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小北先给各位读者朋友们们拜年了,大家新年好!
正值新春佳节之际,海外发生的事情还真不少。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关于庆祝Korean Lunar New Year(韩国农历新年)的推文,直接引爆了华人留学圈。
不少人纷纷在底下痛批大英博物馆。引发争议后,大英博物馆默默删除了前述宣传帖。
大英博物馆此举也引起了一群留学生的注意,他们决定前往活动现场,通过和平的方式宣传中国的农历新年。
小北也联系到了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千代,讲述她组织和亲历本次活动的心路历程。
*以下内容源自公众号“一千只袋子”,已获原作者授权,文章略有删改。
2023年1月19日21点左右,我在小红书刷到了这则推特的截图。
我决定做点什么。
2023年1月20日(周五)17点30分,一群穿汉服与不穿汉服的中国留学生自发来到大英博物馆,庆祝中国新年,并以友好的态度向外国游客科普中国新年,分享节日喜悦。
▎“越激进,越不能宣传好中国新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我们坚持了下来
最初我和所有人一样,被愤怒的情绪占据了头脑。我生气的原因是:
大英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忽略了中国的新年,只强调了韩国。而大英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十分巨大,这会给其他游客造成误解。
我没有在推特下评论任何东西,原因很简单,我不太习惯用外国社交软件,这就是为什么我得知消息很晚。同时,我感觉大英博物馆实际上是“了解”中国农历新年的重要性的,只是Ta们主动忽略了。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好像所有的努力都会打一个折扣。
我想去线下做点什么,尽管我不知道我具体要做什么。我想,我应该和真实的人接触交流。
于是,我发了朋友圈:
同时,我也把消息发到了宿舍楼微信群和专业微信群。
并建了活动筹备微信群【周五大英博物馆】,并拉了5个人【我,Fay,朋友1,朋友2,打算拍摄的陌生网友】(Fay的英国本地朋友Connor全程都在参与,全程没有进任何微信群)
第二天起床后,我去买了糖,并试图找一些关于lunar new year和 Chinese new year的文献,但我发现真的太复杂了,我很难短时间内搞懂然后讲清楚。
另外,我觉得作为游客,Ta们并不喜欢长时间的“科普”。因为游客来博物馆,可能就是为了休闲放松看表演,而不是听我们长篇大论科普,因为这和Ta们来博物馆的目的抵触,会引起游客的反感。我认为,态度越激进,游客的反感情绪越强,我们越无法宣传中国新年。
或许用图片或者视频效果会更好。或许中国官方媒体有中国新年的介绍视频。
不,在这场活动中,最好能找到外国拍摄的中国新年视频,最好能找到语言为英语的视频,这样游客接受信息的门槛会降低,Ta们就会更愿意去了解。
顺着这个思路,我找到了BBC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我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看网友的评价,最终确定这部纪录片适合作为宣传素材。
Connor找到了这部纪录片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自动播放这部纪录片。Ta和Fay一起完成了宣传海报制作。这份海报十分重要,没有这份海报,我们最后的活动效果不会这么好。
我也想问一下其他三人的想法。结果三个人陆续都私下联系了我,说没有办法去了。
“行程有变。”
“身体不舒服。”
“我爸爸不让我去了,说是容易引起一些激进的人的反华强烈情绪。”
那时,我们做完了海报,正在打印机前打印。我们计划打印100张彩色宣传单,可是我们只打印了几张彩色的海报,打印机就出现了故障,后续我们只能打印黑白页。
在那个瞬间,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消息。我们得知了,群里只剩下两个人。现场只会去三个人,只有我一个人穿汉服。
这是我在活动过程中,情绪的唯一一次崩溃。我对Fay说,只有我们三个人去,我们现在也打印不出来彩色的宣传册,韩国的表演会很好,我们三个人站在那里,发糖,发黑白传单,就是个笑话。
“我真的好想哭,没有人在乎的,这件事没什么意义,我们干脆不要做了。”
