十几年来的修行结果吧——
坦然面对自己,确定自己的心意,
成熟面对问题,安然地生活。
(本文配图均源自网络)
Catherine将在下周来给时区广大粉丝做个线上互动分享会,有意了解任何职场规则或是海外发展的盆友们请多多关注时区近日推文呐。有任何想知道的问题,或者对于分享会的意见都可以在后台回复“分享会”,时区会尽快回复大家的哟。
人物故事,由你来定义
这是时区的《分子》——留学生人物栏目
这是一个说出自己故事的栏目,作为一个“分子”,你不是非得成为大牛。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留学生生涯中,有过哪些能凸显你个性、值得分享的事件或想法?
已经回国的盆友们,我们还可以以一杯咖啡为约进行聊骚哦。
你可以,自荐
还可以,推荐别人
关于你或Ta的故事,请回复关键字 分子 ,让我们进一步接触
时区作者 | 佐伊邱
在 通 往 嬉 皮 士 的 道 路 上 夭 折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TIMEZONE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违法、恶意使用TIMEZONE内容者,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想知道跟你约咖啡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回复关键字,告诉你一个更真实的佐伊
毕业回国 | 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工作,都是loser?
伦敦租房 | 当你还在嫌伦敦租房贵的时候,他们早就白“蹲”出了一套
gap year | 拆穿Gap Year的谎言:究竟是得到还是失去?
神经病 | 欢迎来到这座叫英国的神经病院
英国留学 | 去英国留学带这些,你四不四Sha | 干了这货
留学声3 | 从英国回国后,我感觉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度
橱窗 | 人靠衣装,店靠橱窗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