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77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
前段时间澳洲总理宣布,入籍考试要增加关于价值观的试题,看看未来的澳洲公民是否是自平博的拥护者。
我一听之下就觉得很蠢。价值观这种东西,是能够用选择题来考查正误的么?
如果仅仅是倾向性的测试也就罢了,但这既然是考试,那必然是有标准答案的,考生做题时必然不会遵从“内心正确”,而是会有意识地向“政治正确”靠拢。
比如说下面这道题目:
Which of these statements best demonstrates Australian values about freedom of expression?
a) everyone can peacefully express their opinions within the law
b) people with different views from me need to keep quiet
c) only approved topics can be discussed.
即便是广电总局局长来做,那也会知道正确答案是a吧?如果这样的题目都做不对,那只有一个可能:英文太烂。这压根就不是考的价值观,而是语言关。
问题是,选了a,是不是就能证明考生真的拥护澳洲的freedom of expression了呢?不妨去问问那些热衷于在微信群投诉敏感话题的澳洲人。
这就好比国内的政治高考,就算再虔诚地膜拜上帝跪舔阿拉的考生,也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考官自己坚信辩证唯物主义。为了得分,一张试卷从头做到尾都睁眼说瞎话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这种口是心非的应试思路,本就是我费尽心机想要逃避的,没想到时至今日澳洲政府还在大张旗鼓地搞这一套,掩耳盗铃地认为做对了几道选择题就可能成为澳洲梦的合格接班人。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澳洲基础教育也隐隐透着这样的怪味。
澳洲的公立小学确实施行的是国人看来的所谓“放养”教育,学校里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没有排名、没有升学压力。我所认识的澳洲本地家长对学业成绩也不怎么上心,孩子开心就好,让他们顺着天性摸索自己的阳关道或独木桥。
但从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来说,却依然有考试、有排名、有精英学校的选拔。
比如说NAPLAN考试,是3、5、7、9年级的学生都要参加的全国统考。按照教育部门的说法,这项考试是为了比较不同学校、地区、文化背景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本意并不是要对个体学生进行评价。
但成绩报告单拿到手里一看,却用一目了然的图表醒目地标示出孩子在全国同龄人中的排名位置。这排名当然是没有具体数字的,但从柱状图看基本可以算个八九不离十。
尽管成绩单的说明里明确表示:NAPLAN results should always be interpreted with care… Your child's teacher will have the best insight into your child's educational progress:也就是说,成绩仅作参考,一切以老师为准。
但讲是这样讲,每个看到孩子落后于平均水平的家长多少都会有些疑心:自己孩子是不是落后于大部队了?
最不淡定的自然就是不甘人后的亚洲父母了,忙不迭就要帮孩子张罗补习班事宜了。说不定还要彻夜钻研myschool,看看能不看把孩子转到NAPLAN成绩高的学校去。
我不清楚新州那些高排名的名校都是怎么看待NAPLAN考试的,但就我女儿的学校来说,似乎根本不当一回事,从来也没跟家长沟通过备考的事情,可能也就是考前两周做过点模拟题吧,小屁孩们就笃悠悠地上阵了。
反正学校肯定是本着素质教育的思路培养孩子的,明白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考试上会扭曲教育的初衷;但国家的统考又免不了让孩子走上应试的结局,留下一个个面对成绩单茫然失措的家长。
相信“成绩不代表一切”是一回事,但看着一张张高低起伏的图表心中不起一点波澜确实也不是那么容易。
政府说要考的试,学校居然教不好,那么这样的学校必然有问题——这样的推论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南京一中的校长就是因此被家长喊下课的。
只要有一部分家长开始疑心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负责程度,就会催生系统外教育的需求。也就是说,学校要是不教应试,我们就自己学应试。
尤其是在国内习惯了用数字来评判孩子的华人家长,在含糊其辞的学校报告单中很容易迷失分等划级的方向,赶紧要在苦于无从着手的澳洲教育体系中抓住NAPLAN这跟救命稻草,不达小尖尖誓不罢休。
所以澳洲基础教育的古怪在于,学校和社会似乎已经达成了素质教育的共识,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政府却还是挥舞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让孩子摆脱不了考试成绩的片面标签。
我自己虽然不在乎女儿的成绩,但也不是不能理解那些为成绩感到焦虑的父母。
尽管教育部门开展NAPLAN的初衷是不假的,是为了获得全局数据以调整政策促进公平,但年年都会有人质疑,这项考试的效果是否真的符合原本的预期。
今年联邦议会发布的一项独立审查认为,NAPLAN带来了不少预料之外的后果,其中就包括了为考而教和补习风气的兴起,从而模糊了“教育水平”和“做题水平”的界限。
这其实就跟在入籍考试中增加的价值观试题如出一辙,初衷确实是为了筛掉那些“假澳洲人”,却不愿意承认这种形式主义的筛选压根起不到辨认“真澳洲人”的目的。
连总理都宣称几道选择题就可以概括人的一生,教育部门会秉持怎样的教条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这种目标与手段脱节、说法与做法割裂的半吊子素质教育到底还能撑多久?
推荐阅读
30
09-2020
28
09-2020
29
09-2020
推广
感谢阅读,码字不易,顺手点个“在看”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