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全美的华裔女子去世15年了,但她用生命书写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绝不能被忘记!

2019年11月12日 微悉尼



授权转载自:INSIGHT视界

微信号:weinsight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在学校,在媒体,在社会上都见过无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类似“暴行”,“三十万”,“屠城”之类的字眼充斥着每一本教科书和每一篇介绍文章,以至于一些人已经麻木甚至厌烦。网络上开始出现这样一种声音: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今天,主页君就为大家介绍一名华裔女子,她的一生,几乎都是为了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属于她的答案。


她就是张纯如,如今她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5年了....


01

出身中产的华裔高材生


张纯如,英文名Iris,196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



张纯如的家庭是标准的书香门第,外公张铁君在民国时期是《中华日报》的总主笔,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内任职。张的父母1949年离开大陆,1962年移民美国。父亲是理论物理学博士,母亲则是生化学博士。


张纯如(右一)全家福


张纯如是一个文静的女孩,从小就热爱阅读和写作。长大后,她考入了伊州大学香槟分校(UIUC),尽管一开始选择了计算机系,她在大二时还是遵循自己的爱好转到了新闻。毕业后,还曾进入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研讨班就读,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从大学毕业后,张一度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工作,积累了作为媒体人和自由撰稿人的经验。1995年,张纯如出版了第一本书《蚕丝——钱学森传(Thread of the Silkworm)》,记录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中美两国的经历,获得广泛好评。



然而在张纯如的心里,有一个小小的火花一直暗暗燃烧着—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首都“南京”。


张的父母在抗战时期长大,曾随着祖父颠沛流离,目睹无数苦难的故事。张纯如在小时候,就曾听父母无数次提起那座被血洗的城市,她说,南京大屠杀在她的童年时代是“一个无法言明的邪恶代名词,一直深深地埋藏在脑海中”。张纯如曾试图在美国学校和图书馆中寻找相关资料,却连一本专门描述南京大屠杀的书籍都找不到。


在七八十年代的欧美国家,关于纳粹种族屠杀的研究书籍和记录汗牛充栋。几乎每个西方人都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达豪集中营的大屠杀行为。英语世界甚至专门发明了“Holocaust”一词用于专门描述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为。然而与此相反,由于种种原因,同时代发生在中国南京的日军暴行长期以来在西方鲜为人知,不仅普通西方人无甚了解,连在美国长大的很多华裔年轻人对此也是非常懵懂和模糊。



张纯如对此非常震惊。


“这样一个惊骇的事件,在亚洲以外的世界里并没有像广岛核爆,或是犹太人大屠杀那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美国,知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1994年12月,在加州库比蒂诺的亚洲二战史研讨会上,张纯如第一次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展览,给她的内心带来了巨大震动。


“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恐慌:这样如此可怕的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尊重,这样的人类文明的倒退,早晚会被简化为历史的一个小小的脚注,或是电脑中一个可有可无的 bug。我认为在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前,需要有人来提醒世界,永远记住它。”——张纯如《南京浩劫》


张纯如终于下定了决心,她要填补英文世界的史料空白,她要对西方讲出这段往事,她要让世界记住1937年的南京,记住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要知道,那年她只有27岁。


1997年,在历经长达两年的调研,取材,搜集和整理后。张纯如在美国正式出版她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02

孤身抗争的女战士


为了写成本书,张纯如可谓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1995年夏天,她只身来到南京,在当地学者帮助下,顶着炎炎酷暑用25天时间翻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多位当年的幸存者。每一处与大屠杀有关的南京遗迹,张纯如都跑遍了。那段时间,张纯如得了感冒,一度发烧到38°,但为了节省时间,她只休息了半天就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1995年,张纯如(右二)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等人见面。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学者王卫星回忆了当时,


她不仅重视文字材料,也注重到现场实地体验和感受当年所发生的事情。在当年南京大屠杀所有重要屠杀现场和丛葬地,她都拍摄、摄像或是陷入沉思中。”


张纯如常常把自己代入到幸存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尽量让自己置身于内。


“她的问题常常具体到几时起床,早餐吃什么,穿什么样的鞋,走路的模样,以及当时的天气等。”



张纯如在写作中也重新发现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有很多都是尘封数十年,连相关学者都不曾知晓的。例如被称作“东方辛德勒”的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留下的《拉贝日记》,以及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琳(Wilhelmina "Minnie" Vautrin)的《魏特琳日记》。


拉贝和魏特琳


张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1997年9月,《南京浩劫》一书在美国出版,不到一个月时间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随后更是保持了长达14周,初版在美卖出了近50万册,最终销量达到了百万。读书人书评称之为年度最佳书籍,它也是1997年美国最畅销的非小说类书籍。



张纯如一夜之间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读者文摘》将她作为封面人物;早安美国,吉姆·莱赫新闻时间等电视节目纷纷邀请她出席;时任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请张纯如做客白宫;她还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与“哈利·杜鲁门图书馆”的赞助。


