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审美,正在毁掉三代人

2019年04月15日 微澳洲





我们已经度过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下一阶段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都能重新重视审美,重视美,


至少能让你家孩子以后穿的漂亮一点吧


· 华人瞰世界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精读

ID:jingdu999 作者:小椰子





前几天,有网友发帖吐槽:


上海常德路的店铺,招牌全被换成了黑底白字。



搭配上路边一排整齐的小白花,好好的面馆简直变成了“灵堂style”。


大晚上的想进去吃一碗正宗老上海黄鱼面,估计都要鼓起巨大的勇气。


有人戏称:只要审美够独特,天天都是清明节。


被太多市民吐槽后,一夜之间,这条街道已经被责令整改。


不过,整改后的样子,我们也不敢有太多的期待。


毕竟,中国随处可见的招牌,常常是丑得整整齐齐。


配色不是瘆人的黑底白字,就是像番茄炒蛋一样的红配黄;



又或者饱和度极高、十分辣眼睛的大黄大绿;




颜色比非主流杀马特的头发还要多变的红橙黄绿青蓝紫......



对比之下,其他城市的街头招牌简直美哭了。


比如蕴含着浓浓烟火气息的香港街头,霓虹闪烁的招牌成了拍夜景最好的取景地;



比如繁华张扬的东京街头,乱中有序的招牌中暗藏着经典的朋克美学;



比如大阪道顿崛的奔跑人广告牌,成了大阪最出名的打卡景点之一;



比如纽约时代广场特立独行的灯红酒绿,无论白天夜晚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美学家张世英说: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可现在,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审美能力。


当今社会的美盲现象,正在毁掉三代人。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新版《倚天屠龙记》的微博上了热搜。


有人从灵魂深处发出了迷惑:



“最近古装剧的妆发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不觉得自己是脸盲,直到看到这张新倚天照片。


张无忌的老婆们长得一模一样也就罢了,张无忌和他的老婆们长得也是一模一样。”



网友们纷纷表示赞同,放眼过去,你能分得清谁是赵敏谁是周芷若吗?



现在的国产古装剧,全都是清一色的韩式平眉+卡姿兰大眼睛+斩男色唇釉。



没有古代美人的韵味也就罢了,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妆容实在让观众无法不跳戏。


不光如此,国产剧中雷人的造型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让天仙刘亦菲顶着个让人着实看不懂的头饰;



比如,化着精致妆容的唐嫣贴着一条假胡子就可以男扮女装骗过所有人;



再比如,充满乡村非主流风、配色大红大绿十分辣眼的各种皮草造型......



我们的童年,还有制作精良的87版《红楼梦》、《仙剑奇侠传》、《大明宫词》可以看。



而现在的小孩到底做错了什么,要让他们从小看着这样的电视剧长大......


说到小孩,之前,北京大观园的魔幻蜡像也是把小孩们给吓哭了。


林黛玉长这个样:



贾宝玉长这个样:



妙玉长成了这个样......你怕了吗?



许多《红楼梦》爱好者原本怀着无限期待,花钱买票进大观园游览,看到这些蜡像,一时竟无语凝噎。



这样雷人、吓人的审美,简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造成中国式审美现状的罪魁祸首是实用主义。


前段时间,一篇《看完父母新装修的房子,想离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


父母长辈们装修房子的审美,只能说不忍直视。



对他们来说,不需要审美,一切以实用为主。



菜,是用来吃的;盘子,是用来装菜的;房子,能住就够了……花?摆设?审美?这些虚无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吃。


翻译家林少华就曾在随笔集里讲过一个故事:


“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


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为了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


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



我还能说什么呢……”


大弟并不是一个人,只是一种实用主义审美的折射,你可以从身边无数人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过度追求实用化,一切审美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作家晚睡姐姐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人在网上晒自己家的一日三餐,都是家常吃食。


