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自媒体人的最新muse。
在姐姐们开始乘风破浪,她先后为大家带来了“勇怼持狭隘性别观点的女权先锋/再晚再曲折也能收获真爱/52岁追梦一点也不晚/原来出道36年的她这么牛X……”等多款爆文主题,堪称选题界一霸。
后来伊能静上了舞台,站在C位,亲手推开了那扇互联网真实记忆世界的大门,情况突然发生极速转变:
第一次公演分组排练时,她还是能唱哭众人的有耐心大前辈,但第二次公演来临之前,她已经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对了。
况且还有这段精彩的、播放量碾压刘敏涛《红色高跟鞋》的五千万直拍,伊能静的口碑在十年后滑落至冰点。
说实话,我对她的看法相当复杂:
伊能静是红过的也是有才的,所以她才能在年过半百的如今,仍然把自己当公主,并且理直气壮地被宠被爱、一路撩闲狂作。
可是浅薄和无知也同时存在。
在伊能静正当时的年月里,这是她是可以被妥帖存放的贴地小柔软,然而当世界不再以她为中心的时候,伊能静一再试图用她最擅长和拿手的观点输出来收复失地,但潮水已退,未必符合主流口味的才华和思考是支撑不了她原有的短板的。
伊能静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并非她天生万众瞩目,一切不过是性格使然。
必须承认,伊能静真的红过。
2005年她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上《康熙来了》,小S说伊能静的裙子“都是大S想要的”。
那时候她出道已经快20年了,唱起出道时那些歌,小S也都还记得对应的舞蹈动作。
90年代初,伊能静也曾一度去香港发展,和刘德华、beyond都有过同框。
就算是在内地,伊能静也是早就拥有了一批歌迷。
上面引用两条微博中所提到的《我是猫》和《悲伤朱丽叶》,分别发行于1988和1989。
秦昊之前也发博说,自己在9岁那年买了人生第一盒卡带,是伊能静那盘《十九岁的最后一天/生日快乐》。
有人对“秦昊9岁就给老婆花钱”这件事表示怀疑,理由是他晒出来的专辑图片是台版而非引进版,这盘专辑即便引进也是在1989年,前后时间有差。
△左,秦昊晒出的版本;右,我在孔夫子旧书网搜到的引进版
但就算我们把秦昊这件事给忘了,单讨论伊能静的专辑能在89年被引进,也足以证明她人气的不简单。
看看那一年被内地人民听到的“海那边的歌声”都来自哪些人:王杰、小虎队、姜育恒……
那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旋转舞台》节目曾经播出过聚焦台湾当红歌手与歌曲的系列特辑,当中就有介绍伊能静的段落。
B站有位叫做@後天以後 的UP主上传过当年的节目内容,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
1993年,央视35周年的台庆晚会上,伊能静还和苏有朋一起合唱了《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
在苏有朋和伊能静这段表演之后出现的,就是赵丽蓉、蔡明、郭达搭档的小品《追星族》。
小品开头还有苏有朋本人的“衔接式”客串,蔡明说“多么幸福的泥点子”就是从这儿“蹭”来的。
如果觉得这种论证过于牵强,那电影或许更能说明。
在1992年那部《秋菊打官司》里,张艺谋用了好长一段镜头去拍秋菊逛集市,不止拍了卖蔬菜、卖猪肉的摊铺,还特意在新旧文化高速碰撞时期,被视作人们思想逐渐开放标志的港台明星海报上停留了几秒钟。
出现在海报里有齐秦、刘嘉玲、张曼玉、刘德华……伊能静的有两张,排面大到有点“隆重”了。
后来伊能静还在戛纳和张艺谋有过同框合照。
那是1995年,伊能静以女主身份随《好男好女》剧组走上红毯,准备参与金棕榈角逐,当时的竞争对手之一就是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后来侯孝贤又找伊能静拍了《南国再见,南国》,同样入围了戛纳。
哪怕是大量启用香港演员的《海上花》,也有伊能静的角色和表演空间。
侯孝贤自己都说,他发掘了三个女演员:辛树芬、伊能静、舒淇。
侯孝贤的90年代御用,合作这三部片子都入围过戛纳……即便是没有得奖,她的作品也有几部注定会影史留名。
所以你说伊能静到底有没有资格说“害怕被当成德高望重的老师”?
太有了。
和宁静“我这几十年白干了”的架势,旗鼓相当。
节目组安排两位静静一起出场,显然也是考虑到她们在资历和实绩方面最为相当。
但为什么“花学”罩顶、赛前被当做“洪水猛兽”的宁静一路在圈粉,同期还有另一档综艺在上、老公新戏又爆红了的伊能静,却在不断赶粉呢?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伊能静太“妈”了。
我必须说,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妈”有什么不好,要被用来解释观众对某个艺人的恶感?
