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杂谈:画家

2020年09月24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澳洲社会资讯、时事热点、优质干货, 尽在掌握


今天周六,阴霾冬⾬加上墨尔本⼀百多感染病例的 消息使人心情微冷,在⼀个微信群⾥和画家David Chen侃谈画家,正巧墨尔本最近也出现了“画家⻛ 波”,这⾥不对⻛波妄加评论,仅将我的⼏段微信串 在⼀起,到成了⼀个不⼤不⼩的⽂章,使我在难忘 的记忆中忘却现在。


谈起画家 


 多少和画家有缘,中⼩学时, 家⻓不常在身边,怕 我出外淘⽓惹祸,于是被送去学画,曾和宋步云老师(中央美院创始⼈之⼀)和裘沙⽼师(林⻛眠弟 ⼦)学画,⼀个悲鸿的同事,⼀个是林⻛眠的弟 ⼦,⻛格各异,我⼀直认为林⻛眠是中国标杆性的 创作⼤师。


宋步云先⽣( 1910-1992)



那时我和裘⽼师学了两年素描,和宋⽼师学了⼏ 个⽉国画,他们都是家⽗的朋友,也都有着极⾼的艺术修养。


虽然我的画没能继续学下来,但经历了 ⽼师们的⽣活和⼯作,⽬睹了他们的创作,亲历了 他们对艺术的诠释,这些⾄今使我受益。


他们的创 作中每⼀个画中⼈物都要画很多素描和⾊彩⼩样 的,要采⻛,速写,做艺术笔记,那时他们都有个 基本⼯资,裘⽼师⼯作在中央⼯艺美术学院、宋⽼ 师退休从中央美院领退休⾦,他们鲜少卖画,那时 也没有绘画交易市场,所以画家出⻔常背着相机的 也凤⽑麟⻆,135胶卷照出来只有30⼏张,冲洗费⽤ ⼗⼏块钱相当于⼀周⼯资、哪像今天的⼿机那么⽅ 便,所以创作素材基本是靠写⽣和速写记下场景, 他们不但作画还研究国学,还出版书籍,还精通⾦ ⽯篆刻,哪怕是和学童都会谦逊的对话。


两位⽼师 都不太会做饭,但裘⽼师的夫⼈王伟君⽼师,宋⽼ 师⼥⼉宋阳的厨艺都不错,那时⼀学画就是⼀天, 从⽉坛北街跑到裘⽼师三⾥屯的家,有时跑到北京 站春⾬胡同宋⽼师的家,来回⻋程两个多⼩时,所 以我还能蹭饭,⼀饱⼝福。那时学画不交学费,每 次去⺟亲都让我带去⼀些特产。


裘沙先⽣(1930- ) 


现在不⼀样了,⼿机,相机,多媒体,新的绘画原 料和⽅法,各种平⾯制作⼿段使得“画家”们多产,⾼ 产并随时改变绘画⽅式形式,以迎合市场需求,⽽ 匮乏于追求反映奇妙的视觉感觉,表现⼈性,⼼ 性,环境性。


当然,解放后的徐悲鸿派多少抑制了 林⻛眠派使得中国绘画缺少印象、抽象,想象,灵 性,创造,具更多列宾,斯坦尼体系⾊彩,但那是 时代环境所限、我仍认为那时的艺术家,画家是响 当当的真正的画家,⽆论⼈品还是学问,因为他们 能沉下来读书做学问,现在做学问的画家不多了!


 裘⽼师 的鲁迅像 


话题⼜跳到⽂学 


无论如何二青(叶永青,陈丹青)还算说的过 去,只是木心这样的有修行的文人少了,春笋般的 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多了,一个农妇一首“去睡你”,然 后成了当地文联主席,⼀个智障儿童居然指挥⼀个 交响乐团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台下一帮比他还智障的观众兴奋的拍巴掌,速面食式“艺术”充斥市场, 不得不说直播和短视频是⼀种新时代的自媒体热 流,但其中能给予受众较高级的人文知识和社会责任就不敢恭维了。


近些年有幸参与和协助组织了⼀些当地的画展,和 很多画家熟悉,还是想借此⽂向旅居澳⼤利亚华⼈ 艺术家们致敬,这些年来,你们原创的作品和影响 使得我们的社区⼀直保有着难得的⽂化底蕴。


作者:燕峰 

实习编辑:Vivi

END



获取最新澳大利亚新闻资讯

长按关注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