土豆、豆角、茄子,看起来虽然不够美观,但还挺诱人。


只是这盛菜的器具,也忒寒酸了点:有塑料盆、搪瓷缸、小铝锅、不锈钢大碗。


大大小小,参差不齐,已经消灭了一部分食欲。



别人吐槽她的餐具过分混乱和粗糙:“超市几块钱的盘子也不至于买不起吧。”


她却说:“随手能用就行了,没必要讲究什么美观。”


她的小女儿,从小穿得破破烂烂,全身都是别人送的旧衣服。


亲戚看不过去,给孩子买点新衣服,却全被她给扔了:


“小孩子不懂什么是美,而且长得快,买新衣服太浪费钱。”


情人节,老公给她买了束玫瑰花,她却看都不看就扔到一边:


“买这玩意儿白白浪费钱,还不如买点熟食更实惠呢。”



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不重视审美的人,才将日子过得毫无仪式感。


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只会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一代人的审美缺失,将会造成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从小让孩子看着这样大红大绿辣眼睛的卡片识字;



如果你从小让孩子坐在这样不伦不类、魔幻至极的摇摇机上玩耍;



如果你不舍得花钱带孩子去艺术馆、博物馆,而是带他去看这样令人满头雾水的免费景点......



那么你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未来是一个创造力与艺术能力当道的世界,从小缺乏审美的眼光,孩子将无法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式审美,曾经真的美过。


我们的祖先焚香饮茶,插花制香,既美丽又浪漫。


恐海棠睡去便烧红烛,懂得体会画船听雨眠,懂得欣赏微雨燕双飞。


“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色斑斓的青铜器;


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


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


宋徽宗《瑞鹤图》(局部)


而民国时期的广告排版水平,也是令人忍不住惊叹。



连大作家鲁迅也是个被耽误的设计师,看看他设计的书籍封面吧。



对比一下当时极简风的海报设计,再看看现在大红大紫的甲方最爱版,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寻找、品读、学习。


而如今,对实用主义的追捧、对美学教育的不重视,让审美越来越变成了一场笑话。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未来,孩子不懂艺术将会没饭吃。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未来高度人工智能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光如此,爱美,对一个人的修养,以及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童庆炳先生说过:


审美像节日一样,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东西。


因为没有审美,无从感知——


从此再好的世界,与你无关。


五岁那年,为了捉一只蝴蝶,你用尽全力追逐;


十岁那年,为了一张漂亮的明信片,你愿意跑遍大街小巷;


十五岁那年,为了喜欢的那个明星的海报,你愿意节衣缩食;


二十岁那年,为了看到一场流星雨,你愿意彻夜未眠;


……



而现在,有人叫你去看年少时向往的那个城市。


你却说,所有城市不都是大同小异吗?


我们一声不吭地抛弃了美,凑合着生活、凑合的工作、凑合的婚姻、凑合着度过每一天……诗和远方,变成了一句空泛的话,我们的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


我们逐渐成了美盲,丧失了对美的追求。


美是什么?


美,是对生活最基本的敬意。


美,是上层建筑,是需要踮着脚尖才能够着的东西。


美,就是黯淡生活的那束光,是我们爱上生活的理由。


唯有爱,唯有美,才能对抗世俗的粗糙。


而现在,你不愿意再踮脚去触碰那些美好。


想想我们的孩子们,也在这样的影响下,沦成一个只知柴米油盐,无法用美来对抗生活的人,是极为可悲的事情。



如果一辈子匆匆忙忙,忽略过程的美,是怎样的生活品质?


懂美的人,从一花一叶,一粥一饭中,都能感受到美好。


愿你我能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并让下一代从小接触美。


不要让可怕的审美缺失,毁掉了三代人。


共勉。



-End-





澳洲留学移民一键搞定



3种方法和精品公众号“微澳洲”做朋友:

①点击右上角-->公众号-->关注

②添加ID: weaustralia

③搜索公众号:微澳洲


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