她在《定义》访谈里提到别人的部分,也没有那么十恶不赦。
王智在加长版内容里提到,伊能静花了一大上午的时间来教自己和王丽坤唱歌,她们两个都很感谢静姐。
王丽坤也发博感谢了伊能静的悉心指导。
就算伊能静在这两人看不到的地方回顾一遍自己教王丽坤有多难多难、王智的丧气在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多少阻碍……只要是事实就不算拉踩。
包括她把自己实际演出时发挥不佳、声音喑哑归咎到教了两位队友十个小时上……这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伊能静的问题实质在于,她太想证明自己而凡事不加节制,在每一个可能的空隙里疯狂表达“我认为/我觉得/我以为”……
当你表现得像是付出了200分的努力,最终却只交出60分成绩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你其实及格了,大家只会愤怒于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到底算不算欺骗。
作为歌手出道,伊能静的卖点从来不是唱功。
2005年伊能静要演舞台剧,挑战“金嗓子”周璇,就被记者质疑她的童音到底能不能胜任角色要求(事实证明没有)。
“童音”也和“童心·童颜”一起,成为伊能静当年走红的招牌。
伊能静的出道是因为台湾巨星刘文正在1986年底成立了飞鹰唱片,并重磅推出三个风格各异的女生。
裘海正、方文琳和伊能静虽然不是一个组合,却因为同时曝光、常常合体上节目跑宣传,而被称作“飞鹰三姝”。
台湾媒体在今年2月还点评过飞鹰三姝,说“当年最丑的现在最漂亮”。
“当年最丑”,说的就是伊能静。
那时候的她,长这样👇
后来她先斩后奏地去割了双眼皮,虽然把刘文正气得要死,却让自己的日本娃娃风更加鲜明更被确立了。
大S向往那个穿着蓬蓬裙的Annie姐,造型完完全全是她自己手绘设计的。
小S记得的那些舞步,也是伊能静自己编的。
这些她自我赋予的特质,连带着伊能静大量的词曲创作一起,打下她走红的根基。
很多人都喜欢拿大S或者刘若英来和伊能静来做比较。
前者可能是因为她在小姐妹圈子里表现得过于强势,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推广成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后者则是因为同样顶着“才女”称号,并且被自我感动里侵占过别人的爱情。
△因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习惯以“仙女”自居的大S一度被批,“相由心生,阿雅现在比大S美”
△刘若英“想要问问陈升敢不敢”的鸡汤文是QQ空间和人人网时代的“10w+”爆款,但2010年,陈升却爆出她疑似介入陈国富和苏慧伦的感情一事,让不少人滤镜破碎
但如果真的要在台湾名女性里找一个可以和伊能静相比的对象,我会选琼瑶。
这个想法来自伊能静自述写作和阅读之于自己的重要性:
她说自己12岁被带到日本生活后,青春暗淡无光,只能靠不停的书写来“淹没生命里所有不堪言的一切”。
到台湾当明星跑秀场后,伊能静还是觉得自己和尘世格格不入。
因为别人在后台打牌的时候,她在看张爱玲,“那一段时间,眼泪好像淹泡着身体,随时汹涌”。
她把自己的心情写进歌词里,于是唱歌和音乐也是陪伴伊能静度过苦痛的药剂。
书写,是伊能静确认自我、找到自我的最有效方式。
她极度以这种自我表达为傲。
《美丽教主》那本美容书出版时,伊能静还在大叫自己不习惯,因为她交了四万五千字的稿子,编辑说字数太多了,没有人会这样写。
这份创作能力,连同伊能静给自己的日本娃娃定位,也是她会被侯孝贤看中的重要原因。
错失《悲情城市》之后,伊能静不断给侯孝贤御用编剧朱天文写信,激发了对方的创作灵感,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合作。
恋爱是伊能静认识世界的方式,《千禧曼波》虽然是舒淇主演,但故事是来自于伊能静的。
但伊能静太爱把自己的那一套观点加到别人身上了,她是这样,她觉得梅艳芳也是这样。
在大型翻车现场的《定义》中,当易立竞问起伊能静如何看待翻红这个话题时,伊能静表示自己不在意红不红,一直有人找她,她只是不想来而已。
伊能静表示自己不在意别人说她过气或者翻红,因为“姐不在江湖,江湖依旧有姐的传说”。
自己远离大众视野七年,仍然天天被黑,这说明什么?姐不需要翻,姐仍然很红。
伊能静把她二婚、赴美生女、产后维权、为X教站台、推广益生菌等一系列由私生活而非作品相关而引发的种种讨论,通通视作自身知名度巨大的结果,而忽略了那些话题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极大争议性这一基本事实。
如果它们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依旧会被网友们关注,依旧能长久霸屏不衰,和当事人是不是伊能静没有绝对关系。
这位自称离开娱乐圈很久的家庭主妇,在思考、心态和自我认知上,始终不曾离开过自己最辉煌的那些岁月。
原创不易,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作者以及微信号(cj10141234)。
喜欢文章的话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这里是天涯娱乐八卦版版主cj的公众号,关注请添加微信号:cj10141234或长按二维码图片识别,跟我一起八卦。
(想看到明天的文章希望点一下“在看”鼓励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