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绛之后文学界再无能称「​​先生」的女人

2016年05月26日 au-news


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昨晨于北京去世,享年105岁。「先生」这个称呼,放在女人身上,带着浓浓的民国味道。与「普通男人」也能称其为先生不一样,能称为「先生」的女人都是不普通的,要有大学问、有风骨,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我们仨》



杨绛独女钱瑗生前曾打算写同名的《我们仨》一书,还起好了写作大纲,然而却因为早逝未能如愿。为了满足女儿遗愿,杨绛以她的视角写出了《我们仨》。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领悟得清。





结缘清华园



杨绛从小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 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当时 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 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是钱钟书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 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杨绛也写下多篇传世作品。其中讲述其文革经历、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干校六记》风靡国内外,讲述五十年代知识分子「被洗脑」的长编小说《洗澡》,八八年出版时引起极大回响。


钱瑗:「 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

 



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九句话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楊杨绛译兰德《生与死》


 

讯源: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东方日报

分享请点右上,再选

关注长按下面二维码,或点击标题下的 澳洲通,再选择 关注

澳洲通微信号au-news)提供汇率、优惠查询及邮包追踪等服务,可发送H至我们显示有关详情(需关注后)。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