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骗局告破,大批人被洗劫一空,中国老人太好骗了!

2019年12月16日 微澳洲




为了不让老无所依的悲剧持续上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励精图治!
 
因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 华人瞰世界诚意推荐 ·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咩咩文摘

微信号mmie009



还清了房贷,却被“养老院”扫地出门!
悲剧雪崩的背后,没有一个无辜者!

01


年末的爆雷潮一波接一波,躲过了股市暴跌、P2P跑路,币圈割韭菜也与自己无缘,没成想老了还要被收割。

近日,长沙多起养老机构集体“爆雷”,上万老人中招,涉案金额超10亿。湖南警方在通告中指出,2018年湖南已侦破此类案件45起,涉案金额高达35亿。
 
35亿!是几万名老人含辛茹苦几十年攒下的养老钱。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不光有“缺乏判断力”的老人,还有央企职员、干部家属、大学教授。


可以3000元/月包一个江景房间;
也可以10万投资一张床位,既能自住,还能出租;
或者40万享受免费养老,每个月拿利息,子女还能继承本金
…………
 
总有一个适合你,这样一派美好的景象几乎在中国每一个城市每个月都在发生,结局大都是“终于还清了房贷,却住进了养老院,最后还被养老院扫地出门”的惨剧。
 

02


 
有人说,在中国,两种钱最好赚,一种是孩子的钱,一种是老人的钱。为了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健康,人们很容易落入圈套。


 
常见的坑骗老年人的骗局,多是虚假宣传保健品,比如被央视点名批评的“中国最忙女骗子”,化身各大卫视医学“专家”,宣传各种包治百病的“神药”;或者是活跃在各大乡镇广场、农村集市上的养生“教授”,用鸡蛋、脸盆、小家电等小恩小惠向老百姓兜售磁疗仪、乳胶垫。
 
但跟以榨干老人“棺材本”为目的、布局多年的养老骗局相比,这些都是小儿科。
 
1、披着“公益慈善”的外衣,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精致、豪华、贴心的养老机构,不光有资质,还有政府背书。


 
刚出事的长沙“爱之心”养老公寓就是一个典型,该机构号称是长沙唯一的“江景房养老风水福地”,可以为客户提供“360度亲情式服务”;其在2017年拿到民政局登记证书,2018年受到当地政府考察,并被列为重点工程项目。
 
有“政府站台”的背景,在无形当中成了对外宣传的金子招牌,无数老人直接放下了戒备之心,最终近4000老人被骗5.05亿。
 
2、先给老人偿点甜头,再做针对性营销,不管钱多钱少,总有一款合你胃口。


 
有些骗子会先通过超低价组织老人参加旅行团培养好感,五星级酒店好吃好喝,在旅途中趁老人疲乏放松警惕后再推销养老产品,他们会“贴心”的为你准备多种“物美价廉”的选择。

 
在长沙“爱之心”,你可以充值3.5万成为会员,然后以3000元租下一个江景房,这个价格可能都买不到公立养老院一个床位;也可以预存11万成为“至尊”会员,每年还有1万多的利息可拿,两年后本金退还。


 
在上海“大爱城”,你可以花10万投资一个床位,有10%的利息,还可以出租他人使用,每月返还租金;也可以花40万免费养老,每年拿更高的利息,老人去世后本金由子女全额继承。
 
就算拿不出钱有房也行,他们会帮你办好房产抵押过户公证,半年或一年后就能解押,养老花费完全不用操心,但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房子从过户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你的了。
 
3、直击老人痛点,温情服务是他们的杀手锏,那些孤单、有钱、不愿麻烦子女的空巢老人,是骗子们眼中最香的“肉鸡”。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不少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更是有强烈的孤独感。

那些爆雷机构的推销员们,却是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叫爹喊妈的都是基本要求,目的就是让老人觉得比自己儿女还亲。一个被骗老人说:骗子曾连续两年陪她给老伴上坟,自己女儿都做不到。
 
这些“热情服务”过后,老人往往碍于情面,更愿意花钱。更可怕的是,相当一部分老人即使发现被骗,也不会告知子女,导致钱财更难被追回。
 
而骗子们却能在收网后,再换个地方继续行骗。
 

03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赢利的养老机构只有10%,多数都在苦苦支撑。而私立高端养老机构动辄上万的月费用,又超出了多数人的承受范围。
 
眼下几乎每个省都有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但执行过程中却很难落实到位,有关部门监管职能的缺失难辞其咎。


12月3日,国家监管总局联合民政部、银保监会紧急发文,再度对四种养老骗局的套路进行风险提示。

根据民政部等发布的风险提示,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名义,承诺高额回报,以向老年人收取会员费、床位费,欺诈销售“保健品”等手段,实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集资、传销等犯罪,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此类活动不同于正常养老服务,存在4项较大风险隐患。



一是高额返利无法实现。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企业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正当服务实体和收益,资金运转难以持续维系,高额返利仅为欺诈噱头。

二是资金安全无法保障。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名义,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会员卡充值,吸收公众资金。

大量来自公众的资金未实施有效监管,由发起机构控制,存在转移资金、卷款跑路的风险。

三是健康需求无法满足。一些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老年人推销所谓“保健品”,经常被采用偷梁换柱、偷换概念的手法,骗取消费者信任,但所声称的保健功能未经科学评价和审批,往往不具备保健功能,甚至贻误病情。

四是运营模式存在违法风险。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名义,承诺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等方式吸收资金。

部分企业不具有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各种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相关机构及参与人员的上述行为存在非法集资等风险。

风险提示中指出,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非法集资应承担相应责任,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

民政部等部门提醒广大老年人和家属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自觉远离非法集资和传销,防止利益受损。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11月初,民政部出手,发布“养老机构失信惩戒黑名单”,一处失信、联合惩戒、全国拉黑的格局将开始构建,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的明天真正老有所养。


04
为什么中国老人那么好骗!

