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航道)
澳大利亚悉尼Kingsford 机场里出现了一个拖着巨大行李,身体消瘦,神态非常坚定但实际上却明显找不着北的女孩。
我就这样华丽丽地登场了。
7月的北京本是烈日当头,而南半球的悉尼却正值严冬,我推着行李车走出机场,狠狠呼吸了一口冰凉的空气,好清新。初到异国他乡的兴奋和冲动伴随我度过了一周的时间,直到开学。
我就读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Univertisy of Western Sydney), 学习口译与笔译硕士课程。西悉尼大学早在1984 年就开设了笔译与口译课程,该课程是全澳洲唯一一个被NAATI (The 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澳洲翻译局) 认证超过20 年的课程。所有授课老师皆为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或者该研究领域的领头人。
开学典礼很特别,除了校长讲话等传统项目外,还特地邀请了澳大利亚土著人表演。还有一个驯兽师,从笼子里拿出小鳄鱼和蛇让学生去亲密接触一下,顺便也给我们这些国际学生提个醒:“澳洲的这些危险动物,可都不是吃素的。”这样重口味的开学典礼,和我在国内参加过的数次中规中矩的开学典礼相比,让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处于两个半球两种文化交接的地方,这样的文化差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西悉尼大学有六个校区,而且几乎每个校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亲近自然,绿地面积多于建筑物面积。
我还记得我学习的Bankstown校区有一片很大很大的绿色草坪,因地势较低围成了操场,周边的草坪就像小丘一样向上延伸,那弧度正好像舒适的躺椅。冬天的时候,当我戴着太阳镜坐在这天然“躺椅”上晒太阳,看着白色黄冠的胖鹦鹉飞来飞去,那种温暖被赋予了大学校园里独有的神圣与纯净。中午,我和同学们就在露天长椅上吃午饭。当时悉尼的鸡翅价格是$ 1.99 一公斤, 很便宜,所以经常成为我们午餐盒里的“珍馐佳肴”。
而校园里的建筑,不比国内的宏伟高楼,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时尚和舒适。教学楼里铺着浅灰色的地毯。Student Centre(学生中心)就在第一层,是一个透明玻璃围成的半开放式的办公室,非常人性化,学生选课调课或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进去咨询。第二层有多媒体教室还有一个学生休闲中心,里面摆放着舒适的果绿色沙发,一些橙色酒吧椅,还有一个投币的台球桌供学生娱乐。
国外大学研究生的学制较短,多为改为一年到一年半,因此课程安排非常集中。中国学生面临的困难就是从中式“传授型”教育向西方“启发型”教育的过渡。中国的“传授型”教育是通过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以考试为工具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西方的“启发型”教育是老师将理论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提出有个性的想法。对待学术,任何理论都可以被论证,被挑战,也可以有选择地被用于实践。这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已经习惯让老师指导一切的中国留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在“启发型”教育下表现出无助和迷茫。
每年能通过NAATI 笔译考试的学生很多,但是能通过口译考试的人很少超过15 个。NAATI 考试没有过级率,严格按照专业议员的标准去评判,得以保证了其公平性和权威性。准备考试的日子很艰难:每天至少用3 个小时练口译,周末休息时是每天6 个小时。口译切忌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而这两个词也往往可以概括练习时自己的状态,每每听自己的口译录音,心就会碎的跟饺子馅儿似的。但是“用心良苦”之后总是会“柳暗花明”。我和我的搭档杨茜做完了老师发的所有练习,做完了《林超伦口译实战练习》中的每一篇口译,练习了网上搜到的所有热门话题的新闻和演讲稿。周末去图书馆做练习的时候往往桌子都被人占满了,我和搭档就会躲在书架之间,坐在地毯上,把笔记纸放在腿上,照旧练习。考试之后我整理房间,发现一个月内我做口译练习时用来记笔记的A4纸,正反两面,足足写了两包。考试当天,我是第一个考生,压力很大但是非常自信。
考试结束之后我非常兴奋,端着剩下的半杯咖啡一路小跑。也不知为什么,当时我已经非常确信我肯定是那幸运的十五分之一了。
我是一个典型的拼命工作,也拼命玩乐的人。我坚信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有那么几件事是需要竭尽全力、废寝忘食地去完成的。好比电影《霸王别姬》里面师兄说程蝶衣的那句话一样,“不疯魔不成活”,我虽然到不了这样的境界,但是至少也是全身心投入的。我也坚信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无论是快乐还是辛苦,都要来的真真切切。
开课大概三周之后,我就开始满世界地找工作。这里所谓工作,其实就是一份纯体力劳动的兼职。并不是出于对生计的考虑,而是满足我自己对“留学生”这一身份的诠释。在我的潜意识里,一段完整的留学经历应该有打工,应该有体会艰辛,应该去挣外国人的钱然后再大手大脚地把它花出去,诸如此类。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叫Sienna Cafe 的地方, 所有者是一对香港夫妇,在澳洲生活十几年了。男的既是老板也是厨师,只会讲粤语和简单的英语以及几乎为零的普通话。老板娘人很好,粤语英语都很流畅,会说简单的普通话。