Fay抱住我:“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就可以,我们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就行。”
还好我们继续坚持了下来。
我入坑汉服五年了。我在一个英国三坑微信群(汉服/JK/lolita)里,我把我的想法发到了三坑群。一开始有些姐妹说想去,但是太仓促了,Ta们有事去不了。
后来,三坑群的负责人之一祈舞联系到了我,问我需不需要宣传。
我们商量好,参与活动人的要先加“三坑群”,再加“新年出游群”,再加我,再加“实际去博物馆群”。我们设置了重重关卡,因为我们很担心,这场活动会有别有用心的人参加。但我们依然很害怕,我们只能在群里一遍遍强调不要激进要平和。
陆陆续续有汉服姐妹联系我,说要一起去。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诺丁汉本科一年级 面包狗 妹妹。
她从诺丁汉坐火车来到大英博物馆,停留两个小时,再坐火车回诺丁汉。而这件事,是我们见面后才得知的。我以为她是来伦敦跨年,会停留很多天。可是她只在伦敦停留两个小时,她来伦敦只为了这件事。
她在活动过程中全程积极参与,不自拍。如果有人拍她,她就说,我们快点去做正事。
△面包狗
最终,我们在微信群里决定17:30相聚在大英博物馆。
▎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
▎和平等的舞台来展示中国文化
我是第一个到达的,哪怕我真正到达了大英博物馆,我也不知道我会面对什么。
每次有成员到来,我都会先说类似的话:
你好,我是千代,谢谢你来这里。这是我们的宣传册和糖。有些话我要提前讲清楚。
我们聚在这里,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忽略了“中国新年”,这是大英博物馆的傲慢。来这里看表演的韩国游客其实并没有错,我们不要与Ta们起冲突。
因为如果今天大英博物馆举办一场中国的表演,许多中国游客也会开开心心来看的,我们要理解。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我们没办法改变表演,没办法改变大英博物馆,不要与员工争执,我们只与游客交谈、发糖、祝福新年快乐。记住态度友好,语句简短,不要打扰游客正常参观游览。
如果游客愿意扫码了解中国新年,那是最好的,如果Ta们不愿意,不要强迫Ta们,祝Ta们Happy Chinese New Year就好。
保护好自己,为了避免遇到意外,我们不要与亚洲面孔交流,我们无法确定会不会有情绪激愤的韩国人在其中。
我给大家准备了口罩,你们想戴口罩吗?我尊重每一个人戴口罩的权利。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如果这个活动中,有任何事情让你感到不适,不要不好意思,立刻停止活动,立刻离开。三两个人一组,千万千万不要落单。
没有一个人选择戴口罩。
大家说,不用戴口罩。
事后,有参与人员跟我说,最开始见面的时候,你对每个人说的那几句话一下子控住了场面,让这个活动得以全程和平进行。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感受到你是用心的,也感觉自己被重视,被尊重了。
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游客。因为试图去改变“主动忽略你”的人/机构的想法是很难的。而游客,那些真实到达大英博物馆的人,才是最终真正对文化起作用的人。
万事开头难。最初,我们分成两队,前几分钟我们很难开口。
第一支小分队有一个大佬汉服姐妹Sheldon。她从高中开始就在国外留学,英语很好,有在博物馆实习的丰富经验。她自称社恐人,可是却第一个上前与外国人流利用英文交流。第一个外国游客拿了糖,扫了码,与我们互相说了Happy Chinese New Year。我们很受鼓舞,接下来的流程越来越顺利。
第二支小分队的经历更奇妙。Ta们不知道如何开口之时,被主动搭话了。有小孩子对汉服姐姐们很感兴趣,于是外国人家长就礼貌问一下,能不能拍一张合照。
因为“有求于人”,这些游客便很耐心地听完了科普,也主动扫描了二维码,说是回去后会看纪录片了解一下中国新年。于是,第二队的活动也很顺利。
我们事后讨论,大英博物馆的游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分不清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东亚文化的具体区别。有个老奶奶在韩国表演过程中问,今天的表演是韩国的吗?