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就到了,想在网上给家里老人买些新颖的用品,发现可供选择的产品种类很少。

在淘宝上搜索老年人用品,出来的不是可以坐着洗澡的椅子,就是尿不湿按摩仪。好不容易找到一款带着放大镜的剪指甲刀,还是外国代购的。

按理说,中国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好几亿人口的养老市场,意味着巨大的需求和商机,为什么我们供给端的创新不给力呢?

有人说,中国的老人都没什么钱,有效需求不足。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并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要说没钱,最没钱的是婴儿,但是婴童市场很繁荣。

很简单,老人没钱,子女花钱啊。

况且,从长远看,随着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攀升,老年人群体应该是越来越有钱才对。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养老产业还没做好准备,没有对老年人群体做细致的分析和调研,没有进行针对性地创新,更没有采取对路的销售方式。而对于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来说,后者更重要。

老年人消费三部曲,体验、信任和依赖。其中,体验最重要,老年人更相信眼见为实,口口相传比硬广告还管用。

老年人消费很谨慎,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苛刻,与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激情消费形成鲜明的对比。适老产品要想取得老年人消费群体的信任,就必须做好服务。

而老年人一旦接受了、认准了某种产品或服务,就会产生依赖性,消费黏性比较大,忠诚度高。

三者合起来就是“谨慎+慢热+忠诚”。那么,现在谁能把这三方面都照顾得面面俱到呢?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的骗子。

他们最能抓住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了:先用免费讲座、免费赠送让老年人获得消费体验;然后连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不断和老年人增进感情,当干闺女认干爹什么的,让老年人建立消费信任;最后,老年人产生了情感依赖,不断买那些没什么用处的保健品,谁劝都不听。


总之,养老产业的核心在服务。做不好这一点,正规厂家是干不过骗子的。

观点:老人的心不能只有骗子懂,浙江丽水一位80多岁的老太独自到当地一家银行,非要将自己辛苦积攒的20万元汇给骗子,银行职员、围观群众和民警苦心相劝,她却不为所动,直到其家人将其领回家去才告平息。

此类新闻,差不多已属于新闻学上的“狗咬人”,激不起读者的兴趣。

最近几年,无论银行还是警方,都加强了对防范电话诈骗的宣传,警方也破获了一些案子,但由于这类电话诈骗常将作案基地设在国外,因此总体破案率比较低,普通民众要避免这种诈骗活动的伤害,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警觉。

从目前出现的一些案例看,陷入这种诈骗圈套的通常都是已退休在家的老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来看,老人是人群中的弱者,一方面,他们退休以后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信息渠道闭塞,对电话诈骗缺乏足够的鉴别力。

另一方面由于子女工作较忙,平常对老人关爱不够,导致他们的精神需求出现饥渴,骗子们抓住这个特点,以甜言蜜语让老人获得心灵温暖,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信任,使他们对他人的劝阻不予置信。

因此,要有效地防范这类电话诈骗活动,一方面要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只要多渠道地接收各种信息,对这种电话诈骗活动就不难识别。

另一方面,子女应该多与老人沟通,让他们获得心灵温暖,不再将感情寄托在“偶然”出现的陌生人身上。

但是,除了这些原因外,我们还应看到,这些受骗上当的老人,通常都是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在职时的收入也不是很高,这导致他们辛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储蓄并不是很丰裕。

面对如今高昂的物价,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必然要出现的医疗、养老方面的大额支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恐慌不安的情绪,因此骗子们“推销”的理财高额回报使他们很难有足够的勇气拒绝。

这一代老人,他们年轻时承受的是低工资、低福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急剧转型之中他们其实承受了一定程度的牺牲。

当他们陷入电话诈骗的圈套之中时,我们没有理由嘲笑他们“贪小”,而是应该检讨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关爱不够,让他们不敢解除心头的忧愁安度晚年。

因此,社会各方面应该对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在医疗、养老等方面,通过不断的改革建立起更可靠的制度,让他们有条件、有能力摆脱电话诈骗的袭扰。

视频:老人防骗指南▼



05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纯粹的傻子。
 
事实证明,不是有了更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躲得过日益翻新的“养老骗局”。
 
那些同时失去了金钱和健康的无辜老人们,是最大的受害者,不应该被一味地责备。

那些老人的子女才更应该被关注并警醒,希望不要再让一时的忽略和忙碌,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为了不让老无所依的悲剧持续上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励精图治!
 
因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 THE   END  -

简介:咩咩文摘(ID:mmie009)假冒伪劣,三无文青一枚,酷爱历史,写作、知识分享,为防失联,请关注微博:汉周读书。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收藏 已赞