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与通俗
和大多数国家的文化一样,澳洲文化包括了通俗和[高尚]两个层面。当然,这两者并不能完全分开,彼此间的渗透超过人们所能察觉的。由于电影工业复兴而产生的许多部影片,从《在悬崖上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到《新前》(Newsfront)到《加里波里》(Gallipoli),都是企图兼并艺术性又不失通俗的作品。然而,期间的不同就如同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差异,是一直存在的。
电影《在悬崖上野餐》
大多数人论及澳洲文化时,自然而然想到传统的[高尚]艺术形式,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歌剧、芭蕾舞和雕刻,或者把建筑和电影也算在内。澳洲在这些领域的成就有段辉煌的历史。一般说来,不同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兴衰;目前澳洲的制片业正逢一股澎湃的复兴潮流,电影广受其他国家人们的喜爱。
把文化限定在这些传统的艺术范围内是荒谬的。在论及美国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或是不列颠民族的文化时,真正讨论的是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宗教、庆典、运动、活动范围、神话传说、消遣项目和通俗艺术,也论及高尚艺术。谈到澳洲时也不例外,而且因为澳洲[高尚艺术]的历史相当短不到二百年,所以高低文化并存的现象比西方诸国更为显著。澳洲文化被认为是各种文化的混合,因不同的文化使澳洲人的生活方式为澳洲人所独有:例如怀特(Patrick White)的小说及澳洲出品的连续剧;雪梨交响管弦乐团及墨尔本的摇滚乐团、雪梨歌剧院及墨尔本杯赛马。这些多彩多姿的艺术形式、工艺器物及活动,构成了澳洲的文化。
作家Patrick White
移居海外的艺术家
虽然许多澳洲艺术家已受到国际的赞赏,然而最优秀且最具特色的艺术创作都是澳洲本土的。在一九四零及五零年代,当地许多艺术家成为了成名不得不远渡重洋,举凡女歌剧演唱家苏泽兰(Joan Sutherland),小说家怀特,画家诺兰(Sidney Nolan),巴黎舞蹈家赫普曼(Robert Helpmann)以及雕刻家密德摩尔(Clem Meadmore)等均是。他们都成了异乡客,虽然苏泽兰、怀特及赫普曼后来又回到故乡了。令这些艺术家感叹的是,当时的观众缺乏对[高尚]精致艺术所应具备的学养及鉴赏力。其来有自,举例来说,最初垦拓者对文学的需求既少又单纯,因而小说的传统就依照这个单纯的原则发展了好长一段时间。对于想成名的作家来说,似乎除了放弃澳洲籍选择自我放逐之外,也别无他途。
演唱家Joan Sutherland
澳洲今日的成就,是许多外来影响所致。现代澳洲小说家怀特的杰作如《伏斯》(Voss)及《战车骑士》(Riders in the Chariot),严格说来,走的是杜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而对澳洲文坛来说,一直存在着一种耻辱,就是描写关于澳洲最细致的小说之一的《袋鼠》(Kangaroo,1923),竟是由名为劳伦斯(D. H Lawrence)的游客所写的。
D. H Lawrence
然而今日大多数的澳洲艺术家却有留在国内的趋势,一方面因为一般观众的水准有所提升,使艺术家可以以表演者或创作者的身份,在澳洲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则因为传播媒体的发达,使他们留在雪梨或墨尔本,仍旧可以市场与国际市场取得联系。
就拿漫画家为例吧。今天在澳洲有一批出色的艺术家,从事这项艺术工作,包括佩帝(Bruce Petty),他是少数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的澳洲人之一;以动画影片《悠闲》(Leisure)而得奖的库克(Patrick Cook)、鲁尼格(Mike Leunig)、尼可生(Peter Nicholson)、罗伯兹(VictoriaRoberts)、唐德堡(Ron Tandberg),以及创造冲浪猪《古维比船长》(Captain Goodvibes)的爱德华(Tony Edwards)。在上一代,他们可能得漂洋过海才能闯出一番事业,事实上,佩帝就是如此才成名的。但如今佩帝住在雪梨,替墨尔本的公司画卡通,并且把作品送到伦敦及洛杉矶;罗伯兹偶尔也替《纽约客》(New Yorker)画画漫画;而库克的作品不带包括了每天的戏剧讽刺漫画,还有关于英国大选的插画书籍。实在是一幅颇令人兴奋的景象。