真正开始上班,远不如想象中的清闲。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菜单上面的名称究竟是什么,而出国之前学习的简单的食品单词是远远不够的, 像“fetacheese, focacciabread” 这些词都是打工血泪史换来的知识。做waitress 那种被人呼来换取的感觉,那种每天低头忙于琐事都没有空闲仔细生活的心情仍让我郁闷难受。事实证明,我是很不适合做服务员的。于是几个月之后我就辞去了工作,我的穷忙小时代结束了。
我在澳洲第一份真正的工作是在Family Court。第一次是一个离婚案件的口译。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但是坐在法官前面,面对大大的澳大利亚国徽时,还是有点紧张的。圆满完成第一次口译工作之后,以后的事情就很顺利了。在那之后又到Refugee Advice& Casework Service 工作, 多次到Villawood Immigration Detention Centre 去。
这个地方被称为澳大利亚条件最艰苦,管理最严格的“监狱式”拘留中心,里面容纳了很多非法滞留在澳洲的移民。每次去都要做足安检工作,穿过五道金属门才会到一个简陋的流动板房会议室,每每看到他们或迷茫,或渴望,甚至绝望的眼神时,我都会想就,若是没有语言的障碍,他们都可以很有效地和澳洲的法律工作者们沟通,帮助自己早点走出这样的境况。而这因为有了这一层障碍,他们见到口译员时的那种状态永远都是焦虑而脆弱的,仿佛见到一支救命稻草,恨不得当做一棵树去依赖。面对这样的期望,若是口译做不好,我自己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录口供绝对是咬文嚼字的工作,对翻译的考验非常高,议员要严格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要在承诺书上签字,要恪守口译内容的保密性。在拘留中心一天6 个小时下来,人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样。几个月之后,我那在澳洲饮食下日渐增长的体重骤然下降,但这段特别的经历仍是我成长路上有重大意义的一环。
在澳洲生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旅行。我热衷旅行,不仅仅是因为喜欢虏获美景和一切新鲜事物,而是迷恋于旅途中的感悟和思考。
还记得去悉尼布鲁克林小镇的湖边烧烤,只有一个投币的烧烤炉,当时有一家澳洲人在给孩子庆祝生日, 烤牛排烤香肠,忙得不亦乐乎,一家其乐融融。得知我们要等这个烧烤炉用,一个爷爷长相的老者开始召集家人收拾东西。我当时还很担心人家是为了我们才急忙收拾的,于是说:No need to hurry. We can wait.”, 老者转过身来,诙谐地对我说:“Hurry? We are Aussies( 澳大利亚人对自己的简称), we never hurry! We are about to leave anyway.”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样一句简单的言论却几乎能够概括澳洲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紧不慢,顺其自然。
Mid-term break, 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布里斯班 + 黄金海岸之行。朋友开车到澳大利亚的最东端看白色的灯塔, 延伸的海角。去Sunshine Coast 暴晒一天,看天堂美景,在这个地方,穿泳装逛超市是不会引来旁人侧目的。回悉尼不久,我直奔Port Stephen,在这里坐游艇出海看海豚。这是完全不同于任何海洋世界受训的海豚,它们跳的没有那么高,却也没有那么绝望,不用再任何跳跃之后卑贱地游向饲养员的食物桶。随即去了名叫The entrance 的小镇,看浅浅滩涂和大嘴鸟。在这个城市少有亚洲面孔, 当我们庞大的队伍出现在餐厅门口时,我看见店员惊讶的表情,想起来在中国引人注目的老外,我知道,现在我是老外了。
之后我约了朋友去墨尔本。在墨尔本记忆最深刻的是坐直升机看十二门徒,几座屹立在咆哮海水中的巨大岩石尽显自然狂野之美,我在噪音巨大的直升机上尖叫,那一天我是那么地热爱活着。
之后去了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参观,完全不同于自然之狂野,这里是学生和学者们最想寻找的学术沉淀。绿色灯罩、深栗色木质桌椅、黄昏色的灯光,让人忍不住屏息,坐下来专注地阅读一会儿。
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带父母一起到凯恩斯去看著名的大堡礁。在这里我花掉了做口译赚来的一笔很可观的酬劳,也算是为父母支持我出国留学做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回报。凯恩斯对于我,是一个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自然之境美的没有一点污秽,仿佛看一眼就可以净化心灵一样。
在澳大利亚,学习和旅行永远是我生活的基调,这是对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也让我在游历之中体会到且行且珍惜的意境。人要想长大,还真的需要多走走的。
2011年10月某日清晨。
还是澳大利亚悉尼Kingsford机场,还是这个拖着巨大行李的我。发短信告别了在大岛(我对澳大利亚的称呼)的所有朋友,准备回到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国度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留学,我会说留学是一段让我萌发灵感,让我变化多端,让我疯癫,让我安静,让我寂寞,让我穷忙,让我有追求,让我想安逸,让我醒,让我醉,让我成长,让我回归,让我做自己,让我不是自己,让我多愁善感,让我信念坚定的日子。
个中滋味,自己体会。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号”可关注悉尼画报微信。回复“m”查看功能菜单。
◎下载手机app“荔枝FM”、“喜马拉雅”或苹果系统的Podcasts,搜索“悉尼话报”可收听和订阅我们的播客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