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改PPT,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故意迟到。
不想陪女友看脑残偶像剧,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主动加班。
不想下楼扔垃圾,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把自己关在厕所反省人生。
“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是当代年轻人的处事修为;“世上无难事,只要会逃避”,这是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境界。
问题是,逃避后的效果怎么样?
01
我们给自己挖了太多坑
“逃避”是我们最熟悉的人生课题之一,它并不会因为你年纪渐长、经历更多、眼界更宽就变得稀少。
我问过在公司做了好几年leader的朋友,即便已经有丰富的领导力经验,她还是有自己逃避的事情。比如为了不让下属辞职忍受对方不合格的工作表现。
我也问过有着很强思考力和目标感的朋友,认为以她的理智不会为了逃避现状而做什么“蠢事”。
结果证明,即使是在常春藤读书的学霸,他们逃避起现状来也丝毫不客气、甚至用力更猛。
大考在即不想复习,于是选择用打游戏来逃避自己本该用于学习的注意力。
工作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是尽快想解决方法,而是日复一日拖延下去、或者做一些杂七杂八的工作来逃避自己的焦虑。
感情遇到问题,不肯面对伴侣去解决,而是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或者“一切都很好”,想方设法逃避这段感情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有关“逃避”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冒出来,因为不想踏入社会而选择考研、因为不想健身而选择加班、因为害怕两性关系中的麻烦或失败而选择单身……
我们动辄就在用“声东击西”逃避的方式度日。然后就像宿醉一样,并没有借酒把愁消掉,反而引来更大的疼痛。
正如美国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Joseph Burgo说的:面对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逃避之后再面对。
02
逃避不可耻,但没用
为什么逃避之后的面对会更痛苦?
因为当我们面对一种痛苦或无法接受的问题时,启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将其避开是一种本能,但如果长期蛰伏在这种状态下久而久之你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问题/难题——恐惧——逃避”。
这种思维习惯会深深“铭刻”在你大脑的神经连接和路径里,就像是我们最常走的那条路上留下的车辙印。
当你行走在崎岖复杂的地形上时,你总是不自觉地沿着那些车辙走,成为一种终身行为模式。
而且,逃避的人往往知道自己在逃避,内心其实充满焦虑和对自己的鄙夷之情,所以他们会通过外部环境或行为方式去发泄自己因为逃避而带来的痛苦感受。比如虚假乐观、对某样物品成瘾、或者情绪大变。
插图选自美国科学图书奖得主、畅销书作家
Gary Zukav的《心智力》一书
让我们选择逃避的原因有很多: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自我评价过低、对他人的批评或拒绝过于敏感……
总而言之就是想过一种不受伤害的人生。
但英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 Donald Meltzer 说过:“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所以,逃避并不可耻,因为这几乎是人类的本能;但逃避没用,甚至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糟。
03
比有目标更重要的
是定义自己的恐惧
每个人都知道逃避不好,但劝说他人“你不要逃避,要面对”是世上最无用的废话之一。
无法直视现实/困难,把头埋在沙子里遁匿一会儿没关系,与其死扛不如摔倒后顺势在地上趴一会。这是我们收拾自己的逃避心理的第一步。但是,不要一直躺到不起来。
你可以借由美国企业家、全球畅销书作家Tim Ferriss 提出的 Fear Setting 这个方法一点点爬起来。
Fear Setting的核心是先别着急寻找或制定目标,而是先定自己的恐惧——为什么逃避。
可以借由下面这个表格:
在第一栏 “定义”(Define) 中, 你写下让自己恐惧的事情。比如工作上的难题、一段让自己痛苦的感情、不敢辞职……总之就是让你想尽办法去逃避的那些事。
接着在第二栏 “预防”(Prevent) 一栏中写下答案:我能做什么来预防/着手解决这些事情发生, 或者降低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在 “修复”(Repair) 一栏中写下: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我能做什么来减轻损失?或者能向谁寻求帮助?
如果你喜欢这个练习,可以继续延伸写下去,多增加两栏:
如果扔掉逃避心理,我尝试去做了,会带来哪些好处?比如建立自信、增加收入、得到更好的平台等。
最后一栏:写下继续逃避的代价。比如身陷痛苦的感情一直得不到幸福、不拜访这个讨厌的客户就无法完成KPI 、不和领导直接沟通就会继续被欺负。可以从情感、经济、健康、前途等各方面仔细地考虑。
列出真正的危机,让自己看到,可能才能积攒起一点勇气去面对。
但做完上述功课不代表我们就能直面现实、不再逃避了。
04
学会站在更高的
角度看待自己的位置
被多伦多大学学生称为“改变人生”的三位教授之一的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 在课堂上曾告诉学生,鞭策自己→执行→崩溃→再鞭策自己→再执行→再崩溃……这是我们多数人执行目标的方式,其实非常无效。
如果我们能找到深层动力而非仅仅是动力坚持去做一件事,人生的结果会大不同。
什么叫动力?
比如,为了穿上那条心爱的裙子,我要减肥两个月瘦五斤。而深层动力也许是:我要两个月减肥瘦五斤,为了穿上那条心爱的裙子。
而我之所以想要穿上那条裙子是因为它能勾勒出我躯体的美好轮廓,更容易吸引异性、结束自己的单身状况。
再比如,为什么我需要完成这门课的作业?
动力是我要拿个好成绩;而完成作业的深层动力应该是,为了完成这门作业我需要思考。
学会思考能够让我在这个世上更有效的行动、能帮助自己进行更好的斗争,而这些斗争可以帮助自己得到更美好的事物。
“动力”听上去往往冠冕堂皇,只能坚持一时;只有找到深层动力才能让我们真的不再逃避困难和现实,直面惨淡的一切。
而逃避这种状态不仅对自己有害,还会危及“全人类”。
有人会说,至于么?我躲在自己的壳里怎么就牵扯出全人类了?自己有那么重要么?
还真有。
我们总觉得平凡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Jordan Peterson 教授说其实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中心。我们离100万人只有一个人的距离、离十亿人只有两个人的距离;而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就像是把石头扔进池塘里,涟漪向外扩散;所以,你做和没做的事都比自己认为的重要的多。
Brian Acton 和 Jan Koum 曾是雅虎两名默默无闻的码工。2009年他们想跳槽去更好的平台 Facebook,结果惨遭拒绝。二人调侃自己是 “Facebook 退货俱乐部成员”。
五年后,俩人共同创办的 WhatsApp 已经拥有了4.5亿活跃用户。感受到巨大威胁的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心急火燎地开出190亿美元天价收购了 WhatsApp.
设想一下,如果 Brian Acton 和 Jan Koum遭到 Facebook 拒绝后继续在雅虎或者某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而没有选择创业。那今天的社交媒体局面和《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单都将改写。
科学家曾计算过一个人出生在这个世上的概率——在考虑到战争、各种灾害等各项因素后,得出父母把我们生下让我们拥自己 DNA 的几率是400兆(4后面14个0)分之1。
这种概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事件,它的出现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自己的束缚、绊脚石;而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就是奇迹,我们是有机会获得美好生活的人。
即便你我明白这一切并不容易做到。
往期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