第二,了解Chinese New Year,甚至知道今年是兔年。看到带着兔子发饰的汉服小姑娘,会说今年是Rabbit Year(兔年)。(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有些外国游客觉得大白兔奶糖是兔年特供糖!或许Ta们以为龙年也有大龙糖,虎年也有老虎糖哈哈)
第三,对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如前文所说,很多小孩子对汉服很感兴趣。有许多家庭会详细问特拉法加广场的新年庆祝活动在几点,并且表示一定会去看。有一个外国姑娘在听完特拉法加要举办中国新年庆祝活动后,立刻把她看展览的男性朋友拉过来,让我们再重复一下时间和地点。
我觉得小孩子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因为成年人对文化的态度是被建构的,而小孩子处于一种天然的状态。Ta们看到了汉服,觉得很有吸引力,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文化真的很好。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我们或许不用去说服别人,尝试去改变别人的观点。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舞台”,和韩国表演“平等的舞台”来展示我们的文化。
我有足够的自信,中国的文化会让外国友人感兴趣。我们要做的是给外国人机会和渠道了解中国,让Ta们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强行给Ta们灌输我们的观点。我们应该有自信做到这件事。
尽管我们一开始明确了不与大英博物馆员工进行冲突,但是实际还是进行了“讲道理”。大英博物馆现场的展示牌有提到,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
但Sheldon指出,推特的宣传就是会误导大众。“讲道理”过程中,Sheldon就春节这一部分和大英博物馆员工进行了知识上的交流。大英博物馆员工说,Ta们也是很包容的,Ta们也只是在庆祝韩国新年。
于是我们表明,我们也只是穿着传统服饰,庆祝我们的中国新年。就这样,我们结束了交谈。整个交谈过程其实并没有火药味,整体氛围是非常平和的。
因为我们全程没有进行任何激进的活动,只是庆祝新年,与游客只科普几句话,没有耽误博物馆及游客的正常活动,所以我们能够在大英博物馆长时间无阻碍活动。
有时候,平和比激进更有力量。每一个人都想做到最好,可是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好”是什么?我认为,当我们明确,我们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时,我们把能改变的那部分(游客的态度)做好,就是最好的状态。
(左为千代,右为Sheldon)
▎“银白色假发”和“爱国热度”
▎质疑声与那些被忽略的声音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遭遇了很多质疑:
“银白色的假发”和“爱国热度”
来自诺丁汉的面包狗由于带了银白色的假发引起了争议。
面包狗本人表示自己只是参与者,所以不会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发布帖子。
同时,这场活动本身也引起了“爱国热度”的争议。
对质疑解释如下:
1.我们像拉拉队:这是大英博物馆的活动。我们作为留学生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不能冲到会场中心,也不能去打扰节目的演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周边给游客科普。
2.三四个女生:我们实际人数比合照多。但是我们一开始是分头行动,分成小组(不落单)向游客祝福新年。这位同学可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组。
3.只是发传单:我们要考虑我们这场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给游客机会了解中国新年。
首先,作为游客,我觉得Ta们会反感纠缠不休的科普,因为Ta们来逛博物馆的目的不是了解阴历新年和中国韩国的关系。[发糖,推荐纪录片,祝福]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更容易获得好感。
其次,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人的想法。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与[韩国舞台]平等的[机会],让游客了解到,有一部BBC是介绍中国新年,Ta们游览后可以去看。