漫画家Bruce Petty
在海外的澳洲艺术家如过江之卿。女演员如妮可·基德曼、凯特·布兰特。男演员从早期的鳄鱼先生保罗霍根、梅尔吉勃逊、山姆尼尔,到近期的休杰克曼、海斯雷杰及奥斯卡影帝罗素克洛。这些澳洲男星多数以俊美的外型深受全世界人民所喜爱。
澳大利亚的音乐、舞蹈、戏曲、艺术和文学蜚声世界。特别是澳大利亚的电影艺术在国际上已取得重大进步,《特鲁门秀》(TheTruman Show)、《穆瑞尔的婚礼》(Muriels Wedding)、《亲密朋友的婚礼》(My Best Friends Wedding)、《罗米欧与朱利叶》(Romeo& Juliet)、《沙漠皇后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等影片都是由澳大利亚籍导演执导的,在国际上有很深的影响力。
澳籍著名影星Nicole Kidman
澳籍著名影星Catherine Élise Blanchett
澳籍著名影星Paul Hogan
澳籍著名影星Hugh Jackman
澳籍著名影星Heath Ledger
澳籍著名影星Russell Ira Crowe
英国文化模式
澳洲白人文化的头一个世纪里,主要衍生自其他国家。这些白人罪犯及狱卒在到达澳洲后,几乎未注意到早已存在至少四百年的黑人原住民文化。在移进欧洲农作物的同时,欧洲的艺术、技术及生活方式也跟着移入澳洲。欧洲人讲的是英文,英国的制度、法律、政府及观念也因此控制了这个殖民地最初的一百年。
当时的回话或诗歌几乎反映不出任何澳洲土著的风貌;早期殖民地的风景画里,连树看起来都是那么英国味!这种英国式的架构在今天仍然构成绝大部分澳洲文化的基础,几乎每件事都足以证明,从整晚去听歌剧,到举国对板球的狂热,或者即使圣诞节当天的气温可能超过华氏一百度,澳洲人可能往海边避暑,可是仍旧用雪花、冬青及常春藤来装饰圣诞卡。
大部分澳洲诗,以英诗的型式及押韵格律为基准,然而英国的电视喜剧比以前更加受欢迎。澳洲国际仍然保留了米字型的图案。而且每当听到《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时,澳洲人依旧肃立致敬。可想而知这就是当时从英国延伸出来的文化,虽然已经有所改变,仍然非常明显的保留了许多英国特色。
一八九零年代是澳洲文化是上的转折点,因此我们很容易过分重视这段时期,近年来有些人曾试图将这个[九零年代的神话]加以修正,但有件事是千真万确的,十九世纪末年,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澳洲民族主义潮流,反映在各类的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当中。
这段时期正是一批自布利汀(Bulletin)学派出身的民谣诗人及短片小说家大行其道的时期。他们曾受到写《雪河来的人》(The Man From Snowy River,现在已拍成电影)的民谣作家裴特生(Banjo Paterson),以及澳洲最优秀的短片小说家罗生(Henry Lawson)的帮忙。其中有许多是歌颂丛林大盗,和传统的如伴侣间的爱,澳洲佬的民族意识,以及被[圆圆胖胖贵族]所迫害的人物。佛菲(Joseph Furphy)的著名小说《人生几何》(Such is Life)的书名,据说是丛林大盗也是民族英雄凯利(Ned Kelly)被吊死之前的遗言。澳洲文学杂志中之佼佼者《纵观陆路》(Overland)在发行栏里,仍印着佛菲对自我的描述[民主性情,偏袒澳洲](Temperdemocratic, bias Australian)的字句。
电影《雪河来的人》
庐德(Steel Rudd)以非常通俗的手法著写《凭着我们的抉择》(On Our Selection)一系列关于丛林居民赤贫生活的连载小说,成为往后数十年《老爹与大维》(Dad and Dave)连载小说、广播剧、趣谈以及笑料的来源。
