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黑匣子思维》用各种有心理学依据的案例,讲了一件事:如何从失败中学习。
我们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境,各种不适应,各种失败,为什么有的人能跨过去,有的人就不行?
抛开客观的因素,作者认为差别在于主观意识对失败的不同认知。甚至可以说,对失败的看法也许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各种差距的重大原因。
作者马修·萨伊德主张人们不应该耻于失败、回避失败,而应该对失败感到兴奋,并视其为学习的机会,因为失败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者用事实证明,善于从失败中学习的行业发展的都非常好,同样的,善于从失败中学习的人也一样能取得相当的进步。
但是人性是有弱点的,大多数人都被自尊心所困,人们一般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善于做正确的判断,然而一旦做错事,马上便会受认知失调这种现象支配,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就是完全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说辞。
网上有句话说,一流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别人的呵护。为什么呢?本质上正是因为一流人才对错误的认知是符合黑匣子思维的,他们不会把失败当成是伤害,他们勇于面对错误,会快速修正自己的认知。
普通人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并不可怕,但这种倾向一旦形成习惯,问题就严重了。如果你总是逃避,总是厌恶失败,掩盖你的问题,那么你就等于放弃了一次次的学习机会。
毫无疑问,学习能力也会随之降低。不敢去尝试,躺在舒适区,就没有进步,温水煮青蛙,很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走下坡路的。
那么,我们要怎么才能拥有黑匣子思维呢?
首先一点,要多试错。“试错”这个提法本身就不把错误看成是负面的东西。排除掉错误的,离正确的就近了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好多复杂的问题,其实不是数理推算的结果,恰相反,正是不断试错的结果。今天我们用智能手机的时候,会发现app store里总是有很多程序不断地在更新,那这能说明这个产品是失败的吗?不,不断地试错和改进,恰恰是进步的征兆。
精益创业的大敌就是完美主义,如果你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完美主义实际上潜台词正是害怕失败,因此互联网产品的开发通常选择不断地迭代,而不是一次性做到最好,事实上后者也是不可能的。世界复杂多变,从细节上看我们所遭遇的一般都是想象不到的。
其次,要学会运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想当然”和“睁眼瞎”的时候太多了。
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信息,因此对大部分事物都是处于一种浅层的理解上,通常你的判断一旦自洽,就容易产生闭路循环,大家相信故事、直觉,不知道怎么分析数据,于是就很有可能被谎言和谬误包围。
但随机对照试验能帮你厘清迷雾,发现规律。我们在之前的共读中也见识过那些厉害的人是如何运用这一武器来寻找答案的。在医疗发展历史上,随机对照试验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在今天,人们用它来区分一些复杂现象中的隐秘真相。
第三点,学会分解的思维。要记住巨大的改变可以通过微小的积累来完成。判断一个宏大命题,可以将之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
完成一个大工程,可以分解为各种小模块。小则意味着干扰项指数级变少,小同时还代表易于改进,所有的改进积累起来就是巨大的进步,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都离总目标更近一点。
更重要的是小还意味着可测试性,微小的成功大多源自微小的失败,经过不断的尝试,我们才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第四点,把问题看成是机会。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那么为什么要创新呢?实际上几乎所有创新都是因为有问题要解决。没有问题、没有失败、没有缺陷、没有挫折,那也就没有创新。
而且既然是要解决问题的,所以真正创新者也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经验,搞定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
第五点,要学会创造公正文化。有匹配的制度支持,群体中的人们才会不害怕被惩罚。在过于严厉的环境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往往使人掩盖问题。这是不利于成长的。只有正视失败,不隐瞒错误,才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所谓黑匣子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彻底改变我们对错误的认识。不要认为错误是令人羞耻的、不符合道德的、近乎肮脏的。而应该把它当成一种鞭策和教育。
要记住,失败是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想要逃避失败就会导致进程停滞不前。
我们应该互相鼓励,多去尝试,要勇于从自我审视中学习,从失败中吸取真正的力量。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黑匣子思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