4.主持人不知所踪:主持人(千代)一直和小组成员一起分散行动,给外国游客发糖,安利纪录片,新年祝福。
5.不搭话:我们可能是忙于做事,没有听见。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这样做,我们肯定是希望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有一些朋友从小红书上看到这个消息,询问我们,我们给了Ta们宣传页,Ta们做了很多事。
6.爱国热度:我想,这篇文章是一个了解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我们并不改变任何人的观点,只需要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在全面了解事情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组图:一位陌生人从小红书联系到了我们,说Ta帮我们拍了照片,并且修好了照片,让我们可以直接宣传用。Ta本人没有在小红书发布任何帖子和照片。
但不可否认,现场的确有一些人,只是拍了合照就离开了。“爱国热度”这种流量的确有人在蹭。
被忽略的声音:不穿汉服的Ta们
我认为这场活动有一些人被忽略了。
首先,是不穿汉服的人。很多人因为没有汉服和旗袍而犹豫来不来。最终,有些人会选择不来;有些人会选择来。
而那些没有汉服来的人,Ta们知道,Ta们不会是这场活动最具吸引力的人,Ta们可能在之后的宣传中也会被忽略(事实上也是如此)。
但Ta们依然选择奔赴现场。我“没有”汉服,我在“没有”的状态下,愿意来帮忙。比如,Fay和Connor,Ta们是非常核心的成员。没有Ta们,可能就没有宣传海报,也就没有这个活动。请不要忽略Ta们。
其次,是以个人身份来的人。临行前,我发了这样的消息。
现场真的有人以个人的身份来,Ta们对我打了招呼,做了事情。以团体身份出现的勇气应该被赞扬,可以个人身份来的人,也是有勇气的。请不要忽略Ta们。
最后,是非二元性别人。我知道这一点写出来会引起争议,可是我不想改变任何人的看法,我只是想给大家创造“平等的机会”,欢迎每个人有不同的判断。
Fay在活动后指出,有一个博主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用了“他们”,Ta觉得不对,因为在场参与科普的都是女性,应该用“她们”。
我说,可是也有男性在用摄像机帮我们义务拍照,而且还给了我们照片,有男性也有女性,所以可以用“他们”。
Fay说,这件事情女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她们的人数多,贡献也多。尽管男性参与了,也应该用“她们”。
我:我从来没有想过用这个角度来定义“她们”和“他们”,因为好像我们默认当男性和女性都在场时,就应该用“他们”。你的想法很有思考的价值。
写这篇文章时,我全程用了“Ta们”。理由是Fay和Connor是非二元性别(Ta们不认为自己在男性与女性这两个盒子里,Ta们在盒子之外)。为表示尊重,我用了Ta们。同时,我也认为,真正的性别平等,是我们最终忘记了性别这个概念。
让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是热爱而不是性别,我们不是“他们”,不是“她们”,我们是一群去性别化的,真诚而又热情的“Ta们”。
选合照的过程很艰难,因为我们没有一张“高度参与成员”齐全的集体合照。合照里要么有蹭流量的无关人员,要么缺少重要成员。只能多放几张了。
(右一为Fay)
2023年1月22日,大英博物馆发布ins,左下角tag为Chinese New Year。
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我没有哭过。哪怕微信群里只剩下两个人,我没有哭过。可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一个人在宿舍放声大哭。
我出门买了花,分给了我的外国舍友,祝Ta们Happy Chinese New Year。我还给一个外国室友做了妆造,让她穿了我的汉服。她很开心,让我拍视频发给她家人。
我真的好开心啊。
一切都很好,一切都比我想象的好。
感谢所有人。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诺丁汉的小兔子坐着火车带着大白兔奶糖,在兔年来临之际来到伦敦。此刻的你,也许在相距8800公里的中国浏览着这篇文章。无数个滚烫的灵魂跨过漫长的空间、8小时的时差,无数个滚烫的灵魂跨过二元对立的性别、跨过文化的不同与误解,无数个滚烫的灵魂跨过情绪化的争吵、无知傲慢与偏见,在此刻,紧紧相拥。
我们,紧紧相拥。
Happy Chinese New Year!
新年快乐!
图源来自于【Connor 和Shirley和 H sky 以及未知陌生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