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当年非典在春暖花开之际慢慢好转,很多人有疑问:是否天气转暖,新型冠状病毒就会逐渐消失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的回答吧。
部分专家: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具备季节性特点
报道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染病动力学中心主任伊丽莎白·麦格劳表示,“鉴于其传播方式,冠状病毒往往与冬季联系在一起。”麦格劳认为,在冬季的月份中,人们可能会更多的聚集在室内,这增加了接触性感染的风险。
伊丽莎白·麦格劳
麦格劳还提到了病毒传播的问题。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这些飞沫。“我们所知道的是,当空气又冷又干时,它们(飞沫)更容易保持漂浮状态。当空气又湿又暖时,(飞沫)落到地面的速度会更快,这就加大了传播的难度。”
不过,并不是每一种病毒都遵循这种模式,例如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健康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传染病专家阿梅什·阿达尔贾介绍说,“它没有季节性,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动物传人的病毒,而不是你认为的季节性致病病毒。”
阿梅什·阿达尔贾
阿达尔贾认为,“COVID-19”似乎更像是季节性感冒。其实,高达三分之一的普通感冒都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基本上,我们已经看到在中国境内人传人的爆发性传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表现得真的就像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
鉴于这个原因,阿达尔贾认为,“我确实认为季节性(特点)会发挥作用。伴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也将迎来春季和夏季,我确实认为,我们将看到病例减少的情况。”
报道称,因此,随着中国和北半球其他国家进入春季,病毒可能会开始逐渐消失。但是,阿达尔贾也提醒说,南半球正在进入秋季和冬季,“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种病毒在南半球的部分地区传播(能力)增强”,例如在澳大利亚,这与每年流感的情况相似。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引发“COVID-19”的新冠病毒是否具有季节性特点还需进一步观察。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表示,做出这样的假设是合理的,即病例将在春季逐渐消失。福奇说,“我们希望当气候变暖时,它(病例)会减少一些。”
安东尼·福奇
不过,福奇也警告称,“然而,我们对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并不了解,我们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
当谈到气温升高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南希·梅西奥尼耶(Nancy Messionnier)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在12日的采访中表示:“我认为现在断言这一点还为时过早”,这种病毒进入人们视线甚至还不足一年。
报道称,鉴于不确定性,美国公共卫生官员认为,他们必须为意想不到的情况做好规划。
张文宏:
很难判断,但有一点极其重要
3 月 5 日上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卢洪洲、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龙华医院呼吸科主任张惠勇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
针对病毒是否会随着升温而消失的问题,张文宏认为,现在很难讲,大概率可能是的。
“大家要记住一点,2009 年美国的流感是跨季的,就像 SARS 在中国也跨季了。美国的流感是 3、4 月份开始的,然后是第二年大规模开始的,所以说并不是病毒一到夏季就没有的,不然一到夏天就没有了怎么还会延续到下一年?”
“但这个病毒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你把窗户都打开,拼命地通风就是最好的。例如泰国,病毒想蔓延就比较困难。所以开窗通风非常重要,夏季一个是温度高、一个是通风,还有就是起源于冬季,大家经过几个月的防控,病毒不就一波波下来了,正好到了这个时间点。”
“所以,很多是时间上的巧合,很多是科学,很难分辨到底是时间还是巧合。我们觉得病理学家的研究才是至关重要的,现在还有很多你们看不见的研究正在进行,最怕的就是对研究进行误读。”
病毒变异?没有那么可怕!
近日,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已发生突变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不少网友担忧,突变后的病毒传播性更强,致命性更高,对于人类的危害自然更大。那么实际情况到底有多可怕?我们来追根溯源。
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突变的消息来自于一篇中国科研团队的论文。这篇文章不仅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就连不少国外媒体也转引报道。
这篇论文3月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官网,题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与持续进化》,作者团队来自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章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与另一种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RaTG13)相比,虽然两者的核苷酸只有4%的变化,但是在中性区域的差别达到17%。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和蝙蝠体内已知冠状病毒的差异远高于此前的估测。
文章进一步称,新型冠状病毒棘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的功能区相较于穿山甲体内的SARS相关冠状病毒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很可能是由基因重组以外的突变与自然选择所致。
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本身是否发生变异,文章指出,通过对103个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这103个病毒进化成两种:S型与L型,两型的区别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测序至今所有毒株之间存在几近完整的联系。
研究表明,S型是更原始的病毒种类,而L型为进化型,目前更普遍,出现频率大约为70%。相比较而言,L型侵略性可能更强,传播速度可能更快。
但文章同时指出,早在今年一月初,受到人为干预影响,L型承受了更大的自然选择压力。因此,虽然L型大量存在于病毒爆发早期的武汉,但是出现频率自一月初以来已经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种类相对原始,且自然选择的压力较小,S型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在下一阶段有所上升。
从文章整体来看,S型与L型的区分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早在一月就已经产生,甚至可能更早。而中国在过去一个多月内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L型的更大面积传播。
因此,对于新冠病毒突变的消息,我们不必过分恐慌,但也必须时刻做好病毒继续变异的准备。
在抗击病毒的征途上,许多专家和科研人员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的话不仅安抚人心,更起到了激励人们抗击病毒信心的作用。
整理&编辑:Lou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