不久之后,邓尼思(C.J. Dennis)在诗里颂赞城市无赖,如米克(Ginger Mick)和忧郁的布娄克(The Sentimental Blocke)。一八九零年代出现了独特的澳洲文学风格,经由李查生(Henry Handel Richardson)、史戴(Christina Stead)及兰丽(Eva Langley)都是女性作家——的小说;班顿(Barbara Baynton)、贾西(Gavin Gasey)和高望(Peter Gowan)的短篇小说;及勃南(Christopher Brennan)、史雷赛(Kenneth Slessor)、费滋杰罗(R.D. Fitzgerald)、斯图瓦特(Douglas Stewart)及莱特(Judith Wright)的诗,一直到一九八零年代的作家仍深受其影响,而且可能会长此以往。
澳洲风格的形成
这种情形在本世纪初,虽不那么戏剧化但也确实发生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艾森(Louis Esson)开始使用具有澳洲自觉意识的词汇写剧本。澳洲风景画派开始形成,并集其精华与史崔顿爵士(Sir Arthur Streeton)、罗伯兹(Tom Roberts)以及海德堡派的作品中。名列众歌剧明星之首的梅宝夫人(Dame Nellie Melba),在英国的音乐会中以意大利文延长法国咏唱调而享誉国际,一种叫[桃子梅宝](Peach Melba)的冰激凌就是因她而命名的。而罗、梅以及哈普遍(Hop)也开始为布利汀画插画。澳洲人拍的《十字架上的士兵》(Soldiers of the Cross),据说便是世界上第一部剧情片,电影工业从此蓬勃发展。
世界上第一部剧情片《十字架上的士兵》
澳洲的建筑,长久以来依照林间农村那种有高耸镀锌屋顶及阴暗回廊的农舍式样,而发展出澳洲本土的风格。然而到了1910年左右,大部分的澳洲人却改住围有铁栏杆走廊的平顶房,这仍是墨尔本及雪梨近郊最主要的建筑形式,或是郊区以红砖搭造的整齐的平房,这些都成了日后当地建筑最主要的样式。
美国化
在本世纪最初二十个年头将尽时,墨尔本杯赛马的传统已确立,而在1914-18年的战争中,澳洲人远至加里波里及西方战线作战。因而[澳洲佬](digger)及[伙伴](cobber)这些字眼混入了澳洲话中。被吓坏了的外来人士开始对澳洲腔加以批评,好像澳洲人是闭着嘴说话,含糊不清。在本世纪初,政治上的澳洲联邦逐渐成形,而文化团体也开始发展。
墨尔本赛马节
然而到了一九二零年代外区及三零年代早期,有了另一种改变。此时正值澳洲摆脱英国在政治或文化上的统治,却又收到来自美国的影响。这股实力国际间异军突起,籍由大众传播媒体、广大文化、经济及政治力量影响了整个澳洲。文化国际化的潮流席卷整个西方世界,澳洲也无以幸免。然而不管有多少民族主义之士多么不喜欢,此一过程在大众传播飞跃的时代是无法避免的。虽然丰富了文化,但往往也造成一些毁灭性的影响。
就某些情况而言,美国的优势文化和对媒体的控制——由于美国操纵了当地的电影营销网,使得澳洲的电影工业在上世纪中叶真的灭绝了——这意味着国际化常常和美国化无法分辨。带过了本世纪,美国电影、流行歌曲、广播节目、益智节目及后来的美国电视节目,霸占了大部分的传播媒体。美式俚语混入澳洲话当中,美式用语也不知不觉出现在广告事业、商业及财政上,而且美式观念也影响了房屋设计、商店、加油站、广告看牌、汽车旅馆、超级市场以及其他许多事物;因此今日的澳洲令人觉得兼具英美风格,又带点澳洲味,的确如此。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Holden)在第二次战后制造出当地的第一辆汽车并命名为侯登,意即[澳洲自己的汽车]。
第一辆Holden汽车
广播界里另有一场激战,一方面澳大利亚广播电视台(ABC)说着一口纯正英国腔的播报员,而另一方是操着做作美国腔的商业电台的DJ,他们因而得到[呼噜母噜美国佬](Woolloomooloo Yanks)的绰号。数年之后,一种真正澳洲口音的播报才被接受,这完全要归功于赛马播报员铺的路。而当美国作家名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美国漫画书又独霸书报摊的同时,美国的电影明星也成了澳洲人心目中的英雄了。(待续)
获取最新澳大利亚新闻资讯
长按关注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