《南京浩劫》一书实现了张纯如“向西方人讲述南京大屠杀故事”的夙愿。从1998年到2003年,张纯如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场在大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讨论日军暴行和人权以及人类社会的不公等话题。而各种签售,巡回宣传,宣讲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在西方观众纷纷为她的作品和行动鼓掌时,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也开始蠢蠢欲动。张纯如生前日记和她的生前好友,都证实张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长期被日本极端右翼分子骚扰。她收到过威胁电话和邮件,她的车上被人贴过纸条,甚至有一次张纯如还收到了含有两颗子弹的信件。


但这些都没有吓倒这位女战士。父亲张绍进回忆,在《南京浩劫》出版之后,张变得越来越自信,曾和张纯如合作的历史学者朱成山则称之为“敏锐而坚毅”。


1998年5月,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召开新闻发布会,污蔑张纯如的书“是非常错误的描写”“曲解日本”。为此,张和齐藤在“吉姆·莱赫新闻时间”中当面对质,面对齐藤的表态,张纯如干净利落地以流利的英语回击道


“你说日本已经道歉,但我只听到你的话里充斥着‘遗憾’‘不幸的事’之类模棱两可的字眼。你根本没有道歉!”


驳的齐藤张口结舌。



2001年,张纯如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做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演讲。当场就有两个日本人向他发难,张立即引经据典一一反击,与会专家大部分站在张纯如一边。两个日本人招架不住,屡屡掏出手帕擦汗,最后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夹起公文包灰溜溜退场。


03

不堪压力走上不归路


或许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位坚韧,顽强,博学又勤奋的奇女子,没有被敌人打倒,却最终自己选择走上了不归路。


早在搜集《南京浩劫》资料期间,张纯如就因大量接触各种血淋淋的关于日军残暴兽行的文字描绘和照片而“气的浑身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成了那段时间张纯如的家常便饭。


在成名之后,来自日本右翼的骚扰和威胁也成了张纯如的心头病。此外,在《南京浩劫》之后,张又接连做了两个书稿,分别是记录华裔在美遭受歧视历史的《美国华裔史》和关于日军虐杀美军战俘的《巴丹死亡行军》。在自杀前几个月,张纯如刚刚从菲律宾巴丹战俘营遗址游历回来。这些涉及到人性和历史黑暗面的纪实类文学创作,很可能也进一步加剧了女作家的心理疾病。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在女儿自杀前几个月,她的心理疾病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她服用的药物的副作用反而加剧了病情。


“她身体不好,晚上睡不着觉,一周去看两次心理医生,但是没有用。我们觉得他们给她吃的药都是错的。”


而亲生儿子得自闭症的事情或许成了压垮张纯如的最后一根稻草——2004年11月9日,在《南京浩劫》出版七年后,张纯如在美国加州的车中开枪自杀,年仅36岁。



这就是张纯如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


她本可以有很多条人生路可以选择:或是趁着《钱学森传》的余热继续做人物传记,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或者去给美国的各大报刊写专栏做报道,一样可以成为令人仰慕“资深记者”。


可是她没有。只是因为童年父母的几句“唠叨”,只是因为研讨会上的一组图片,这个年轻女孩就选择了把自己近乎毕生的心血,献给了半个多世纪前一群无辜受难的同胞。


她不是南京人,她不是中国人,她甚至连中文都讲不利索。


如果仔细论起来,她和南京大屠杀的关系比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远。


所以,回到开始的问题,南京大屠杀和你我究竟有什么关系?


张纯如给出了她的答案:确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需要有人去提醒世界,永远记住它”。


记住,在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同时,还有一场相似的暴行在东方上演;


记住,在仅仅八十多年前,有三十余万无辜的人类在一场侵略战争中被残忍杀害;


记住,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个一手制造了这起惨案的国家,至今连一个“对不起”,都还没有说出口。


约翰·拉贝在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在回忆录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为什么?因为忘却,是对残酷暴行的掩盖;而纪念,是为了时刻提醒人们,战争会让人泯灭人性,此时置身事外冷漠旁观的你,彼时未必就能幸免。



记住,就是最好的纪念了。




 

右下角点赞哦~

小编写得那么辛苦,求求大家点个赞吧!


微悉尼小客服,

你的贴心生活帮手


悉尼吃货地图,

吃货都在关注


澳村萌宠圈,

每天让你开怀大笑


澳村尚方宝荐,

给你种草没商量


新媒体主编| 曼达哥

微悉尼副主编| 陶陶

资深编辑| 洋戈

编辑| 小歪  猫宁 

Melody Celia 小隐 April



置顶微悉尼订阅号,可以获取更多最新新闻资讯哦~

推荐阅读


鲜血飞溅!10秒狠砸9下!15岁男孩砖头谋杀老师!13岁男孩残杀性侵10岁女孩!这些“杀人魔”,还需要保护么?

确认!澳洲这个街边饮品,可降低癌症50%!护肝护胆!只卖4块,还能治疗糖尿病?

即将免签!比欧洲便宜,比澳洲漂亮,比美洲好玩!它才是华人心中的NO.1!

突发!澳洲警察玩真的了!撤掉路上这个标志,炼狱式严打!一不留神就被罚!重者倾家荡产,吊销驾照!颤抖吧澳洲司机!


ABC惊曝!澳洲牛肉竟是粘出来的?!专卖给中国人!记者冒死揭秘!看完都吐了!



微悉尼· WeSydney

有态度,有度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