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星期一)天气预报
晴 13-27°C
第四十一集介绍:诗赋弦创始于1893年左右,是目前仅存于大兴区的北京乡土特色传统地方小戏,入选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晚报记者从大兴区文化馆非遗部了解到,随着北京新机场建设推进,拆迁区非遗保护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像诗赋弦这样会随着村子搬迁的非遗项目成为重点保护对象。截至3月底,已有31个项目进入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个项目进入市级名录,有4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
刘彦荣家与诗赋弦的缘分已经延续了100多年。据刘彦荣回忆,有关诗赋弦的历史基本来自爷爷的口述。诗赋弦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当时的榆垡、礼贤一带还隶属宛平县,这里的落榜文人朱广达和曲艺艺人贾万全联手创作出一种新的曲艺“十不闲”。“意思就是说,这人走到哪儿都不闲着,连拉带唱。”
第一个“十不闲”剧本《苏洛缘》相传由朱广达本人的真实经历改编,说的是落榜文人云秀山在前往苏州途中喜结良缘的故事。这种新鲜的曲艺迅速在大兴、房山,河北固安、涿州一带流传开来,传到西里河是1904年左右的事情。一个出自西里河的李姓宦官将“十不闲”带进了百里之外的紫禁城。当时的光绪帝听到“十不闲”曲调后甚是喜欢,赠雅号“诗赋弦”。从此,西里河成为诗赋弦的传播中心,这里的“诗赋弦会”,长年组织巡演,十里八村,远近闻名。
此后的一百多年,波折不断,诗赋弦会分分合合,但民间自发的演唱和传承从未间断。到了1985年,诗赋弦会传到刘彦荣手里,现在名为“荣升诗赋弦剧团”,以两位非遗传承人的名字——团长刘彦荣和副团长李润生——各取一字引申而来。
像往常一样,剧团今年的演出季将从5月开始,演出的时间、场地、人员、节目……刘彦荣了然于胸。而下一个演出季会是什么样,他没法确定。世代务农的刘彦荣和老团友、老观众一样都将搬迁,住进楼房,以后在哪儿唱戏、在哪儿听戏,都还是未知。但与诗赋弦历经的百年沧桑相比,这些变故似乎不算剧烈,“只要还有人听,我们就会接着唱,这戏流传了100多年,不会一夜之间就没了生命力。
更多内容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