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贷款不良率1.02%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4年08月25日 中国银行悉尼分行


8月19日晚,中行在四大行中率先公布中期业绩。财报显示,6月末,不良贷款总额859亿元,增加126亿元。不良贷款率1.02%,上升0.06个百分点,低于1.08%的行业平均水平。在业绩发布会会上,中行就加强风险管理、确保资产质量可控进行了详细解读。

现状:资产质量仍处于合理区间

针对目前情况,中行副行长张金良表示,今年中行资产质量压力增大。从行业上看,新发生不良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比如钢贸、航运和一些中小企业贷款。从地区上看,新发生不良主要集中在外向型经济主导的沿海地区。“我们认为资产质量的变化情况,是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在银行体系中的体现和反映。目前中行的资产质量仍处于合理区间之内,不良率低于1.08%的行业平均水平。”张金良副行长分析道。

研判:加强对非不良类存量授信的主动压退力度

为有效应对资产质量压力,中行一直坚持严格的授信审批和风险预警制度,加强主动风险管控,即加强对非不良类存量授信的主动压退力度。加强拨备计提力度。计提贷款减值准备275亿元,同比增加136亿元,信贷成本0.69%,同比上升30个基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217%,境内机构拨贷比2.71%,比上年末提高0.09个百分点。

同时,中行加大了不良化解力度。上半年境内机构共化解不良资产约270亿元,包括现金清收131亿元,核销本金90亿元,这其中批量转让不良资产本金70亿元。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房地产等行业风险的全口径管控。其中,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较去年末继续下降至3,472亿元,不良率0.13%,拨贷比3.9%;产能过剩行业贷款1,913亿元,不良率0.98%,拨贷比3.0%;房地产行业贷款3,592亿元,不良率0.26%,拨贷比4.8%。
下半年,资产质量管控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中行将继续加强风险研判,强化主动风险管理,加强不良资产化解力度,力争信贷风险整体处在可控、可化解的范围内。

未来:确保资产质量可控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三期叠加”反映到商业银行,实际上也是银行风险的积聚期。

为此,中行将做到三点:一是未雨绸缪,二是见微知著,三是亡羊补牢。

未雨绸缪就是不断提高风险预测和评估能力,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加强主动风险管理,管住主要风险、重大风险。对产能过剩行业细分行业、客户和项目,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行总量限额管理,严格控制新增;适当控制房地产行业信贷占比;严格把控理财、同业资产和投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做好贸易融资类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关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市场风险管理决策能力;健全流动性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流动性安全;统筹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和系统性重要银行建设;加强内部控制,严防各类案件。

见微知著即从细节中反思和发现系统性问题,及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认真总结风险案例,印发风险提示,加强制度和流程整改,做好对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全面梳理和完善。在切实加强风险管理、维护资产质量稳定的同时,持续提高风险管理支持业务发展的能力,支持一线拓展业务。通过调整授权、整合信贷流程、优化海外审批等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在有效驾驭风险的前提下,为业务部门拓展市场,增强海外业务、贸易金融、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特色业务的竞争力提供支持。

亡羊补牢则是及时堵住风险管理漏洞,多措并举化解不良资产。继续加大现金清收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清收手段,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化解不良,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加强不良资产经营管理。加强部门协同,帮助全辖认识风险、化解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

张金良副行长表示:“中行将以更加完备的制度、措施和流程,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